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藝苗
“如果我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電影中,杜普蕾問巴倫博伊姆。
“不會拉琴,那就不是你了?!?/strong>
答非所問,看似無情,其實他是最了解杜普蕾的,了解大提琴對于這位天才的人生意義。
如果你聽過杜普蕾拉琴,就會知道她多么愛拉琴,那等同于她的生命。
埃爾加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是杜普蕾的代表作。另一位大提琴家斯塔克聽完之后說,像她這樣拉琴,會活不長。被他一語說中。她只活了42歲,30歲不到就因為多發(fā)性硬化癥告別了舞臺。她憑直覺生活和拉琴,傾盡所有,那些旋律,每一句都不同,每一次運弓、每一次揉弦都有情,都令人心碎,都是煙花綻放時刻的亮烈。天若有情天易老,這樣的音樂注定不可多得。煙花是人生最絢麗的瞬間,只是它的亮烈照得后來的灰燼更加不堪與悲哀。
埃爾加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杜普蕾)
1889年,13歲的卡薩爾斯剛開始學大提琴不久,有一天,他和父親在街頭閑逛,走到一間昏暗的古董店里,瀏覽店里稀奇古怪的收藏??ㄋ_爾斯在角落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破破的樂譜,大開本,紙質(zhì)厚實,翻開來像一本巨大的祈禱書。父親走過來,他看到上面有巴赫與大提琴的字樣,沒錯,這就是遺失已久的巴赫作品,《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如今,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大提琴家的舊約圣經(jīng),而在卡薩爾斯發(fā)現(xiàn)它之前,幾乎無人演奏過,人們只聽過零星片段,
那天,卡薩爾斯像受到神啟一般,緊緊抱著樂譜飛奔回家,迫不及待開始練習。他說“這次發(fā)現(xiàn)是對我生命的奇妙啟示”。對于一位初學大提琴的少年,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巨大的寶藏,已經(jīng)意味著一種命運,他要把此生奉獻給大提琴。
卡薩爾斯《巴赫無伴奏》
王健《巴赫無伴奏》
羅斯特波羅維奇花了半生研讀這部樂曲,到了晚年,他在法國南部的小鎮(zhèn)上選了一座擁有900年歷史的教堂,在那里完整錄制了這部樂曲。年輕時已對每一個音符了然于心,如今在老教堂里,在破舊拱廊和湮沒的線條中感知巴洛克韻律,每一個音符多么熟悉,又像是第一次聽見,拉奏著深沉的低音,卻又是一身輕松。他的強勢與層次感,他對結構全局的把握,他的緊湊有力,讓每個音符綻放金色的光芒,也讓樂曲真正震撼人心。
羅斯特羅波維奇《巴赫》
聽羅斯特羅波維奇的時候,我總是想起另一位俄羅斯大提琴家,可以說是當年老羅最有力的勁敵,他叫丹尼爾·沙夫蘭。為什么沙夫蘭不像老羅那么著名,這可能與性格和價值觀有關,老羅比較陽剛血性,他在倒掉的柏林墻邊拉琴,后來又被流放,事跡多,自然比較受關注,報紙也覺得有料可寫,喜歡報道他。沙夫蘭生性沉默內(nèi)向,幾乎從不與人爭論,每天花5到6個小時練琴,熟練的曲子他也常常換指法來拉奏,力圖找到一個最正確的音符,那些演奏家們都知道,一個音和另一個音的細節(jié)差異,到了一定準備,會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沙夫蘭的演奏是不同凡響的,我的一位樂迷朋友形容他的聲音,帶著一種神光,這就是長年累月的沉靜鉆研琴藝的禮物。
那么沙夫蘭的演奏到底如何高妙呢。我建議大家,先去聽他的那些小品、大眾曲目,像大提琴獨奏的天鵝,大眾曲目其實很難演奏,天鵝很容易被奏地甜膩,而沙夫蘭奏地優(yōu)雅而豐富,不愿夸張其中的浪漫情調(diào)。巴赫的柔板,他奏地樸素抒情,他的巴赫,音樂里面見心性,我們可以聽見他的真摯,溫和,恍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把這些小作品演奏地豐富深沉更有內(nèi)涵。
沙夫蘭《天鵝》
杜普蕾讓大提琴成為一件悲傷的樂器,但馬友友徹底的改變了它,他以自己毫無保留的熱情和大量的社會活動,讓大提琴家甚至讓古典音樂家成為當代社會的偶像。有一次馬友友大師不小心丟了大提琴,整個紐約都在幫他尋找。
都說馬大師熱衷跨界,其實是音樂人都喜歡找他合作。參加爵士音樂會,與阿根廷作曲家皮耶佐拉的合作錄制了一張自由探戈專輯,李安的《臥虎藏龍》里面有他的琴聲,《藝妓回憶錄》《西藏七年情》《日出之前》都是他拉的,連王家衛(wèi)的《東邪西毒》里面,正說到“佛典有云,旗未動,風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動。很多年之后,我有了一個綽號。人們都叫我西毒?!边@個時候酒旗飄飄,響起的就是馬友友的大提琴聲。
在《臥虎藏龍》的第一個鏡頭出現(xiàn)之前,馬友友的大提琴獨奏先聲奪人。一支光滑的二胡曲調(diào),被移植到了大提琴上,平添了幾分感世傷懷。這支中國的五聲曲調(diào),開闊而旋繞,隱伏著情感的隱匿與微妙,仿佛象征著某種不確定。它如影隨形,如青冥劍跟隨著李慕白。
馬友友《臥虎藏龍》
當然馬大師的跨界還不僅是音樂風格,記得前兩年,在北京的國家大劇院,馬友友和著名的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合作,斯特里普朗誦了王維的唐詩《鹿柴》和舞蹈家瑪莎?葛蘭姆《致艾格尼斯?德米爾的一封信》,馬友友拉琴為她伴奏。我記得上臺的時候,斯特里普見到馬友友大師,虔誠的下跪致敬,為了尊重女性,馬友友干脆放下提琴,趴在地上五體投地地回禮,這苦行僧的跪拜大禮可愛又感人,這不是“明星”拙劣的作秀,他們已經(jīng)無需作秀了,這相互的跪拜,是對藝術家的大禮,也是對藝術最虔誠的敬禮。
馬友友與梅麗爾·斯特里普
秦立巍和我是同輩,他常來上海演奏,我們成了好朋友。我常常開導他,你沒有成為一代偶像實在可惜了,而他總是鼓勵我,還是你前途遠大。
秦立巍13歲開始榮獲第一屆中國大提琴比賽兒童組第一名,到成為澳洲音樂賽場所向無敵的神話少年,再到后來獲得50年來華人大提琴家至高榮譽的柴可夫斯基比賽銀獎。這一路不僅累積了大提琴演奏技藝,更鋪展了堅實的演奏家道路。
秦老師的氣質(zhì)和大提琴不太相同。相對這種深沉的表達情感的樂器,他好像過于輕快耀眼了。他奏得輕盈、敏捷,曲線悠揚而美妙,來去自如,少有悲傷。不愿被那些虛幻的事物牽扯,甚至和深情款款的公眾形象作對。大概他是男生,不好意思太抒情,把悲傷的琴曲奏得一片柔情,已是極限。
到2010年,秦立巍出版新唱片《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全集》。在其中放慢腳步,細細尋找每一支旋律,不再有經(jīng)過句,也不再有裝飾音,每一個音、每一個休止符都意味深長。像Op.5中的快板,每個節(jié)奏都伴隨著音色變幻,那也許是演奏技術的勝利;但到了貝多芬晚期的Op.102,就已是一曲酣暢的心靈之歌了。一支漫長線條中,脆弱與勇氣,美與噩運,虛實呼應,因果流轉(zhuǎn)。一段段休止符中伴隨著疑慮。大師的開拓之作,漫長曲折的探尋真理之途,他跟隨這蜿蜒之路越走越遠。
好的大提琴家太多了,還得談談法國的大提琴四騎士,也就是法國大提琴學派,他們由四位騎士組成,分別是富尼埃、詹德龍、托特里埃和納瓦拉,在卡薩爾斯之后,他們被認為是對大提琴演奏藝術做出最大貢獻的藝術家,尤其是對巴赫那一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們的演奏沒有德奧音樂家那種強硬,而是溫暖流暢,關注細節(jié)的,富有人文氣息。
納瓦拉
富尼耶
托特利埃還是杜普蕾的老師。托特里埃最優(yōu)秀的作品是巴赫大無和埃爾加。但評論認為他的大無不如富尼埃,他的埃爾加不如杜普雷,這讓他一生處在夾縫中。但我個人比較喜歡他的巴赫大無,聽來有一種灼痛感,非常有激情,就像巴赫滿血復活。
詹德龍
詹德龍也曾經(jīng)來過中國演出,他一生非常低調(diào),他的演奏風格也是質(zhì)樸內(nèi)斂的,他的巴赫大無深情又節(jié)制,體現(xiàn)了真正的古典精神。
托特里耶:《巴赫大無》
田藝苗:十分鐘讀懂名曲密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