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出自北宋蘇軾《題西林壁》中的詩句,此詩的前兩句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它是蘇軾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說游山的體會,并借景說理,道出了獨特的游山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了一個哲理。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就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的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間的事物也常是如此。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詩句有著豐富的內涵,耐人尋味?!安蛔R廬山真面目”,這里說的“廬山”就是坐落于江西北部的廬山。
“有眼不識泰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成語,很多人認為“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是指山東境內的東岳泰山,甚至有的詞典也解釋如此。其實錯了,這個“泰山”是人,這個人是春秋時代魯班的弟子,這里還有一段小故事。
相傳魯班收了很多徒弟,為了維護班門的聲譽,他會在一定的時候考察淘汰一些難以成器的徒弟。其中有個叫泰山的,來了一段時間,干活總是別出心裁,又因誤了班們的事,惱怒了的魯班將他掃地出門。數年以后,魯班與幾個徒弟在街市上發(fā)現有許多做工精良、樣式美觀的竹制器具,很受人們的歡迎。魯班驚嘆這是誰人的手藝啊,這么精湛,有人在一旁告訴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魯班不由感慨地說: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p>
成語“有眼不識泰山”由此而生,其比喻見識太少,有名望或本領大的人在眼前也認不出來。
這么比對,廬山是山,泰山是人也就清楚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