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詩歌史上,兩個人的名字是最為響亮的,那就是李白和杜甫。他們?nèi)缤炜罩凶铋W亮的明星,永遠值得我們抬頭膜拜,正如韓愈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然而,在他們生活的年代,境遇并不一樣。
李白很年輕的時候就名揚天下,后來更是全民偶像,從皇帝到普通百姓,幾乎都為他的才華傾倒。杜甫卻困頓很多,一生蹉跎而名氣不顯,更多的時候,他只是作為李白的小迷弟,小跟班。然而,杜甫自己也不會想到,就在他故去幾十年之后,他的價值突然被發(fā)現(xiàn),而且經(jīng)久不息,完全可以與當年的偶像并駕齊驅(qū)。
杜甫的晚年十分凄慘,甚至一度連溫飽都難以保證,最后在一艘由潭州前往岳陽的小船上溘然長逝。他出生于河南鞏縣,臨終的愿望就是落葉歸根,但他的兒子杜宗武根本拿不出路費,只能將他草草安葬在湖南耒陽。
直到43年后,杜宗武的兒子杜嗣業(yè)才好不容易湊了一些錢,帶著杜甫的遺骨,打算北上遷葬于洛陽,也算了卻這位偉大詩人的遺愿。杜嗣業(yè)還起了個心思,中途拜訪了在湖北的元稹,求他為杜甫寫墓志銘。
古人對身后事看得很重,在唐朝對墓志銘更是高度重視,它對死者起到了蓋棺定論的作用。因此,只要是稍有條件的人家,總是不惜千金邀請名人撰寫墓志銘。韓愈就因此暴富,元稹和白居易關(guān)系這么鐵,去世的時候,元家還花了六七十萬錢給白居易做潤筆費。
杜甫去世的時候,倉促下葬,到此時都沒有墓志銘。元稹聽說杜嗣業(yè)的造訪,不僅沒有收費,而且欣然動筆,寫下了著名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
杜嗣業(yè)很聰明,他找到元稹是有用意的。因為在當時的文壇之上,元稹和白居易一起,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們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風,提倡詩歌諷興當時之事,這恰好是詩圣杜甫的特長。所以,在很多場合,他和白居易總是褒揚杜甫,甚至不惜貶低李白。
元稹也很滿意,他正好遇到這個難得的機會。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中,他開宗明義地表示“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這是無與倫比的贊美,說的是元稹認為從詩經(jīng)開始到當時,大大小小的詩人這么多,杜甫才是集大成者。
更為重要的是,元稹在這篇墓志銘中,再次貶低了李白的藝術(shù)成就,而且說得毫不留情:
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摹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他說李白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相差杜甫實在太遠了。尤其是格律方面,根本難以望杜甫的項背。這和白居易所說,李白除了想象力豐富一點以外,并無可取之處,幾乎是相同的。
平時,元稹發(fā)表貶李褒杜的見解,畢竟缺乏重要的契機。這篇墓志銘,給予了他極好的機會。從此之后,杜甫才算徹底翻身,聲名大噪,成為了經(jīng)久不息的熱門大IP。不僅是元和體當?shù)赖闹刑?,在注重思辨的宋朝,杜甫的地位也要高于李白,學習杜詩的人遠遠多于學習李白的詩人。
當然,元稹的見解,一方面是他的一己之見,另一方面也是為他的詩歌理念進行宣傳。貶李褒杜只是一種手段,并不見得他會愚蠢到真不把李白當回事。李白和杜甫,只是藝術(shù)風格不同,他們共同譜寫了唐詩最為輝煌的篇章。他們各有千秋,最終也獲得了幾乎一致的歷史定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