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么?
你和自己的枕邊人戀愛長跑10年,結(jié)婚5年,可是依然沒去過TA父母家。
得不到父母認可和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
你小心!你的另一半是不是重婚?都不帶你去見父母的么?
你老公對你不是真心的吧?不然怎么會不帶你回老家?
如果屏幕前的你這么想,那你一定會吃驚這種新的“獨立式婚姻”相處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贊同。
前兩天,“papi醬的婚姻觀”在熱搜爆了。
起因是在一檔節(jié)目里,papi醬說,自己結(jié)婚四五年了,從談戀愛到現(xiàn)在,兩家的父母,從來沒有見過面。
很多人聽到這個,就像我們文初那樣直接震驚!
什么情況?兩個人結(jié)婚了,但彼此父母都沒見過對方?
何老師追問,那過年的時候是怎么辦的呢?
回答是,每年過年,她和老公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papi醬解釋說,因為她覺得:
“對他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兒子是最重要的。對我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女兒是最重要的。
所以其實女婿要不要帶回來,兒媳要不要去婆家,這個是次要的,我們先去陪各自的父母比較好。”
后來何老師問,雙方父母沒見過面,是不是因為沒有辦婚禮的緣故。
papi醬又直接說:我們不打算辦婚禮。
沒有喜酒,沒有婚禮,也沒有蜜月,沒有亂七八糟的婆媳關系和家庭瑣事。
papi醬的婚姻,真的足夠簡單純粹,領證同居,彼此相愛,但仍各自獨立。
很多人看到這種相處方式,都真情實感地羨慕了。
結(jié)婚辦不辦婚禮,過年到底去誰家里,這種觸及痛點的話題一出來,必須瞬間點燃大眾熱情。
微博上,甚至還出現(xiàn)了各種觀點投票battle。
比如,結(jié)婚后,雙方親家一定要見面嗎?
選擇不見面的人,以壓倒性優(yōu)勢高于見面的。
再比如,你能接受不舉行婚禮嗎?
同樣,選擇不舉行婚禮的人,以壓倒性優(yōu)勢,高于必須舉辦婚禮的人。
很多姑娘說,婚禮并不重要,儀式感也不是那么必要,辛苦一天勞民傷財,還不如兩個人出去旅行,享受私人的浪漫來著劃算。
是啊,如果你問現(xiàn)在的年輕人為什么不結(jié)婚,大概有一大部分人,會告訴你類似的理由——
比如,怕結(jié)婚以后失去獨立空間,沒有了單身的自由,怕被對方家庭的各種瑣事牽絆,失去自我。
比如,不想被迫在一大堆親戚面前表演,不想又累又苦地走流程,不想沉浸在車房彩禮的討價還價中。
比如,不想因為有了孩子,就開始對很多事情妥協(xié),不想因為柴米油鹽,而丟掉詩和遠方。
所以,很多人看到papi醬的觀點,都不由自主地點贊。
這種“戀愛式婚姻”,才是現(xiàn)代女性最向往的狀態(tài)??!
很多人對此表示認同,覺得這樣的戀愛觀真的讓人羨慕。
“婚姻里需要一些自由度,才能相處舒服?!?/span>
“婚后各找各媽,真是神仙婚姻!”
其實,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恐婚不是因為沒錢,是怕婚后自己的生活變了樣——害怕失去對自己的控制權,害怕在一段關系里被牢牢束縛。
一旦結(jié)婚就再也不是“我”了,而是“我們”。
自己想做什么都要被管制,想買什么還要看對方臉色,活得再也不像自己了。
所以現(xiàn)在越來越的年輕人,想有一場不被約束,彼此舒服的婚姻。
有一種相處模式,叫「獨立式婚姻」:
結(jié)婚的兩個人即是甜蜜的,又是獨立的一份子。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自己的圈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上大事一起商量,也不要因為一些瑣碎的小事而產(chǎn)生分歧。
這樣相對獨立又絕對親密,是現(xiàn)代年輕人首選的相處方式。
前一段時間“袁詠儀的經(jīng)濟獨立”上了微博熱搜。
在節(jié)目里主持人問她:“家里財務是誰在做主?”
袁詠儀回答:“我們很獨立的?!?/span>
主持人又問:“一起拍攝節(jié)目的時候怎么獨立?!?/span>
袁詠儀回答:“分賬,各占百分之五十?!?/span>
兩個人各有各的事業(yè),也各自有各自的社交生活,彼此牽掛也互相坦誠。
那些有獨立支撐起來的關系,才更穩(wěn)固、踏實。
這當然是婚姻最好的狀態(tài)。
甚至我希望每個女孩,如果有一天要結(jié)婚,都能選擇這種最大程度保持良好自我的婚姻——因為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XX的老婆。
我們聽到一些人說,婚姻已經(jīng)越來越不可靠了。
離婚率在近幾十年里變得越來越高,婚姻帶來的幸福感正在降低。
可是,離婚率的提高不正是社會在進步的表現(xiàn)么?
這是由于個體的自主權,尤其是女人的自主權越來越得到尊重。
在幾十年前,婚姻中那些真實的傷害和現(xiàn)在一樣普遍存在著。如果僅僅用婚姻的形式來禁錮兩個不幸福的人,才會更加危險和不幸。
而在2015年發(fā)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Eli Finkel提出,這個時代的婚姻正在走向兩極化。
她認為:現(xiàn)代社會的婚姻開始呈現(xiàn)兩極分化。
那些好的婚姻比過去更好,壞的婚姻則變得比以前更壞。人們對婚姻的滿意度,并不是離婚率這一個數(shù)字就能體現(xiàn)的。
如今的婚姻可以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好。
Eli Finkel認為,盡管離婚率一直在上升,從平均數(shù)上看,婚姻的確比過去更脆弱了;但對于那些仍然存續(xù)著的婚姻來說,婚姻的質(zhì)量和滿意度都要大大高于幾十年前。
在這個年代,當我們置身一段美滿的關系中時,它會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快樂。
密蘇里大學的Christine M. Proulxdui 對1979年到2002年的一組縱向研究進行了分析。
他首先證明了,婚姻的質(zhì)量能夠影響個人生活的幸福程度,即那些身處更幸福的婚姻中的人也會更加快樂。
此外,他的研究還顯示,這種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比起20多年前來,在今天,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好處,使我們更快樂。
為什么好的婚姻會變得更好?
Eli Finkel認為,最關鍵的變化在于,我們對婚姻的期待變高了。在一段婚姻中,我們想要滿足的需求更多。
而這或許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自然而然形成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Andrew J. Cherlin提出,在歷史上,人們的婚姻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1. 制度婚姻(institutional marriage):
在1850年以前,人們對婚姻的需求主要停留在基礎的需求上:
兩個人共同生產(chǎn),比較容易實現(xiàn)衣食無憂,擁有住所,安全免遭侵害,以及生殖的目標。
對于那個時候的夫妻來說,兩個人的親密只是共同生存之外的附加獎賞,而不是主要目的。
2. 友伴婚姻(companionate marriage):
從1850年到1965年,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制度的穩(wěn)固,婚姻的重心逐漸轉(zhuǎn)向了親密和性的需求,雙方開始注重愛與陪伴。
3. 自我表現(xiàn)婚姻(self-expressive marriage):
1965年至今,人們越來越需要在婚姻中自我表現(xiàn)、感受到尊重和自身的成長。
婚姻的制度色彩前所未有地弱化了,人們更多地將婚姻看作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而且這種手段是可供選擇的。
我們在婚姻中對于自我表達的需要是前所未有的。
年輕人和老一輩人的一個明顯區(qū)別是,他們在婚姻中不再愿意“將就”,不肯迫于種種原因,待在一段不那么完美的婚姻中。
Paul Amato和Alan Booth的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二的離婚并不是由于虐待或嚴重的矛盾造成的,那些夫妻的婚姻在旁人看來并不壞,他們只是在一段時間后自然而然地分開。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到的婚姻的三種類型,是從大的歷史趨勢來說的,事實上即便是在如今的社會中,制度婚姻、友伴婚姻也仍然大量存在。
在友伴婚姻及自我表現(xiàn)婚姻中,我們選擇的伴侶,是那些真正能滿足我們精神需要的。也因此,那些能夠成功的這兩類婚姻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提升是遠勝于從前的制度婚姻的。
而papi醬和丈夫老胡的婚姻,就是第三類婚姻。
他們能夠突破婚姻的一些形式和制度,在這樣的婚姻中,自我不必為婚姻妥協(xié)或犧牲,婚姻反而能促進自我實現(xiàn)。
三毛在《稻草人手記》里,曾經(jīng)提過這樣一段經(jīng)歷:
有次采訪,編輯要求他們夫婦寫下自己的“另一半”。
荷西反問:“什么是另一半?”
三毛說:“你的另一半就是我啊?!?/span>
荷西卻回答:“我是一整片的?!?/strong>
他們兩個人會在夜晚,各自抱著一本書,一直看到天亮;
各自對著書里的情節(jié)哈哈大笑,對方也絕不問一句。
在合適的時間相伴相依,也在恰當?shù)臅r間保持自我意識。擁有獨立的精神空間,不依附于對方,也清楚界限。
沒有人需要特意為了對方,去改變什么;也不必費力氣,去做所有人眼中的合格“丈夫”或者“妻子”。
歸根到底,愛是結(jié)合的結(jié)果,不是相加的答案。
真正好的婚姻,是在未來的這段路里,我們既可以分開前行,也可以一起行走;可以緊握著,也可以放開彼此的手。
既親密,又獨立。
相對占有著,又絕對自由。
為了離婚,我需要架起攝像機,錄下被老公打斷三根肋骨的全過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