《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僧人志南和尚,記述的是在一場微風(fēng)細雨的春天里,詩人拄杖郊游的事,寫了春風(fēng)的溫暖,表達的當然是對大自然的喜愛。這首詩寫得絕妙,他用了4處妙筆,描寫處了與眾不同的春天
整首詩的前兩句是敘事,說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一顆古樹的樹蔭下,他把船系在樹上,拄著拐杖登上了岸,走過橋東,欣賞著無邊的春色。
第一個妙處:本來是自己年老體衰,需要拄著拐杖才能行走,但他偏說是拐杖扶著自己“杖藜扶我”,這就把拐杖擬人化了,它不再是一個工具,而是詩人的游伴,并且是值得信賴的游伴,有了這位老友相伴,詩人才得以駕舟出游。
這里還有一處也很妙,那就是“橋東”。為什么一定是橋東呢,橋南、橋西、橋北行不行?答案是不行!橋東跟橋其他方向風(fēng)景有很大差異嗎?一個小破橋而已,能有什么差異!
其實啊,在古代特別是詩詞里,“東”經(jīng)常就是“春”的同義詞,比如我們常在詩詞中看到東風(fēng), 實際上就是春風(fēng),因為只有春風(fēng)是從東面吹來,《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借東風(fēng)是在秋冬季節(jié),他卻借來了東風(fēng),所以周瑜才會認為他會妖術(shù),要殺他。
既然是春游,那么肯定只能是“橋東”,換做西南北,情趣就完全不同了。
這兩句寫景,眼前有杏花盛開,有楊柳依依,有細雨綿綿,但是他又不直接寫眼前所見,而是寫身體所感,把重點放在了“浴濕”和“不寒”上。
浴濕,是細雨綿綿,若有若無,滴落在杏花上,更添幾分嬌艷;不寒:是春風(fēng)拂面,暖暖的,吹動著柳條輕輕揚起,更添幾分春色。輕巧的兩個詞,就把繽紛的春色渲染得十分生動。
你想想,如果春雨是大雨傾盆,如果春風(fēng)是冷冽透骨,誰還有心思拄仗郊游呢?
這首詩最妙之處,在于它的與眾不同。
歷來詩人在寫春天的時候啊,要么寫得非?!按蟆?/span>,比如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比如朱熹“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份大,是包羅整個春天;
要么寫得非常“小”,比如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比如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這個小,是春天的一角。
但志南這首詩,既有大“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又有小“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他把兩種不一樣的春天結(jié)合起來了,從大處感受春天,再從小處品味春天。
這樣的春游,才真正對得起大自然賦予世間的所有美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