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荀子思想對當代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shè)的啟示
王善鵬
荀子,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年儒學大師。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荀子年五十游學,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被尊稱最為老師,后在春申君推薦下,曾兩任蘭陵令,著書數(shù)萬言,終老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許多創(chuàng)新觀念,豐富了孔子思想的內(nèi)涵,尤其在教育思想和觀念上,取其精華,大膽創(chuàng)新,提出了“化性起偽”的教育理念,促進了中國古代教育模式的形成和發(fā)展,并把教育思想與治國理念有機結(jié)合,提出了“隆禮重法”等許多在當時看來十分超前,在當今社會依然有實用價值的教育觀點,為兩千余年來的治國安邦,規(guī)劃出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向。實踐證明,荀子一系列教育思想,為當代全民素質(zhì)教育的提升,鋪設(shè)出了堅實的路基。
荀子的核心思想是性惡論,他揭示了自私、貪婪的人性本質(zhì),這為他所有治國安邦的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jù)。他傳于后世的《荀子》一書,多數(shù)篇章皆是圍繞“人之性惡”的定論,提出了許多拯救和改進措施。他一方面強調(diào)后天的教育,通過教育提升人的道德修養(yǎng);另一反面,又提倡“隆禮重法”的治國理念,在人的道德修養(yǎng)前提下,再通過法律條文來約束人的惡習。實踐看來,荀子的一系列思想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實踐來看,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法制建設(shè),與荀子的“隆禮重法”觀念不謀而合。
本文通過荀子倡導的“化性起偽”、“禮治觀”以及“隆禮重法”等思想,對當代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shè)的啟示作用,談一些淺薄的看法。
“化性起偽”思想對全民素質(zhì)教育的影響
荀子在《性惡》開篇即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彼讶酥詯旱亩ㄕ?,用十分肯定且不容置疑的口氣,一語破的,是沒有丁點的商量余地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是荀子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是荀子在長期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中,得出的一條顛撲不破的定論。
人性是惡的嗎?面對這個錯綜復雜的問題,面對兩千多年來喋喋不休的爭論,捫心自問,我們的人性中是否存有惡的念想?我們內(nèi)心世界里,是否有正義與邪惡的爭斗?回答人性善惡的問題,的確需要有荀子的坦誠,也更需要荀子的勇氣和膽略。
既然人性是惡的,那么就必須尋找出根治性惡的良藥。荀子以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剖析人性的自然本質(zhì),提出了化性起偽的重要思想。實踐證明,這個定論是正確的,它對于推進人類文明進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荀子在《性惡》一文中指出:“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彼J為,由于人之性惡的緣故,如果放任自流,依順人的本性,淫蕩混亂就會產(chǎn)生,禮儀法度就會消失。因此,荀子對癥下藥,給人類開出了一劑救世良藥,那就是“化性起偽”的戰(zhàn)略性口號,彰顯出一位政治家的智慧與擔當,也從中領(lǐng)會了一位思想家的超然絕俗。
“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保ā度逍А罚┸髯诱J為,本性這種東西,雖是自然形成的,但可以通過教育,達到棄偽從真的目的。人通過學習,可以完成知識的積累。通過對人的安排措置,以及通過耳濡目染的習慣風俗,來改變?nèi)说谋拘浴?/p>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開篇之作,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荀子在《勸學》中,論述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學習的目的,從何處學,學到何處為止。“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保ā秳駥W》)在這里,荀子特別強調(diào),學習從《詩》、《書》開始,到理解禮法典制結(jié)束。學習的目的是懂得禮法典制,從學習的意義來說,從作學士開始,到終于成為圣人,這便是《勸學》一文的中心目的。
荀子重視教育,這與他的理論觀點是分不開的。荀子的理論基礎(chǔ)是人不能生而為善,必須通過學習,去掉身上的壞毛病,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最終達到學而為善。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比松褪遣粩鄬W習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來塑造自己的品德。所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p>
荀子重視高尚人格的培養(yǎng),把培養(yǎng)和塑造高尚人格,樹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其理論觀點與當代大力提倡的全民素質(zhì)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化性起偽”思想,對于當下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依然有無可替代的借鑒作用。
“禮治觀”對提升全民道德水平的影響
“禮”起源于部落中的祭祀活動,出于對大自然的敬畏,先人們在祈禱天地鬼神活動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儀式,于是就成了“禮”。西周衰退之后,到春秋時期,社會出現(xiàn)動蕩不安的局面,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在夏商周三代傳承下來的禮儀基礎(chǔ)上,提出了“為政先禮”的治國思想,把“禮”視為人的處事標準,用禮儀約束人的行為,通過重建禮制教化的手段,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并逐漸形成了“禮治”的儒家思想。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儒家“禮治”思想始終占有主導地位,其核心內(nèi)容是以“仁”為出發(fā)點所構(gòu)建的禮治思想體系。荀子發(fā)現(xiàn),儒家的禮制思想,注重和夸大了“仁”的作用,在倫理道德的范疇下,靠道德自律,對于治國理民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由于荀子所處的時代,是由奴隸社會的瓦解,向以土地私有制為主要形式的地主經(jīng)濟轉(zhuǎn)變的時代,孔子的“仁政”思想,難以解決當時錯綜復雜的社會局面,荀子不得不調(diào)整觀念,倡導以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為服務對象的“禮治”觀念。因此說,荀子的禮制思想,在孔子“仁政”基礎(chǔ)上,有了新的創(chuàng)新,也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
荀子站在“養(yǎng)欲”、“明分”的理論高度,分析“禮”對社會管理的重要性。他從人的自然本性解釋“禮”的起源與變革?!岸Y者,養(yǎng)也”,“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禮論》)荀子以養(yǎng)欲、明分詮釋禮治,豐富和完善了儒家思想?!梆B(yǎng)欲”即通過對生產(chǎn)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分配,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明分”就是確定等級制度,使得上下、貴賤、長幼,都各得其所。在荀子看來,“禮治”思想關(guān)系到國家的安危,是“人道之極”。
荀子在《禮論》中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避髯诱J為,人的本性,就像原始未加工過的木材,是自然的材質(zhì);后天的人為加工,就像禮法的條理隆重而豐富。沒有天性,后天的加工就沒有基礎(chǔ);沒有人為的加工,天性也不可能趨于完美。天性與人為的結(jié)合,才能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偉業(yè)。
荀子在《修身》篇指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彼幪帍娬{(diào)“禮”對社會管理的作用,從每個人的小事,到治理國家的大事,“禮”無處不在。荀子以政治家的眼光,將禮制思想從道德范疇轉(zhuǎn)移到人類生存的需求上,突破了原有道德自律的局限性,提出對人的自然本性進行改造、提升,從而達到“一天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非十二子》)的目標。
當今社會的文明程度,雖然與荀子時代不能同日而語了,但是我們所經(jīng)歷的漫長的“以禮入法”的發(fā)展過程,離不開荀子倡導的“禮制”思想。一天下,財萬民,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和諧的氣息。
康有為說荀子“惟言禮最精”,又說“孔子兩大派,孟子與荀子,傳經(jīng)之功荀子最多?!保ā度f木草堂口說》)這是對荀子禮治思想的充分肯定,回顧兩千余年來的社會變革,荀子的禮制觀念始終處于國家的管理層面上,具有與時俱進的科學發(fā)展觀,即便在相對文明的今天,離開了“禮”的土壤,法制建設(shè)是寸步難行的,。
荀子的禮制思想從來都沒過時,在今天看來,它依然是道德思想建設(shè)的重要部分,是全民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通過灌輸荀子的禮制思想,來提高我們的文化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道德素質(zhì),建設(shè)和諧融洽的社會關(guān)系,以此推動文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隆禮重法”思想對于法制建設(shè)的啟示
荀子將人性視為與生俱來的質(zhì)樸和自然本性,這完全符合客觀事實。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荀子的性惡論更切合實際。孟子說:“水性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献诱J為,人生來就具有善端,就像水自然向低洼處流淌一樣平常,他的這一觀點是帶有片面性的。實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并不能解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動蕩和社會矛盾,也無法阻止大魚吃小魚的掠奪和兼并,從理論上,未能肯定后天教育的實際意義,這與他的教育思想是自相矛盾的。
荀子認為,人性中無限膨脹的貪婪之心,必然導致人們?yōu)楂@取有限的財富,而相互爭斗,甚至會不擇手段自相殘殺,其結(jié)果會造成社會秩序的分崩離析。因此,必須建立起社會的權(quán)威力量,通過道德和法律手段,約束和規(guī)范人的自然欲望和行為,這樣才能實現(xiàn)社會長治久安的目標。
荀子站在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高度,開創(chuàng)性的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思想,闡述了“禮”與“法”是缺一不可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這與孔孟道德至上的思想,更具有合理性,也更有可取之處。如果說,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么,荀子更是一位名正言順的政治家。在性惡論的基礎(chǔ)上,荀子提出了利用“禮”和“法”的兩個手段,雙管齊下,從而達到安邦定國的目的,體現(xiàn)了他的治國才能和政治遠見。
荀子在人性論的基礎(chǔ)上,針對性的提出了去偽存真的方式方法,為禮法結(jié)合的政治制度找到了理論依據(jù)。荀子反對孟子“法先王”的主張,旗幟鮮明地喊出了“法后王”的口號?!胺ㄏ韧酢币韵韧醯牡赖聵藴蕿橐?guī)范,推崇堯舜之道,是典型的“仁政”思想,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荀子提出的“法后王”理論,即以后世君王的做法為規(guī)范,用法規(guī)的形式,確保道德規(guī)范的落實,適應了社會形勢的發(fā)展需要,較之孔孟儒家,商韓法家,更有利于治國理民,更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胺ê笸酢本哂星袑嵖尚械牟僮餍裕尩赖伦月膳c現(xiàn)實制度結(jié)合起來,引導人們走向君子人格,走向禮法并軌之道。“法后王”的思想理論,使荀子找到了儒學思想融入國家管理的切入點,并由此開辟了通向政治實踐的大道。
荀子在《修身》一篇中說:“禮 者,所以正身也”,他強調(diào)了“禮”在社會中的作用。同時又提出“至道大形,隆禮至法,則國常有”。(《君道》)荀子認為,禮的作用能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是人的行為規(guī)范。但“禮”又不可能是萬能的,必須以“法”的強制性,確保國家秩序的穩(wěn)定。荀子總結(jié)了現(xiàn)實中的經(jīng)驗教訓,在創(chuàng)建禮治思想時,借鑒法家思想,肯定了“以力兼人”的作用,為“隆禮重法”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jù)。
不可否認,荀子倡導的的“隆禮重法”思想,是在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礎(chǔ)上,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總結(jié)得來的,是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完善?!奥《Y重法”思想,是從“禮”到“法”質(zhì)的飛躍,更是儒家思想在治國理民當中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為治國安邦找到了一條正確途徑。實踐證明,“隆禮重法”思想的形成,成為兩千多年來封建統(tǒng)治的意識形態(tài)與指導思想,即便對法制相對健全的當代社會,依然有著啟示作用。
荀子思想博大精深,他以唯物主義自然觀為基礎(chǔ),考察人的認識能力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構(gòu)成了自成一體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得出了“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定論,進而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fā),探討出化性起偽的正身之道,禮義修身的治學之道,以及隆禮重法的治國之道。今天,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荀子思想,要取其精華的部分,運用到精神文明建設(shè)中去,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寫于2016年9月28日
(作者系蘭陵縣蘭陵鎮(zhèn)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作者:王善鵬 微游棗莊編創(chuà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