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減負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令很多人糾結不已的問題,從過去的一些減負措施來看,盡管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但始終未能很好解決,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在這個問題上教育部的態(tài)度一直是堅持不懈去不斷去改進。
近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一次會議上講:要對各學段作業(yè)明確,要求小學階段作業(yè)不出校門,隨堂作業(yè)在校內完成,初中階段作業(yè)不超綱,高中階段作業(yè)不越界。
這一要求的提出無疑會讓很多家長尤其是廣大的苦惱于輔導孩子作業(yè)的家長們長舒了一口氣。
無論是在網(wǎng)絡上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有很多因為家長輔導孩子作業(yè)而引發(fā)的各種矛盾、悲喜劇。
如果孩子們的作業(yè)能夠在學校里完成,能夠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完成,那么孩子們的學校學習無疑會得到及時有效地提高。一方面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效率相對在家會更高,另一方面則是老師輔導孩子們完成作業(yè)肯定會比家長們更加有效。
如此一來等到學生放學之后就會有更多時間進行運動、閱讀以及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進行一些補充拓展學習即可。
而對于初中的“超綱作業(yè)”進行限制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是降低了學習難度不利于孩子中考表現(xiàn)。但是大家想過這樣的一個問題沒——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超綱學習為了提高區(qū)分度就使得考試變得越來越難了,而考試越來越難又更進一步加劇了超綱學……
所以一旦全面控制住超綱學如此才能夠更好地降低考試的難度。
關鍵問題其實孩子與“超綱”的范圍真的是太大了,而且超綱學的本身對很多學生來說確實是不公平的,也是加重負擔的很關鍵影響因素。
但是這項要求在落實中可能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著名的教學學者熊丙奇就表示“小學作業(yè)不出門,說好說,做難做。”
他提到如果學校真的這么做了,一方面會導致很多家長不滿,例如會質疑學校不布置作業(yè)是推卸責任。另一方面作業(yè)少了就會影響學生們的學習成績,而“成績”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本人,也包括了教師考核、獎勵等等,所以依舊會有老師堅持布置作業(yè)的。還有一個尤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學校減少了作業(yè)量,“在教育評價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家長會給學生找作業(yè)做,送學生去培訓機構,于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學生的負擔沒有減輕,家長的經(jīng)濟負擔和焦慮增重”。
但是很多家長還是認為固然存在這些問題,但是只要能夠嚴格落實,那么對孩子們的減負還是會有積極意義的。
就比如熊丙奇提到的“去培訓機構”這個問題,這個一個個人行為,學校減負不減負真的會影響到家長給不給孩子報班嗎?
表面上看如果學校的學業(yè)負擔重了之后家長就不會給孩子報了,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以很多學業(yè)負擔很重的初中生為例,他們每天學習到深夜,負擔不可謂不重,但是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還是會堅持去上輔導班的……
如果減負只是為了給這部分學生減負,那么除非把孩子們24小時都關在學校里,否則你是永遠不可能通過外部的影響去給這部分孩子減負成功的……
我認為這種說法還是挺有道理的。
很多時候我們被“努力學習”給誤導了——在教育焦慮的影響下使得太多的人過于關注學習的“量”的問題,即總是認為多學、多做才是提高成績的關鍵。
不可否認,多上課、多做題、多背多記以及多考試等等在小學、初中這兩個階段的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的確有提高成績的明顯作用。
但也正是因為我們過于依賴這樣的簡單粗暴方式錯過了對孩子們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錯過了對他們學習能力以及習慣的養(yǎng)成,更為嚴重的是耽誤了很多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而在這點上很多人竟然一直堅持認為去學一些更難的課、做一些更難的題就是在培養(yǎng)思維能力……
所以我認為減少作業(yè)是對的,但是減少作業(yè)是不夠的,少量的作業(yè)、優(yōu)質的作業(yè)應該是可以既能達到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還能夠通過完成這些作業(yè)給學生們帶來一些積極引導性的思維訓練。
學校教育應該有“邊界”,不能無限替學生解決所有的問題,授之以漁 而非授之以魚。
大量的作業(yè)表面上看是能夠提高成績的,但是背后往往是以犧牲學生學習興趣、耽誤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影響學生思維訓練為代價的。
所以只是減少作業(yè)量還不夠,還應該注重提高布置的作業(yè)質量。
實際上書面作業(yè)可以少布置點,比如各種抄寫、習題集、試卷等等,非書面的一些諸如分析、梳理、思考、觀察等等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您說是不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