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方
不開燈,點上蠟燭。
至少在夏天,我是很不喜歡開燈的。如果是在秋天冬天或者春天,打開一盞昏黃的臺燈,也許還是可以容忍的,甚至還是美的。因為臺燈的燈光不僅照亮了早早地就黑下來的屋子,更提供了一種抵御寒涼的溫暖,甚至還是審美的對象。與之相比,夏天是不需要開燈的:夏天的白晝時間長,夏天熱,燈光在大多數(shù)時候不僅多余而且讓人感覺更加燠熱,并將本已很短的夜晚切割得更短。如果有一種開燈不開燈的美學(xué)掌控的話,夏天當屬于不開燈的季節(jié)。
在我們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平庸的、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無可改變的生活情勢下,力所能及地做這樣一點點選擇,順乎美的規(guī)律的選擇,并非可有可無,而恰恰是彌足珍惜。
所以不開燈,點上蠟燭。
蠟燭照亮的首先是它自己,將自己汪在融化的蠟油里的燈芯照亮的同時還在蠟油里形成了一個燃燒并且同樣搖曳的倒影,將自己還未燃燒的部分照得通透了一段,至于蠟燭周圍的事物,好像只有高處的書脊和坐在旁邊的我的眼鏡框是它照顧的重點。要想讓蠟燭的光照面積大一些就要將蠟燭舉高。過去的燭臺設(shè)計是有其內(nèi)在原因的,只有在高處,才會對下面的空間形成有效光照區(qū)域。還要適當?shù)丶舻魺粜荆皇蛊渫嵝焙偷狗?;至于現(xiàn)在我正使用的這款蠟燭,其實不是為了照明設(shè)計的,它過于高大的一圈蠟燭壁是無法在第一時間里燃燒掉的,或者說是要到最后才會燃燒掉的;它們充當了擋風(fēng)的墻的同時,也遮蔽了蠟燭的光。這是宗教場合使用的類似長明燈的蠟燭設(shè)計,其主旨不在照亮人間而在盡量長時間地表達人對另一個世界的心緒。
蠟燭的火苗搖曳著,沒有人能感覺到的風(fēng)也搖曳,說明只有它能感覺到的風(fēng)。蠟燭的火苗是任何微小的風(fēng)都能感覺到的,都會立刻做出反應(yīng)的;這種向著一個方向傾斜,然后又努力恢復(fù)到原來直上直下的方向上去的姿態(tài)變化之間,這種用客觀視角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映到了房頂上的人影,像是在劇烈抖動著舞蹈一樣,一會兒左一會兒右、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即便只有一個人也人影幢幢的狀態(tài),就是既往蠟燭時代、煤油燈時代的人類生活的日常氛圍之一種。
這樣的氛圍,不用電而用蠟燭的氛圍,與郊外的家的其他感受是非常般配的:窗外就是排撻而去一直到不遠的遠山的大地,大地上白天燠熱夜晚清涼夾雜了莊稼的潮濕味道的氣息,源源不斷地涌上來,和著黎明前的秋蟲之聲;所有的聲息和味道都是大自然原始的樣貌。
燭光搖曳,秋蟲唧唧,在一如暗夜甚至比暗夜還黑暗的黎明中,人在自然的懷抱里,人也如在往昔的情境中。
蠟燭雖然遠不如電燈的照耀范圍大,但是照耀范圍小未始不是一種優(yōu)點,它節(jié)約了光,讓有限的光盡量成為全部有用的光,只照亮眼前一小塊地方,其余的地方則讓黑暗保持黑暗,不去過分打擾它們亙古的自然而然。而人也只有在那樣亙古的自然而然里,才會獲得持久的身心健康。
清新的空氣里升起蠟燭的味道,煙的味道,火的味道。影子,清晰明確的火的影子,手的影子,物的影子,傾斜的、巨大的影子,和這些味道一起在瞬間里一起出現(xiàn)。一時間形成了一種被影子包圍的燭火,和燭火制造了所有的影子之間走神的思緒。
蠟燭的光污染要比電燈小得多,它幾乎是可以和自然的黑暗并存的自然的光。在這樣的對比里我們會吃驚地發(fā)現(xiàn),燈光照亮了很多我們并不需要它照亮的地方;燈光無謂地模擬了白天,甚至比白天更夸張地要讓所有的角落都充分明亮。在非公共場合的自己的家里,在個人起居狀態(tài)中,這是毫無必要的浪費,也一定是于身心有害無益的多此一舉。即使需要光,蠟燭也已經(jīng)足夠。
在用慣了電燈以后,再用一用蠟燭,重回人類既往時代里的夜晚氛圍,未必不是一種不忘初心式的參照。在這樣的參照與對比里,也才能更明白電的優(yōu)劣,明白人類在黑暗中起居的古老意境的舒適,以及某種程度的不方便。因為對照,人才能更好地明了當下的意義,人才能處于經(jīng)常有所自知的警醒與敏銳之中,使世界有趣且多彩而非乏味和無聊。
有了電不意味著只能用電,用電不過是多了一種選擇;這多出來的選擇性固然就是人類的進步,但舊有的方式之中也依然有諸多符合人類與天地自然關(guān)系的周祥之處。在客觀需要與心境需要的前提下,甚至就只是在任性的前提下的選擇,便是最愉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