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莊子·內(nèi)篇·逍遙游)
“大鵬”的意象最早便是出自先秦時期的莊子著作《逍遙游》。文中大鵬是一種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里。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理想的圖騰。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曾三次運用“大鵬”的意象抒發(fā)情懷。
“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當胸臆之掩晝,若混茫之未判……”(李白《大鵬賦》節(jié)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太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并序》(后改為《大鵬賦》),自比為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鳥。此賦把大鵬置于浩渺的天宇背景中,寫其巨大威猛,無所拘束,自由自在的脫俗神采,并以黃鵠等俗鳥形象與之作對比,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他要使“斗轉(zhuǎn)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充分體現(xiàn)了其擺脫現(xiàn)實羈絆、追求自由的理想。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上李邕》
此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當時李邕任渝州刺史,性格非常自負,看不起年輕人。而年輕的李白謁見李邕,不拘俗禮,高談闊論,縱談王霸。李白的行為讓李邕很不高興,而李邕的態(tài)度也讓李白頗為不滿,于是便有了這首詩。
詩的前四句李白以大鵬自比,他說這只大鵬即使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足以見他胸懷大志,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詩的后四句,是對李邕傲慢態(tài)度的回敬。世人見我與眾不同,都以為我只會說空話,于是就嘲笑我,沒想到你這樣的名人竟然也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鬃釉f:“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圣人還要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可千萬別輕視年輕人呀!態(tài)度相當桀驁,足以見他勇于追求、不畏流俗、初出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和銳氣。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臨路歌》
此詩作于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當年,可以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銘。詩的前兩句似乎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鵬展翅遠舉,振動了四面八方,飛到半空中卻翅膀摧折,無力翱翔。隱含著他受詔入京,卻在長安遭受了挫折。與項羽在《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钡哪欠N無限蒼涼又感慨激昂的感情十分相似。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扶桑是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人喜歡將太陽象征君主,而“游扶?!奔粗傅搅嘶实凵磉?。這兩句意思是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它的品格和精神,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最后一句詩則是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象征祥瑞的異獸。哀公十四年,魯國獵獲一只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獵獲,非常難受。但如今孔子已經(jīng)死了,誰也不會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也是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空有遠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負卻無處實現(xiàn)。
自從大鵬鳥的偉岸形象受到廣泛認知后,文人們便賦予大鵬鳥一種凌云壯志、掙脫羈絆、追求自由的精神。蘇軾《再送蔣穎叔帥熙河二首》其一云:“使君九萬擊鵬鯤,肯為陽關(guān)一斷魂”表達了建功立業(yè)的希望,晚年又在《次韻郭功甫觀予畫雪雀有感二首》其一云:“九萬里風安稅駕,云鵬今悔不卑飛?!?/strong>追憶年輕時的凌云之志。陸游心懷北伐壯志,在《南省宿直》詩中云:“猶喜眼中多壯觀,時看云海化鯤鵬?!?/strong>在《南堂默坐》中云“大鵬一舉九萬程,下視海內(nèi)徒營營?!?/strong>辛棄疾筆下的“大鵬”也是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民族英雄寫照,充滿了愛國之志。他在《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中寫“鵬翼垂空,笑人世、蒼然無物。又還向、九重深處,玉階山立?!?/strong>就連婉約派詞人李清照也在《漁家傲·記夢》中云:“九萬里風鵬正舉”,表達了自己對理想抱負的熱切追求。
大鵬鳥不愿受世俗羈絆和追求身心自由的精神永遠流傳,直到今天,它的品格和內(nèi)涵依然能夠鼓舞人們奮發(fā)不息地去追求、去奮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