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最美兄弟情,首推蘇軾與蘇轍,這二人絕對是兄友弟恭的完美典范。東坡寫的一首詩里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dú)為吾弟,要是賢友生?!?/strong>子由也在兄長的墓志銘上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strong>而《宋史·蘇轍傳》記載:“轍與兄進(jìn)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蘇東坡比弟弟子由大兩歲,兩人一起讀書一起長大。雖然二人有關(guān)的政治意見相同,宦海浮沉的榮枯相同,但二人的性格卻是大相徑庭。蘇東坡為人外向,天性豪放灑脫,不拘禮法,而弟弟子由則冷靜機(jī)敏,穩(wěn)健實際,忠厚樸實。兄弟二人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持,彼此相會于夢寐之間,寫詩互贈以通音信,他們兄弟之間的友愛和順逆榮枯過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蘇東坡畢生歌詠的題材。
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朝廷任命下來,蘇東坡去陜西鳳翔做官,而弟弟子由則留京侍父。這是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別,子由一直送哥哥到離開封四十里外鄭州西門。東坡在鄭州西門外,望著弟弟在雪地上騎瘦馬而返,頭在低陷的古道上隱現(xiàn)起伏,直到后來再不能望見,才趕程前進(jìn)。于是東坡寫下《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fā)。
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見烏帽出復(fù)沒。
苦寒念爾衣裳薄,獨(dú)騎瘦馬踏殘月。
路人行歌居人樂,僮仆怪我苦凄惻。
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由京都到鳳翔的信件,要十天才到,兄弟二人每月互寄詩一首,養(yǎng)成了寫唱和詩的習(xí)慣。東坡赴任陜西路過澠池,子由難遣手足之情,寫了《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贈。東坡和詩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此后二人寫唱和詩更加頻繁,事無巨細(xì)地講述自己的近況,去哪里玩了,下雪了,生病了,想弟弟了,想哥哥了,在那個沒有電話沒有微信的年代,兩人就這樣聊著天,真的好溫馨。隨意選取幾首,讓我們感受一下這親密無間的兄弟情吧。
岐陽九月天微雪,已作蕭條歲暮心。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無事屋廬深。愁腸別后能消酒,白發(fā)秋來已上簪。近買貂裘堪出塞,忽思乘傳問西琛?!K軾《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
花開酒美盍不歸,來看南山冷翠微。 憶弟淚如云不散,望鄉(xiāng)心與雁南飛。 明年縱健人應(yīng)老,昨日追歡意正違。 不問秋風(fēng)強(qiáng)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譏。——蘇軾《壬寅重九,不預(yù)會,獨(dú)游普門寺僧閣,有懷子由》
今游雖不與,后會豈無由。晝出同穿履,宵眠共覆裘。弟兄真欲爾,朋好定誰儔。試寫長篇調(diào),何人肯見酬?!K轍《次韻子瞻減降諸縣囚徒事畢登覽》(節(jié)選)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2年)七月,蘇東坡前往杭州上任。弟弟子由這時在陳州(淮陽)充任教授,陳州位于國都東南七八十里,正在蘇東坡治下的視察行程之中,他之后幾年都常常利用機(jī)會到弟弟家小住。那幾個月,兄弟二人常去柳湖劃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談?wù)撜?、家事、前途。這次中秋值得記憶,是之后六年里兩兄弟唯一在一起過的一次中秋。臨別時,兩人難舍難分,在潁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詩論證,徹夜未眠。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七月,三年任期屆滿,蘇東坡請調(diào)至密州(今山東諸城),因為當(dāng)時子由正在濟(jì)南任職,兩地相距不遠(yuǎn)。途中,他寫下了《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qū)區(qū)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dāng)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樽前。
林語堂先生說,往往為了子由,蘇東坡會寫出最好的詩詞。一點(diǎn)錯都沒有,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蘇東坡思念弟弟子由,寫下了這篇千古絕唱《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熙寧十年(1077年)二月,子由與哥哥相見,四月陪他去徐州上任,八月中秋之后方才離去。這是兩兄弟暌別七年來首次共度中秋,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蘇東坡寫下這首《陽關(guān)曲·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著名的“烏臺詩案”爆發(fā)。被逮捕后,生死未卜,便和每天送飯的長子蘇邁約定,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里早做準(zhǔn)備。結(jié)果有一天蘇邁因銀錢用盡外出借錢,便將為送飯一事委托遠(yuǎn)親代勞,卻忘記告知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遠(yuǎn)親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兇多吉少,極度悲傷之余,給弟弟寫了兩首訣別詩:
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dú)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
——蘇軾《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柏臺霜?dú)庖蛊嗥?,風(fēng)動瑯珰月向低。
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xiāng)知葬浙江西。
——蘇軾《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兩首訣別詩發(fā)自肺腑,感人至深,子由看到哥哥的詩后,大為悲慟,嚎啕大哭,為了救哥哥,他冒死向神宗皇帝上奏,《為兄軾下獄上書》:“臣聞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span>,“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字字含淚,句句含情,寧可不做官,也要救兄長一命。當(dāng)時不少正直人士都出面為蘇軾求情,在眾多人的周旋下,蘇軾得以免死,被謫貶黃州,蘇轍也受牽連被貶到筠州。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東坡去看弟弟子由,兄弟倆已經(jīng)四年沒見了。子由胖了些,看起來不太健康,因為他夜里費(fèi)好多時間練瑜伽術(shù)。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蘇東坡在潁州任上,即將調(diào)任揚(yáng)州?;潞8〕粒肷?,想到當(dāng)年與弟弟約定“同歸山林,夜雨對床”,如今卻連見一面都是奢望,于是寫下這首《滿江紅·懷子由作》抒發(fā)了對弟弟深切的思念之情: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游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fù)當(dāng)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生華發(fā)。
一尊酒,黃河側(cè)。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余苦淚,眉間喜氣占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晚年東坡為新舊黨所不容,屢屢遭貶,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蘇東坡被貶至惠州。雖然子由自己也經(jīng)濟(jì)困難,但還是義不容辭地為哥哥分憂解難,助哥哥到惠州就任。
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蘇東坡又被貶至儋州。子由得訊,就在藤州折向梧州的路上等哥哥。自上次一別,兄弟倆距今又是四年未見,東坡看子由身體健康,氣色很好,心里十分高興。兄弟倆戀戀不舍,一路同行。六月初五,兄弟倆同至雷州。這夜,東坡痔疾發(fā)作,子由也徹夜不眠,就在床上背誦陶淵明《止酒》詩,勸哥哥務(wù)必戒酒。六月十一日,東坡與弟弟海濱訣別,不料這一別,竟真的成了永訣,兄弟倆此后再無機(jī)會見面。
在海南儋州的三年,是蘇東坡生活最艱苦的三年。但他聽聞弟弟日漸消瘦,便寫了一首很風(fēng)趣的詩給弟弟,講述自己在海南的生活,并安慰弟弟消瘦未必不是好事,有朝一日我們兄弟相見,看見對方都成了清瘦之人,騎上黃鵠就可以回故鄉(xiāng)了。這首詩就是《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
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
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薰鼠燒蝙蝠。
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xí)俗。
十年京國厭肥羜,日日烝花壓紅玉。
従來此腹負(fù)將軍,今者固宜安脫粟。
人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
海康別駕復(fù)何為,帽寬帶落驚僮仆。
相看會作兩臞仙,還鄉(xiāng)定可騎黃鵠。
弟弟也同樣豁達(dá),說你比我苦多了,我這一身皮囊,所在即所安了,你別回來的時候瘦得跟我一樣,那咱倆都跟騎的那黃鵠似的了。
海南老兄行尤苦,樵爨長須同一仆。此身所至即所安,莫同歸期兩黃鵠?!K轍《子瞻聞瘦以詩見寄次韻》(節(jié)選)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四月,蘇東坡打算舉家遷往河南許昌,與弟弟同住,實現(xiàn)四十年前“對床夜雨聽蕭瑟”的約定,不料,汴京朝局大變,動蕩不安,兄弟倆僅有的一點(diǎn)團(tuán)圓夢想又被砸得粉碎。
同年六月,蘇軾病重,他預(yù)感自己時日無多,便書囑弟弟蘇轍:“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為我銘。”蘇轍接此函,哭道:“小子忍銘吾兄!”七月二十八日蘇軾病逝于常州,沒能和弟弟見上最后一面,是他臨終前最大的遺憾:“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span>
次年,蘇轍按照兄長遺言將其葬于嵩山之下,并賣掉自己部分田產(chǎn),將三個侄子接到身邊共同生活。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病逝,葬于郟縣小峨眉山蘇軾墓旁,追隨哥哥而去,終于實現(xiàn)了“寧知風(fēng)雨夜,復(fù)此對床眠”的約定,彼此再也不分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