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取名“吳山”的地方有多個,稱之為“吳陽”(“吳陽”,就是吳山的南面。)、“吳岳”、“西鎮(zhèn)吳山”的卻只有在寶雞汧水之畔的吳山!【夏本紀(jì)·地理志】:“吳山在汧縣西,古文以為岍山?!薄白匀A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岳山,......岐山,......吳岳。......
【明史·地理志三·陜西條】:“隴州......西北有隴山,上有關(guān)曰隴關(guān),亦曰大震關(guān),一名故關(guān),又西有小隴山,一名關(guān)山。又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南有吳山,即吳岳,古文以為岍山”。
吳山最早在歷史典籍中出現(xiàn),屬春秋的秦靈公時期,距今約2400多年。秦襄公七年護(hù)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得以岐之西地方封給,秦正式成為東周諸侯。襄公于是作西畤以祭白帝。其時為前771年。到秦文公四年于岐西的鄜地作邑,十年并作鄜畤。秦文公十六年徹底占有了岐以西之地,此后歷23公,380多年,一直建都于寶雞地方。也在這里始終進(jìn)行祭祀天帝的活動。按說祭天是周天子的專權(quán),諸侯是不能僭越的。而秦公們,卻反復(fù)的做這事情,“禮崩樂壞”?其后秦靈公于吳陽作上畤祭黃帝,作下畤以祭炎帝,炎帝黃帝是天下共同的祖先?!爱嚒本褪羌漓牖侍焐系鄣募缐蜕駨R。古代的解釋就是“畤者神靈之所止”,“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古人認(rèn)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權(quán)由天授”、“命由天定”,與上天的溝通就是“祭祀”,“祭祀”就是向上天匯報,得到上天的承認(rèn),從而合理合法地收租子使喚奴隸。
到漢武帝時,寶雞一帶包括吳陽,很是熱鬧了一番,因?yàn)槲涞塾H自到這里來開展祭祀活動?!拘⑽浔炯o(jì)】上有記載:“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括地志》云:‘漢五帝畤在岐州雍縣南。孟康云:畤者神靈之所止。’按:五畤者鄜畤、密畤、吳陽畤、北畤。先是文公作鄜畤,祭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靈公作吳陽上畤、下畤,祭赤、黃帝。漢高祖作北畤,祭黑帝:是五畤也?!保?nbsp;
吳陽作畤,在此之前的很早就有個“武畤”?!臼酚?封禪書】、【漢書.郊祀志】都有“自未作上下畤,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這樣的解說。說明在吳陽祭上帝是由來已久的,或許還能上溯到商周時代。因?yàn)樵缦冗@里就是周民族活動的區(qū)域。
吳山作為國家級的名山設(shè)祭所載在【晉書.禮志上】: “明帝太寧三年七月,始詔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及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前旨,于覆舟山南立之。天郊則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臺、司命、軒轅、后土、太一、天一、太微、句陳、北極、雨師、雷電、司空、風(fēng)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地郊則五岳、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醫(yī)無閭山、蔣山、松江、會稽山、錢唐江、先農(nóng),凡四十四神也。” 明帝是東晉明帝,太寧三年是公元326年,成帝咸和八年是公元334年。
皇家“二郊”之禮經(jīng)過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到隋文帝略有改變,原來“二郊”的對象有五岳、四望、四瀆、四海、五湖,去了“四望”、“五湖”而加了“五鎮(zhèn)”:“詔東鎮(zhèn)沂山,南鎮(zhèn)會稽山,北鎮(zhèn)醫(yī)無閭山,冀州鎮(zhèn)霍山,并就山立祠。東海于會稽縣界,南海于南海鎮(zhèn)南,并近海立祠。及四瀆、吳山,并取側(cè)近巫一人,主知灑掃,并命多蒔松柏。其霍山,雩祀日遣使就焉。十六年正月,又詔北鎮(zhèn)于營州龍山立祠。東鎮(zhèn)晉州霍山鎮(zhèn),若修造,并準(zhǔn)西鎮(zhèn)吳山造神廟?!保ㄋ鍟Y儀志二 ) 【百官志下】中還有:“五岳各置令,又有吳山令,以供其灑掃?!边@里吳山的與“五岳”平起平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