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男人娶妻、女子出嫁,這本來就是非常高興的事,可在《全唐詩》里,有一首出嫁詩卻非常悲涼:
虛池驛題屏風
出嫁辭鄉(xiāng)國,由來此別難。
圣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
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
寫這首詩的女子是唐朝的宜芳公主,也有寫做宜芬公主的。這是在她出嫁的途中,住在虛池驛的時候,題寫在驛站屏風上的。
出長安向東,一路哀傷。
她出嫁的地方是現(xiàn)在的承德,當時是奚族。
很明顯,公主不愿意出嫁,尤其是不愿意嫁到歪國去,不似現(xiàn)在很多女子,連非洲都嫁。
2.
盛世大唐,外交手段中有一個項目是和親。為了保證邊疆的穩(wěn)定,唐朝皇帝把公主嫁給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以此來維護邊疆少數(shù)民族與朝廷的和諧關(guān)系。
當時,在東北部有一個少數(shù)民族叫奚族,也叫庫莫奚。唐中葉前,公元7世初至9世紀中葉,是厙莫奚族的發(fā)展鼎盛時期。在這一階段,其軍事實力與契丹旗鼓相當,有時還稍強于契丹;奚和契丹并強于東北地區(qū),被唐并稱“兩蕃”。
天寶四年,唐玄宗封外孫女楊氏為宜芳公主,嫁給奚王李延寵,同時,封外孫獨孤氏女為靜樂公主,出降契丹松漠都督李懷節(jié)。
所以,當時和親嫁出去的所謂的“公主”,不全是皇帝家的女孩子,有的是宮女,有的是皇帝家親戚的孩子,這兩個就是。
《舊唐書》卷9,玄宗本紀 這樣寫這件事情:
四載春三月甲申,宴群臣于勤政樓。壬申,封外孫獨孤氏女為靜樂公主,出降契丹松漠都督李懷節(jié);封外孫楊氏女為宜芳公主,出降奚饒樂都督李延寵。
3.
最早,隋唐之際,奚族擴散到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qū),臣服于突厥。公元630年東突厥汗國瓦解,奚族內(nèi)附于唐朝。
唐在奚族五個部落設(shè)五個州,上置饒樂都督府管理,都督由奚族大酋長擔任,賜姓李。
《承德府志》:“古北口外,若承德府本境,灤平縣、豐寧縣、赤峰縣、平泉州四境,在唐時,檀、薊、平三州長城以外者,其地盡入于奚也。”(第441頁)。
按照《承德府志》的記載,承德本境的灤平、豐寧、赤峰、平泉等地,都是奚族范圍。
宜芳公主死在了承德,被《承德府志》第三十九卷列為 烈女中:
唐 宜芳公主,楊氏。天寶四載三月,封外孫楊氏為宜芳公主,出降奚饒樂都督李延寵。九月,奚酋長殺公主,舉部落叛。
接下來的注是這樣寫:
宜芬公主本豆盧氏,有才色。天寶四載,奚霫(讀席)無主,安祿山請立其質(zhì)子,而以公主妻之。上遣中使護送,至滹池驛,哀怨作詩一首,題屏風曰:出嫁辭鄉(xiāng)國,由來此別難。圣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其事跡皆在天寶四載,疑宜芬即宜芳也,特一作楊氏,一作豆盧氏,未可解。
也就是說,《承德府志》把宜芳公主寫在烈女里,說明公主就是死在了承德境內(nèi)。但對史料記載公主的楊氏和豆盧氏兩種說法,也表示不理解。
注里面引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壞人——安祿山。
4.
其實,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單位,甚至是一個家庭,一旦有壞人出現(xiàn),最根本地方原因還在于主要負責人有問題。
所以,說安祿山是歷史上最壞的壞人,其根子還是在皇帝那里,皇帝寵愛安祿山,安祿山又想獲得政績得到再提拔,于是就騷擾邊境的契丹和奚族,最終導致邊境戰(zhàn)亂,公主慘死。
《資治通鑒》這樣寫這件事情。
天寶四年三月,壬申,上以外孫獨孤氏為靜樂公主,嫁契丹王李懷節(jié);甥楊氏為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寵。
......
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數(shù)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祿山討破之。
這是公主嫁過去僅僅六個月后的天寶四年九月。
5.
有人推測,宜芳公主慘死奚人刀下時,年僅十余歲,正是紅粉嬌女、花樣年華。
與這個話題相關(guān)的內(nèi)容,請看老羊鏟史的另外一篇文章:
不管你有多不愿意,安祿山也都是你老鄉(xiāng)!看安史之亂有多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