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暑期夏令營開展的很火,但是文章大都很片面,社會認識不統(tǒng)一,沒有形成較為客觀的認識。評論者撰文者鮮有真正參與,坐而論道者不在少數,亦或者有過一兩次開展活動的經歷,但視角難免局限。
筆者曾在上海一家公益機構做大學生暑期夏令營的評估工作,同時有幸得到其他幾位與我一樣的志愿者的幫助,實現了信息的共享(涉及的地區(qū)有江蘇、江西、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四川、甘肅、寧夏、青海),這些寶貴的信息無疑增加了文章的信度并減少了其樣本的局限性。
稱呼由“暑期支教”逐漸轉變到“暑期夏令營”,形式和內容的改變自然也隨之而來。
益微青年柚子老師的觀點很好,支教就是支援教育,會讓支教的人有一種道德的優(yōu)越感,讓支教的人會覺得只要付出就好而不用負責任;從社會的角度講,總會有一種刻板印象“支教就是要給當地基礎教育狀況帶來很大的改善,否則就是說大話”。當大學生背負起這種重擔的時候,要么就會覺得無能為力,找不到存在感和意義;要么就會把原本屬于孩子的快樂暑假搞得特別嚴肅無聊。因為靠大學生15天左右的努力,想要帶來實質性轉變的幾率很小。但是誰會說夏令營時效短、效果差呢,相反更會提到這是一份寶貴的經歷。而且當“暑期支教”改為“暑期夏令營”時,團隊就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權,可以開展各類興趣活動而不僅僅是盯在語數外的文化課上。
“以啟發(fā)學生、讓學生發(fā)現學習的樂趣為主并輔以少量的文化課輔導”的夏令營和傳統(tǒng)意義教學(課程的開設基本為文化課,并在結營的時候設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考試)的支教相比,筆者是更傾向于夏令營的。半個月活動的開展,夏令營不論從名稱上還是意義上看起來都比支教更適合。
夏令營除正常的文化課外,會設有主題活動、主題課程和興趣課。
主題活動:親子運動會、親子閱讀、藝術長廊、匯報演出、地震演練等
主題課程:認識并相信自己、學習的樂趣和意義等。當然往往都會分為幾節(jié)40分鐘的課程來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開展。
興趣課:影視鑒賞、攝影、手工、社交禮儀、法律、西班牙語、書法、科學、性教育、物理、認識各國國旗、不同生物、不同國家、武術、舞蹈、平面設計等等。有些團隊在進行隊員招募的時候會考慮到專業(yè)的分布,根據隊員的專業(yè)及特長,為同學們開設出了多元化的興趣課。
結營匯報演出:在結營前,志愿者及學生會一起為家長和校方呈現一場精彩的演出。很多團隊在夏令營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便開始著手準備,他們會帶著學生排練不同的節(jié)目,通常會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上場的機會。
夏令營的五個主體:(大學生志愿者、當地學生、當地校方、縣教育局和家長)
在調研數據中顯示,目前大學生團隊志愿者人數為10人上下,隊長多為大二學生、隊員以大一為主,夏令營開展時長多為15天左右。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為了一場夏令營,前期要選擇夏令營開展地點,與校方聯(lián)系并獲得當地教育局的同意。團隊在招募隊員的時候都會有一些規(guī)定和要求:譬如情侶不能進一支隊伍;能接受一段時間不能洗澡;可以做簡單的飯菜。當然招募時更看重隊員們的教學能力。很多團隊在組建完成后,每周定期舉辦活動進行團隊磨合,增進隊員之間的了解和感情,也會開展適應性訓練,如爬山、拉練、野外露營等來為夏令營的艱苦生活做準備。
大學生在開展夏令營時,會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百u白菜操著賣白粉的心”形容就很恰當。這個尷尬的處境也給他們帶來了三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安全:這個隱性和顯性共存的問題是對大學生團隊最大的威脅和挑戰(zhàn)。很多團隊在開營之初會和家長們簽訂安全協(xié)議書,大多承諾了學生在校及放學回家途中的安全,團隊為此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人力,并在活動策劃書里準備有一份詳盡的安全預案。筆者親眼見到過隊長因為一個孩子突然回家而驚恐的眼神和表情,那一刻覺得他們背負的責任真是太多也太沉重了。但是這在以往評判夏令營的文章中,卻很少被提及。
紀律:大學生并沒有像老師那樣呵斥和訓誡的絕對權力,所以志愿者往往會通過制定班級公約、增派助教、提高課堂內容對學生們的興趣、做活動等方式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更好的維持秩序,然而在進行走訪調研時發(fā)現有些方法收獲甚微,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更不利于課堂效果的提高,尤其是在做活動的時候,可能會使學生注意力過多的放在活動的形式上面,而忽略了課堂的實質內容。
資金:除了個別團隊有充足的資金來源(校方大力支持和社會募捐等),大部分都被這一問題所困擾,有些甚至需要自掏腰包。有些學校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師范類的學校支持力度相對較大,但這部分資金往往不夠十人左右團隊近半個月的花銷。于是團隊會向社會上支持夏令營開展的公益組織尋求資金或物資幫助,同時也借用第三方媒體進行網上募捐。因為資金有限,很多團隊過著比較艱苦的生活。
大學生付出了這么多,會從中收獲什么呢?由于目前社會公認大學生會是夏令營的主要獲益者,并有很多對這方面較為成熟的認識,筆者在此簡短的概括。除去較為功利的想法(為自己簡歷添上一抹光彩)外,可以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給大學生提供另一種看待社會和生活的視角;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等。
學生們究竟在夏令營中可以收獲到什么?一定會有純干貨的知識,但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有如下幾點:
1)提高學習興趣。在志愿者進行授課的時候,多會增添些趣味活動或者小故事來增進學生們對知識的了解,尤其在做實驗的時候會極大激發(fā)學生們的求知欲望和興趣;
2)提高自信心和課堂參與度。在教育較為落后的偏遠地區(qū),傳統(tǒng)教師往往對那些學習優(yōu)異的同學投入更多的精力,那些成績較差性格又內向的同學往往缺乏關注。在夏令營的課堂中,志愿者和助教大多會關注到每一個人,鼓勵每一位同學去發(fā)言,并且在整個夏令營中,我們會聽到志愿者對學生們的各種鼓勵性話語;
3)促進全面發(fā)展。興趣課的開設,使學生們學到與語數外相比更加多元化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比如親子運動會,親子閱讀,既可以增進學生和家長的交流,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4)促進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在好習慣養(yǎng)成的同時也是對壞習慣的摒棄。志愿者在上課時會糾正學生們錯誤的寫字姿勢及坐姿,會告訴學生們不要喝生水,并單獨為此開設了飲水健康課,同時也會告訴學生們要養(yǎng)成少吃零食,每天按時吃早餐的習慣,而這些問題往往會被當地學生和家長所忽視;
5)不經意間的改變。雖然放在最后,但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在15天的夏令營中,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情,開展各類不同的課程及活動。學生們未來的成功由相當多的變量組成,由相當多的因素促成,其中有一項不成立,都可能不會實現。每一次活動,每一堂課程,都像一粒粒種子播在學生們的心里,如果將來有那么一粒種子可以生根發(fā)芽并茁壯成長,都是這個夏令營的成功!
但是我們仍然遺憾的發(fā)現,有些學生報著做游戲做活動或者逃避農活的目的來參加夏令營,也可以看到在課上一些學生的關注點僅僅在游戲和活動上,而忽略了課程的實質內容和意義。
校長往往就代表了校方,校長對一個夏令營的走向起著毋庸置疑的關鍵作用。在走訪調研中,發(fā)現每個項目點的校長對待夏令營都有不同的方式,大致可概括為三種類型(很多時候這三種類型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
1)撒手不管型:對于志愿者可能存在口頭上的支持,但事實卻是對夏令營的開展情況基本不過問,可能只在開營第一天和結營最后一天露個面,會將所有的壓力和任務堆在團隊身上。這種類型的校長雖然沒有提供給團隊幫助,但也沒有干預夏令營的正常開展,給了團隊極大的發(fā)揮空間,利于大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2)功利政績型:對于夏令營可以“合影留念”的活動比較積極,譬如教學物資的發(fā)放,開營結營的兩場活動等,為了達到其預期宣傳效果,可能會干預夏令營的正常開展。這種類型的校長對于學生們的課堂質量和效果往往不太關心,所以當夏令招生人數滿額的時候,校長為了面子和人情可能也會介紹更多的學生加入進來。
3)大力支持型:這種類型其實分為很多種,校長支持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比如會在物資、水電方面予以支持,或者前期幫助團隊大力宣傳,亦或是在夏令營進行途中給予中肯的建議,幫助團隊共同解決問題。
嚴格意義上講,如果團隊在當地學校準備開展夏令營的話,需要經過縣教育局的審批。不過會有些學校沒有上報教育局,自擔風險。在調研中發(fā)現,有些地區(qū)的教育局,很大程度上出于安全等不確定因素的考慮,明文禁止大學生開展暑期夏令營,因此在團隊尋找項目點的時候增添了許多困難。對于那些大力支持夏令營的地區(qū),教育局則相應的會給團隊提供很多幫助,比如在團隊和學校的對接方面建立起一個高效的溝通渠道。
他們對于夏令營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從目前已有資料可以看出,近八成家長并不十分清楚夏令營課程的開設,更不清楚夏令營的意義(這并不代表團隊未向家長做出說明和解釋)。他們更多的是想著找一個能看著孩子的地方,自己安心去干農活(這里更可以看出團隊所承擔的安全風險)或者給孩子補補文化課,少部分家長可以意識到增長孩子見識、拓寬視野這一層面。
1重視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團隊要考慮到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尤其是對課程核心的把握一定要精確。
不僅要根據學生年齡和接受能力進行斟酌,還建議團隊提前收集校方及家長的意見,來完善課程方案?;蛘吡舫鲆恍┍阌诟膭拥恼n程,與學生見面后,根據學生們的興趣來進行適度修改。避免團隊在即將開營前為了迎合(或迫于壓力)校方及家長的要求,對課程進行大幅改動,尤其是將大量興趣課改為文化課;
2建立良好的課堂反饋機制:
課堂應是夏令營的核心內容,因此一個良好的課堂反饋機制尤為重要。反饋的內容應包括課堂效果、學生接受程度、教員授課的優(yōu)缺點;反饋的角度應包括隊長、其他教員、學生,甚至可以包括校方和家長。而且這個機制既能起到反饋的作用,更有一種監(jiān)督的約束力內嵌其中;
3不必要的苦難崇拜不可有。
有些團隊或多或少存在苦難崇拜的傾向。較為嚴重的表現在不允許去附近的商店購買任何食品,只能自己買米面油去做飯。不允許吃肉等,這可能來源于團隊(更多的是隊長)對當地農村現狀一種不全面或錯誤的認識。在談話中發(fā)現,他們最初往往站在與當地人過一樣的生活、不搞特殊的立場出發(fā),這種立場是好的,筆者是支持的。但這些帶有苦難崇拜傾向的團隊往往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吃苦不受罪就不是鄉(xiāng)村夏令營。這樣無疑會帶來一定的內耗,也不利于志愿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和身體健康;
4重視家訪并充分發(fā)揮其關鍵性作用。
家訪的內容應當包括對學生近幾天夏令營情況的反饋;對于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給予較為中肯的建議;詢問家中的經濟條件和現實情況以備后期對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和輔導;收集家長對夏令營的建議等。在整個家訪的過程中,可以讓志愿者更加深入的了解項目點所在地的情況,使其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去看待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當然更多的是對學生的了解,這會為接下來夏令營的開展提供有力的事實依托;
5對于夏令營招生人數需要有自己的一定之見。
一個十人的團隊招生人數在60到90之間是較為合理的,既可以保證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關注,也能使志愿者價值得到充分的實現,不必造成資源浪費。提到一定之見是因為有些團隊由于對當地情況了解不足,招生人員過多。而且在人員超額并開課幾天后,由于村民,尤其校長的介紹,不得不再繼續(xù)擴招。這顯然不利于夏令營的正常開展,不僅影響課堂效果,也增加了安全隱患;
6隊長要注意處理好和隊員的關系。
隊長要在把握原則性問題的情況下,給隊員較為充足的發(fā)揮空間,不可搞獨裁、搞特殊。隊長是一個團隊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團隊的走向。而目前隊員多為大一學生,初次開展夏令營,帶隊隊長多為有過暑期夏令營經驗的大二學生,這可能會讓隊長存在一種優(yōu)越感。雖然隊長與隊員相比,的的確確承擔了很多的任務和壓力,但仍建議隊長不要搞特殊化;
7夏令營地點的選擇。
很多團隊選擇的地點都很偏僻,學校教育資源匱乏,學生的眼界比較局限,這些學生平時很難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和知識,所以夏令營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通常在這種條件下,夏令營的招生人數和學校人數是相符的,也就是說大部分學生會來參加。然而有些夏令營的地點就在縣城邊上甚至在縣城里面,學?;A設施相對完善,學生家庭條件較為富裕,很多家長暑假會選擇把學生送去補習班而不是夏令營。筆者認為真正需要幫助的地方都有這樣的共性——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生活條件較差。(所以)團隊籌集的資金和物資是否真的用在了需要它的地方呢?
8授課時應高度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
志愿者在夏令營授課的時候起著相當大的引導作用,絕不可向學生傳遞不完全正確甚至錯誤的價值觀。應充分備課,不要存在知識點的錯誤、板書應當清晰并有條理、吐字清晰講普通話、注意自身著裝,拖鞋、超短褲應嚴格禁止。在非上課時間,也應當規(guī)范手機電腦的使用,避免給學生們帶來消極的影響。
9結營后建立一個與當地學生溝通的渠道。
在志愿者離開項目點時,學生已經和他們建立起了良好的關系,甚至產生依賴之情。如果志愿者在結營后突然消失在學生們的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會帶來心靈上的傷害。因此建議要有可以和當地學生繼續(xù)溝通的渠道,如定期的書信往來。等過一段時間,學生對志愿者的感情逐漸變淡后再退出他們的生活。
西北師范大學的靈青陽光彩虹橋團隊:
夏令營一共10名志愿者,招收51名學生,項目點在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鴛鴦鎮(zhèn)麻山小學,學校位置仍然和大多數團隊一樣的偏僻。很多團隊都要先坐火車到縣上,再由縣上坐大巴到鄉(xiāng)鎮(zhèn),再通過其他交通工具(包車、摩托、三輪等)到達村上的小學。麻山小學更是如此,生活必須用品要去鎮(zhèn)上買,而到達學校只能從鎮(zhèn)上包車,往返就需要一百元。
該團隊在學生安全、課程設計和執(zhí)行、活動開展各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優(yōu)秀大學生團隊的標準。他們基本克服了前文所提到的三大問題:安全、紀律和資金。其中與隊長和隊員的團結協(xié)作密不可分,隊長和隊員打成一片,不搞特殊不擺架子,在原則性問題上,會展現出堅定的立場。隊員會把自己的專業(yè)和擅長的領域融進課堂,讓學生們有更好的課堂體驗。
隊長坦言:“我們到了這里也是學生,有很多東西和知識我們不懂,但是為了學生就只能現學現賣了”,不過據筆者觀察,這種“現學現賣”的效果很是不錯,看得出來團隊的認真和負責。除去團隊自身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校長。校長年輕還未成家,跟團隊沒有代溝,很玩的來,所以基本和志愿者們同吃同住。由于校長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對學生們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學生們不會太放縱,安全和課堂紀律問題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當校長去鎮(zhèn)上辦事的時候,又會幫志愿者們捎一些生活必需品,這樣就減少了來回一百元的路費。校長有時也會參與團隊的例會,對于團隊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會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且并未對夏令營的開展有過明顯的干涉。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樣,校長對一個夏令營的走向起著毋庸置疑的關鍵作用。也是團隊在開展夏令營時,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
一節(jié)科學課—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教員是物理專業(yè)。課前做了很多準備,親手制作了有關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小燈泡教具。我們都知道這是初三物理課才會學的,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肯定會有些難度,但是筆者認為這個課程設計的非常好,也很成功。雖然學生們有些聽不懂,但是他們看到了小燈泡是如何運作的,并且自己也是可以做成的。科學這個東西說起來會很高大,很多學生都覺得是遙不可及的,但這堂課告訴了學生,科學是可以觸碰到的,不是想象中的高不可攀,只要有知識、有勇氣、善于發(fā)現是能與科學為伍的。這堂課就像給學生們心里種下了顆種子,我們雖然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長大甚至不知道是否會發(fā)芽,但是我們清楚,有了這顆種子,就會有希望。
筆者用不成熟的文筆盡力去嘗試著描繪出目前大學生暑期夏令營的現狀,希望讓更多的人從不同角度去看待這一活動,而不是被偏激或片面所代替。目前暑期夏令營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這并不能掩蓋它所起到的積極意義。
由于篇幅限制,有所刪減
原文標題:帶你深入了解大學生暑期夏令營
本期小編:小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