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一篇名為《炫耀性消費已終結,現(xiàn)在是無形消費時代》的文章就在美國網(wǎng)絡上成為了10w+的爆款文章。
文章主要講述的是:從2003年到2014年間,美國大學學費的價格上漲了80%,而同期女性服裝類的消費價格僅上漲了6%。與此同時,中等收入群體還沒有意識到教育投資的重要性,而新的精英階層則選擇通過重視知識,構建文化資本鞏固自己的地位。精英更看重知識和文化資本,把錢花在服務、教育和人力資本等領域。文章把這種現(xiàn)象稱作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不顯著消費)。
(圖片源于網(wǎng)絡)
從參與學前教育到大學投資花費,從午餐飯盒里的面包變成有機水果,奢侈品已無法讓精英階層有足夠的安全感。于是,他們停止了普通中產(chǎn)也漸次加入的炫耀性消費行為,轉而通過文化資本建設,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圍構筑起一座堅實的壁壘,他們把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作為家庭支出的重中之重,不惜重金去辦理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投資移民項目拿綠卡或永居,目的就是為孩子未來提前鋪路。而平民父母們,也開始為了幫助孩子實現(xiàn)階級的跨越進行教育投資。這里面,就包括了同樣愛子心切的中國家長。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家長們說服自己為孩子花費高昂學費的利器。中國的家長也慢慢意識到了這一點,教育機構風靡,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的學費卻是很多平民階層消費不起的,于是甚至有父母貸款為孩子報班,只為讓孩子“快人一步”,跨越階級屏障。
第一:走出投資誤區(qū),別把一手好牌打爛
家長們在準備給自己的孩子花錢進行教育投資之前,首先要避免走進幾點思想誤區(qū):
一,孩子的教育投資到底該在家庭收入中占比多少?
據(jù)調查顯示,有近60%的父母認為子女的教育是不可削減的投資。目前,有74%的受訪家長希望其子女進修碩士學位,高收入的父母占到其中的81%;同時,又有85%的中國受訪父母考慮把子女送到海外,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父母對子女的經(jīng)濟支持資金分配中,37%將投向教育,占的比重最大。
教育投資固然重要,但除去九年義務教育的必要支出外,如果孩子的教育投資超過了家庭收入的40%,這種做法就不可取了。曾有新聞爆料,有家長貸款幫孩子報輔導班,輔導班竟回應“家長人傻錢多”的新聞。你希望孩子通過上培訓班實現(xiàn)階級改變,但你不知道輔導班有平民班,也有“高端班”、“鉆石班”,甚至還有“報錄班”,而收費也飆升到了萬元乃至十幾萬。培訓班數(shù)量瘋漲的背后,不僅是給家庭帶來巨大的財政危機,也給予了孩子很大的精神壓力。
所以,量入為出,為孩子爭取階級轉變的同時,家長也要考慮好家庭的實際供養(yǎng)能力。
二,別人家的孩子都報了,我們家怎么能不報?
你是不是經(jīng)常會想這樣的問題:
“孩子的同班同學都去上數(shù)學輔導班了,我家孩子平時數(shù)學成績只是平均水平,如果不去上,會不會就比別人落后了?”
“你看隔壁家的小明學習又好,還會彈鋼琴,都是老師一對一教的好,我們家孩子盡是玩了會不會落后于人?”
“都是同時開始學英語的,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成長的那么快啊?,是不是私下請老師輔導了,我們家的孩子什么都沒有,會不會落下???”
……
事實上,如果你有過諸如此類的“別人家孩子怎么怎么樣,我家孩子會不會落后了?”的思想時,說明正在經(jīng)歷一種心理狀態(tài):害怕自家孩子落后,甚至會因此失眠,想著給孩子多報幾個輔導班趕上來。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這些家長都是在用成人的思維去替孩子考慮,而孩子卻從來沒有過“我比我同學差”的想法。
三,誰說只要可以提高孩子成績,就是值得的教育投資?
對于孩子教育的投資,很多家長是盲目的。有些家長以為孩子考上好大學就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所以只要孩子一心學習,所有其他的事情都由父母來承擔。其實孩子真正成才,只會考試是遠遠不夠的。這么說并不是否定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但其實教育投資分為兩種——應試投資和興趣投資。
應試投資就是從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能夠在當前教育的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這是針對社會大環(huán)境而定的,對于需要提高孩子學習成績,跨過中考高考的既定門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社會上會出現(xiàn)小升初輔導班、中考輔導班、清華班、考研班等應試教育機構。此類教育投資旨在提高孩子的知識水平。
第二:摸清教育機構以及興趣班底細,避免踩雷
上文提到的江蘇圈錢跑路的教育機構其實在當?shù)匾呀?jīng)開了十多家分店,卻在一夜之間關門,所以家長們不要從規(guī)模以及設施設備上下定論:“這個機構靠譜,孩子來這沒問題。”家長們在選擇機構投資時需要擦亮眼睛,搞清以下幾點,避免踩雷:
一,認清機構在教育孩子的環(huán)節(jié)中所承擔的角色了嗎?
大多數(shù)家長都將教育機構看做是解救孩子學業(yè)或釋放孩子天性的良藥,且沒有副作用。多數(shù)家長執(zhí)著于“參加教育機構,就能提高孩子學習成績、讓孩子掌握一門技術。”但將錢投入在教會孩子技能,而不是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的機構,真的值得嗎?
沒有思想的學習只會成為一個技工,成為結果論者:補習是為了拿到更好的成績,學鋼琴是為了在學校聯(lián)歡會的時候表演……錯誤的認知教育機構在整個教育環(huán)節(jié)中承擔的作用,孩子終將成為提線木偶。
二,你選擇的機構老師靠譜嗎?
教育機構的人員架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行政人員,主要負責招生接待,機構日常事務的管理。課程管理人員(推銷員),主要負責幫助孩子定課,維護家長關系,課程續(xù)費等;老師,直接給孩子上課,通常不會和孩子或家長直接接洽和課程內容無關的管理事宜。
通常情況下,和家長洽談最多的是課程管理人員,但這類人通常帶有目的性,以賣課為主,對孩子課程內容、上課狀況、接受能力等不能直觀感受,最多通過老師反饋。而在整個機構閉環(huán)中,最重要的角色老師就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存在。想一想,你選擇的機構老師真的靠譜嗎?
國內響當當?shù)娜珖B鎖機構目前在師資力量這塊依然存在漏洞,從業(yè)人員素質千差萬別,一些大學剛畢業(yè)、面相老成的孩子只是經(jīng)過模擬訓練、課本演習,就大膽的站在講臺上夸夸其談。你的孩子,可能正是這些老師事業(yè)成長路上的試驗品。
所以,選擇機構,第一要選擇老師。看學歷,看資歷,看經(jīng)歷,還要看從他手里帶過的孩子。家長們需要的不是在付錢之前和課程管理人員交流,而是和直接教育孩子的老師促膝長談。了解下來,我們就會知道,這位老師值不值得為孩子投資。
三,你是否被培訓機構的廣告忽悠了?
很多機構都是抓住了家長的一個心理:“為了孩子成績,讓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通常,教育機構會用一堆數(shù)據(jù)來顯示北大超高升學率,名校學子喜報刷屏朋友圈,讓父母眼饞;藝術機構更加肆無忌憚:鋼琴九級,國際名校破格錄取,參加各種比賽一等獎…廣告不再是價格費用,而是著名學子的個人秀場。
第二種機構則以老師作揖,某某老師押題百分之百,命題人、閱卷人、評委……各種頭銜讓家長覺得報這個機構準沒錯,至少能給孩子拿到一書包的證書。
第三種則是圈層營銷,將“別人家的孩子”演繹到極致,“好孩子都來這補習”成了家長們口口相傳的廣告,病毒式的傳播使補習班坐無缺席…
家長們,以上是不是成為你為孩子沖動投資的因素,甚至還有的家長認為“貴有貴的道理”,越貴代表機構越有意義…其實,拋開資歷、成績鼓吹教育機構的家長,完全是在掩耳盜鈴。那么,正確的投資姿勢是什么樣子的呢?
第三:正確的教育投資做法——不要將孩子變成千篇一律的“好”孩子
最良好的教育投資,是讓孩子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并開始知道自己能夠走向哪里,而不是將孩子變成千篇一律的“好孩子”。我們進行教育投資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認識自己,而不是盲聽盲信。所以,正確的教育投資,家長需要懂得以下幾點:
一,學會做選擇和取舍,不讓孩子累死在起跑線上
煙臺一8歲小學生上11個輔導班,調查顯示不少學生被暑假班“累趴下”、甚至還有學生哀嚎“我有12個補習班!
同樣也是因為補習班超重,一個小男孩在《少年說》的勇氣臺上,大聲地朝著下面喊道:“今天,我想問媽媽幾個問題,那就是為什么我休息的時候,要上那么多的補習班?”媽媽這樣回答著:“因為媽媽給你報的興趣班,都是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你有更多的快樂。”小男孩似懂非懂的點點頭,繼續(xù)追問著:“那可不可以少報點興趣班,讓我休息多一點?”
二,眼界和美學教育是必要的,美盲比文盲更可怕
比爾·蓋茨的父親帶著回憶錄《蓋茨是這樣培養(yǎng)的》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我從未對兒女們說過‘以后要跟我一樣,別跟我一樣的話’。我們的準則向來是做到最好、去追尋夢想。”比爾·蓋茨對自己的孩子從哈佛退學而感到擔憂,但后來他接受了,因為他支持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并且不遺余力地為孩子們的“愛好”提供便利,幫助他們挖掘自身的潛力。作為一位父親,他沒有去培養(yǎng)孩子某項興趣的能力,而是培養(yǎng)孩子的眼界,引導他們看到世界的格局。
另外,美學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審美提升,孩子才能更加理解生活中的美,提升孩子與世界的共情感。但美學教育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細胞”,還有對美的正確認識。正如蔡元培說的“小兒年輕時,應養(yǎng)成好美的習慣……圖畫、手工、音樂都是很重要的功課,可以發(fā)達美育”。發(fā)展孩子的美育,讓孩子不至于在這個精神貧瘠的世界里只能靠刷微博沉迷游戲,放縱心理欲望。
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和孩子一起觀察路邊的小花,探討梵高筆下的向日葵的用色,詩人的境遇,心路歷程;
可以在吃水果的時候,為孩子講講強烈純色的“塞尚水果”,生活會多了對美的思考;
睡前除了給孩子講故事,可以來一場梵高的星空之旅,講述作者傳奇的一生;
周末帶孩子去看電影,逛博物館,在光影與畫作之間,感受作者腦海,關于美的共同理想。讓孩子在了解美的過程中完成自我完善。
三,知識性補課,并非孩子人生最佳輔助
讓孩子上補習班,只能讓孩子的成績暫時領先,并不能讓孩子長期成為成績好的佼佼者。現(xiàn)在針對學校教育的補課,主要是對孩子已有知識的復習和未學知識的預習,孩子在反復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惰性:補課老師提前將新知識灌輸給孩子,有的孩子會出現(xiàn)在課堂上“我反正已經(jīng)學過了”就不會認真聽講了,這樣只會造成孩子自我心理上的懶惰,成績一時領先也只會是假象。
每個孩子對于學習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孩子只憑借學校上課時間并沒有能力吸收理解當堂課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如果為了應試,讓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實則得不償失。一來會讓孩子的思維、想象力受限,二是喪失孩子對于學習的真正興趣,在成堆的試卷中迷茫。對于孩子來說,學習思維的建立是最必要的,而拋開能力提升只看分數(shù)高低,卻是對孩子健康成長最不負責的表現(xiàn)。
推薦閱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