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有著五千余年的歷史,博大意深,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俗語,但有的即是俗語,也是成語,如。如亡羊補牢,望梅止渴,有眼不識泰山等等。但這些俗語(成語)的產生,背后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而不是憑空組合的。
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有眼不識泰山”這句俗語。
“有眼不識泰山”從字面意思來看,是一種比較謙虛的說法,說自己見識少,給人一種恭敬的感覺,但并是非真的無知。
該句中的“泰山”,很多人都認為是五岳之首,山東的泰山,實其不然,這個“泰山”是春秋時期,被木匠鼻祖魯班逐出師門的一個徒弟,名叫“泰山”。
提起魯班這個人,在中華大地上,大概是無人不知,不人不曉。魯班:姬姓,字公輸,名盤(bān)。魯國公族之后。又稱公輸子、公輸盤(bān)、班輸、魯般。因為魯國都城,為現(xiàn)在山東曲,有人說魯班是曲阜人,也有人說是滕州人?!鞍恪焙汀鞍唷蓖?,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大約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被譽為木匠鼻祖,鋸子、墨斗等工具皆出自他的手中。除此之外,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古代攻城的必需品云梯,水戰(zhàn)所用的鉤巨,也是魯班研究出來的。
魯班作為大師中的大師,手藝可謂是巧奪天工,思維非常超前,甚至不為當時的人所理解。據說,他看到小鳥在空中翱翔,頓時來了靈感,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沒日沒夜的思考、試驗,做成了一個會飛的木鳥,當著眾人的面將木鳥放飛,結果飛了好幾天都沒有落下。
有人說,木鳥的原理與現(xiàn)在的飛機很相似,到底魯班在里面安裝了什么設備,因為這種技術已經失傳,也未留下圖紙,至今讓人費解;也有人說,木鳥充其量只是風箏的升級版,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不過時間太過久遠,被后人夸大了。
再厲害的人物,偶爾也會看走眼,魯大師也不例外。隨著魯班名氣的提高,找他拜師學藝的人很多,魯班胸懷很廣,從不藏著掖著,收了很多徒弟,手把手地教弟子做木工,希望將平生所學全部傳授給他們。嚴師才能出高徒,為了培養(yǎng)出手藝高超的徒弟,魯班制定了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矩,不合格者會被淘汰。
有一次,魯班布置了一道作業(yè),讓徒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唯獨一個叫“泰山”的徒弟沒完成。魯班相當不開心,通過幾個月的觀察,覺得泰山資質有限,無論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為出色的木匠,就勸他早日改行,泰山沒得選擇,只能含淚離開。
三年后,魯班獨自一人在街上溜達,看到一家店門口擺放著精美的木制品,感到非常納悶,城中居然隱藏著如此了得的工匠。經過一番詢問,魯班得知這些東西出自被他逐出師門的徒弟泰山之手,情不自禁地感嘆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
所以,“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指的是魯班的徒弟木匠泰山,并不是五岳之首的泰山。朋友你知道了嗎?
作者鄉(xiāng)村農夫,本名劉亞,靈璧禪堂鄉(xiāng)人氏,1982年高中畢業(yè),現(xiàn)為靈璧政協(xié)十屆二次社情民意代表,靈璧家園義工組成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