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情況,有點微妙,有點摸不著頭腦。
一句話總結(jié)是,想看的不能播,能播的不想看(比如我們稍后想一人一個巴掌的《少年派》和《帶著爸爸去留學》)。
想看一部各方面都過得去的國產(chǎn)影視作品,成了一個偉大小小的愿望。
因此,冷不丁出來一部能播還好看的,小十君比吃了一冰箱冷飲還過癮。
這份安利,請各位一定要吃——
《長安十二時辰》
盡管優(yōu)酷和官微低調(diào)宣發(fā),還是擋不住《長安十二時辰》上線即成爆款的趨勢——
剛開播,豆瓣8.7,評分人數(shù)破2W,各路自來水爭相奔走安利,口碑迅速發(fā)酵。
目前,僅用三天,就已登上2019年上半年國產(chǎn)劇豆瓣評分榜Top1。
可以說,小十君已經(jīng)提前欽定「年度最佳」。
01.長安反恐24小時
本劇講述的是,正值上元節(jié),長安城取消宵禁,百姓們盛裝打扮,準備歡度佳節(jié)。
此時,以曹破延(吳曉亮飾)和狼主右剎(曲高位飾)為首的狼衛(wèi)悄悄潛進長安,準備趁著民眾賞燈之時放火,引起騷亂。
然后趁機綁架王宗汜將軍的女兒,脅迫他幫助狼衛(wèi)們趕走大食國敵軍。
為了拯救無辜民眾,靖安司司丞李必(易烊千璽飾)力排眾議,臨時調(diào)派死囚張小敬(雷佳音飾),命他在一日之內(nèi)追查狼衛(wèi)行蹤、保護長安百姓。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受到法律懲處的基層民警,經(jīng)上層臨危受命,參與一項秘密行動。
最后官二代和基層民警聯(lián)手破獲恐怖分子陰謀的反恐故事。
于是,有人笑稱《長安十二時辰》也可以叫“長安反恐24小時”。
而“十二時辰”指的是長安城上元節(jié)西市開市到次日巳時的這段時間。
對應到劇中,每集半個時辰,從開始到結(jié)束,僅僅是長安城的一天。
故事推進一氣呵成,頗有種一鏡到底的暢快感。
這種手法并不新鮮。
馬伯庸在創(chuàng)作時曾仿照美劇《24小時》對劇情做了刻意切割。
而且兩者同樣是主人公頂著驚天危機,被要求必須在一天之內(nèi)拯救世界。
在這樣的推進節(jié)奏下,劇情必須緊湊、合理,每一次戲劇沖突都不能浪費。
于是,當整個長安城的安危都壓在張小敬肩頭,不僅是他沒有喘息之機,看慣國產(chǎn)注水大長篇的觀眾也少不得暫停、回放,適應這部劇的敘事節(jié)奏。
還想倍速啃完這部?。坎豢赡?。
故事開篇,李必介紹完靖安司的職責,準備將揪出狼衛(wèi)、守護長安百姓安危的重托交付于張小敬。
此時正是巳時。
一旁的龐博士曰:巳正,大荒落,萬物熾盛大出,霍然而落。
而巳者,起也,物至此時畢盡而起也(房玄齡著《晉書·樂志上》)。
故事的起承轉(zhuǎn)合便于此刻開啟。
再把目光投向本劇的時代背景。
天寶三載,即公元744年。
唐玄宗怠政,打算和寵妃楊玉環(huán)久居驪山溫泉宮,改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為了避嫌,劇中歷史人物名字被改,楊玉環(huán)即嚴太真,李林甫即右相林九郎,何監(jiān)即賀知章)。
更重要的是,此時距離“安史之亂”還有11年。
回過頭看,“巳時”相對應的是大唐繁榮昌盛、國力處于頂峰的狀態(tài),而“大荒落”則指陽光由極盛開始轉(zhuǎn)弱的過程。
由此可見,“長安十二時辰”恰好就是大唐由盛轉(zhuǎn)衰的一個縮影。
將劇情的起承轉(zhuǎn)合、時代背景與最關(guān)鍵的“線索”相連,這類巧思暗扣考驗的不僅是觀眾的細心和耐心,也是觀眾對于故事的投入程度。
有趣的是,根據(jù)史書記載,天寶三年似乎并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
只不過,就像百姓們盛裝出行時,從未察覺到危機正在靠近一樣。
歷史的鐵則就是人們身處其中往往如同霧里看花,只有后來者把時間軸放大,才能看到當時有一股暗流正在涌動——
民間盛傳的神火降臨、賀知章逝世、靖安司司丞李泌請辭、朔方滅突厥、安祿山崛起。
為了串聯(lián)起這一系列事件,才有了《長安十二時辰》。
▲“闕勒霍多”即末世火劫
02.大唐群星閃耀時
先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樣的角色最容易深入人心?
答案是亦正亦邪,或者具有復雜性、多面性的角色。
比如滅霸、小丑、漢尼拔等等。
劇中重要主角也完美符合以上標準。
先說張小敬。
在正式開始追捕狼衛(wèi)、調(diào)查真相之前,李必的手下檀棋曾披露張小敬的“黑歷史”。
他為人狠辣無情,桀驁不羈,甚至在入獄前連殺三十四人,坊稱“五尊閻羅”。
古龍曾說,一個人的名字或許會起錯,但外號絕不會騙人。
既然被稱“閻羅”,那必然是個窮兇極惡之人。
這是死囚張小敬最外層的殼。
但能讓李必紆尊降貴,親自請出死牢的人必然不簡單。
果然,作為混跡長安底層、統(tǒng)領(lǐng)不良人多年的“老油子”不僅行事不拘一格,而且對所有犯案細節(jié)堪稱敏銳。
僅僅憑借三言兩語,他立馬就能推測出此前行動失敗的緣由。
這樣的推理能力在后續(xù)劇情中至關(guān)重要。
緊接著,他又順利破解崔六郎臨死前留下的線索,發(fā)現(xiàn)那張關(guān)鍵道具:長安輿圖。
也是多虧他,靖安司眾人才不至于坐以待斃。
換個角度看,張小敬這個角色簡直出場自帶“金手指”。
更讓人心服口服的還在后面。
根據(jù)馬親王原著后記,張小敬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天寶十五載,太子李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預謀發(fā)動馬嵬坡兵變,意圖鏟除奸相楊國忠。
結(jié)果有位名喚張小敬的騎士先發(fā)制人,一箭收割楊國忠的項上人頭,士兵們這才一鼓作氣包圍驛站,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
最后,張小敬這位在歷史上驚鴻一瞥,事了之后又隱匿無蹤的“刺客”,便連同改變歷史走向的馬嵬坡兵變,一齊被華陰縣尉姚汝能記載于《安祿山事跡》。
▲劇中張姚二人對話也提及此事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本劇的靈感來源,它恰好也與刺客有關(guān)。
“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shè)定在哪里?”
在該知乎話題下,馬伯庸以大唐為時代背景,虛構(gòu)了一段白衣刺客暗殺、潛行,李泌坐鎮(zhèn)靖安司,誓要捉拿刺客的劇情。
或許是為了致敬《刺客信條:長安》的腦洞,劇組還真給張小敬安排了一段跑酷動作戲。
為了追回手握長安輿圖的狼衛(wèi),一邊是望樓發(fā)射信號彈進行實時定位,一邊是張小敬飛速穿梭于坊間、屋頂、街道人群。
躍起、翻滾、踩墻,疾速前行,盡顯五尊閻羅身手之利落。
再配上激昂熱烈的鼓點,這段追逐戲不僅動作流暢、又帥又燃,而且相當扣人心弦。
除了兇惡之名,謀士之智、刺客身手,最讓人欽佩的是其俠客之魂。
一出場,張小敬雖然落魄邋遢,但在權(quán)貴面前不卑不亢、不曾低頭。
在臨出發(fā)前,他又和李必攤牌,如果是為了對方的官運,他會選擇寧死不從。
但如果是為了長安百姓,他愿意再做一天不良帥,答應再守護長安一日。
如此大義凜然、不懼生死,不由讓人想起《權(quán)游》中的守夜人軍團。
而不良人中還有許多和張小敬相似的無名英雄。
他們又何嘗不是“將生命與榮耀獻給長安城,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說完張小敬,再說說李必。
劇中他乃前朝隋李氏族,靖安司司丞,純正官二代。
實際上,角色原型李泌更是妥妥的傳奇人物。
他七歲便能文,鉆研道家方術(shù)多年,是不世出的天才。
從玄宗到肅宗、代宗、德宗,他歷經(jīng)權(quán)力更迭,且多次入世又歸隱,最后官拜宰相。
劇中李必雖為少年,卻心懷天下,有青云之志。
他吟游的這首《長歌行》便是其代表作:“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游帝都?!?/span>
言下之意,這輩子要么歸隱于世,要么就位極人臣,但誓死不做碌碌無為之人。
從他被張小敬戲稱為“小狐貍”,就能看出李必才智之高。
但除了足智多謀,他還擁有過人膽識、高超的馭人之術(shù)。
當張小敬得知自己并不能被赦免死刑的真相,一怒之下舉起弩箭對準李必。
此時,二人開始互相試探。
李必想知道張小敬夠不夠隱忍,能否以大局為重,而張小敬則要看看自己的“臨時領(lǐng)導”是否有足夠的魄力與膽色。
結(jié)果,李必不僅毫不猶豫地揮手屏退手下,而且面不改色和他對峙。
在生死攸關(guān)之際,他也只是淡淡說了一句“今日你我同船,別再拿武器對著我?!?/span>
兩人對視片刻,最后張小敬一言不發(fā)將弩箭射向屋外箭靶,正中靶心。
這樣的對手戲簡直火花四濺,過癮。
當然,李必并非生來就是智勇無雙的全才。
在劇中,他也是個成長型人物。
從疏忽大意害死崔六郎,到更小心翼翼、時刻關(guān)注全局;
從一開始的恪守規(guī)則、處處權(quán)衡利弊,再到在太子面前說出“此時起,不講任何規(guī)矩?!?/span>
他既有上位者精于謀略的一面,也有少年人不懂藏拙、鋒芒畢露的一面。
這樣魅力十足的少年角色,自然令人難忘。
主要角色刻畫得飽滿有力,小人物照樣有血有肉。
舉幾個例子。
崔器的哥哥崔六郎,他看似貪贓枉法、犯下走私、販賣人口、惡意行兇等大罪,是罪無可赦之人。
實則,他是為了讓胞弟有機會從軍,才不惜觸犯法律、舍命相助。
最后,還在臨死前吞下長安輿圖作為破案線索,算是死得其所。
再說狼衛(wèi)曹破延。
他機警敏銳,在旅賁軍的圍剿下也能成功逃脫,甚至喬裝打扮,孤身一人混進長安。
他心狠手辣,剛剛逃出暗渠,就毫不猶豫地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這樣的狠角色,卻也有著柔軟的一面。
為了躲避搜查,他跑去剃須,就在以為要被店家識破時,他果斷拿起剃刀準備殺人滅口。
結(jié)果,在看到和自己女兒年紀相仿的季姜的那一刻,殺人不眨眼的狼衛(wèi)心軟了。
他甚至還對季姜露出了略帶寵溺的笑容,勸他們父女今日不要出門。
事實證明,一個非臉譜化的反派,反而能比千篇一律的正面人物更出彩。
而人物,就是故事的核心。
03.畫皮也畫骨
眾所皆知,唐朝既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繁榮的朝代,也是最令人神往的朝代。
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
它是“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luò)繹向侯家?!?;
也是“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遙認微微上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span>
為了再現(xiàn)盛唐風韻,劇中的服化道、場景搭建都只能用兩個字形容:講究。
就像李必所說,“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也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span>
為了還原歷史中胡漢混居、欣欣向榮的長安城,劇組著實下了苦工。
其中最值得稱道的,莫過于開篇這場群戲。
朱樓之上,是淺唱低吟的歌姬,街道旁,是負責張燈結(jié)彩的黑衣官吏。
而遠處,還站著一位番邦異族打扮、正在拋接火把的雜耍人。
鏡頭一轉(zhuǎn),商鋪門前的燈籠突然起火,飄落在地。
圍繞這個不起眼的變故,周圍所有人都跟著走動起來。
商鋪前的小廝忙著滅火,正在逛街的唐妝淑女不得不加快腳步,而心事重重的老者只是回頭看了一眼。
遠處,舉著鯉魚旗的小女孩一邊跑,一邊對著老者祝?!吧显部怠薄?/span>
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副鮮活生動的《上元市井圖》。
更不用說,劇組還在短短兩分鐘畫面里塞進了唐妝打扮的歌姬、唐琵琶、蜜餞胡餅、茶馬莊、胡人、李白新作《清平樂》、明溝。
而且這些“彩蛋”需要靠你自己去發(fā)現(xiàn)。
都說畫皮難畫骨。
有了精致外殼,還想做到融入大量歷史細節(jié)又不突兀,其實挺難。
比如《大宋少年志》的編劇就多次強調(diào)諸如“黥面”“勾欄瓦肆”“夜市”等知識點。
后來又干脆在人物對話里套用《東京夢華錄》的內(nèi)容。
“文化氣息”確實是有了,但又很像是在生搬硬套、強行科普。
總而言之,不夠自然。
▲圖出自豆瓣用戶“姬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卻不同,它有一本經(jīng)得起推敲的原著。
作者的歷史功底足夠扎實,他把大量細節(jié)揉碎、鋪勻、嵌進這幅宏偉的盛唐繪卷,就為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而這些細節(jié)則被制作團隊一一繼承,并融入整部劇的骨血之中。
比如旅賁軍部下所行的叉手禮。
這種“左右手相握抱胸”的姿式,盛行于唐、宋、元,但后來因為或許是因為姿勢比較難把握,就被簡化了。
以往大多數(shù)影視劇都會選擇偷懶,用“抱拳”替代叉手禮,而不是像《長安十二時辰》這樣嚴格復原叉手禮的姿態(tài)。
誠意,光從這一個動作就能體現(xiàn)。
▲關(guān)于叉手禮,更詳細內(nèi)容可看 @唐穿導游森林鹿微博
再看盔甲、兵刃。
以崔器的造型為例:他穿的是明光鎧,使的是一對戰(zhàn)錘。
沒錯,根據(jù)大量出土文物佐證,哪怕再剛硬的猛漢,實戰(zhàn)用的也都是這類可以扛在肩頭的“迷你小錘”。
大眾印象中那些揮著巨型戰(zhàn)錘還能虎虎生風的猛將,都是為了戲劇效果而杜撰出來的(或許只有真·雷神才做得到)。
▲一柄重量約為1KG的明代金瓜錘,圖出自冷兵器研究所。
除此之外,還有普通人戴的幞頭。
小女孩扎的雙垂髻。
李必佩戴的道家子午簪。
從士兵鎧甲佩劍,到疊衣扎頭、路人扮相,都有人夸贊他們仿佛是從古代壁畫中走出來一樣。
看多了這些走心細節(jié),有時真會產(chǎn)生“夢回唐朝”的錯覺。
而以小見大,正是本劇的特點。
馬伯庸曾在《顯微鏡下的大明》中寫道——
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社會底層民眾的心思想法,往往會被史書忽略。
即使提及,也只是諸如“民不聊生”“民怨鼎沸”之類的高度概括,很少會細致入微地描寫。
我相信,只有見到這些最基層的政治生態(tài),才能明白廟堂之上的種種抉擇,才能明白歷史大勢傳遞到每一個神經(jīng)末梢時的嬗變。
換句話說,無論是史記列傳還是志怪傳奇,自古以來,普通人都是注定被遺忘的“龍?zhí)住薄?/span>
但《長安十二時辰》卻一反常態(tài),試著從張小敬這類無名之輩的視角切入,去窺探盛世的一隅。
第二集,觀眾可以一路跟隨張小敬。
看著他在市井中閑逛、來到小攤,再點上一大碗水盆羊肉、兩個火晶柿子,然后唏哩呼嚕填飽肚子,再和店家閑侃上兩句。
幾個鏡頭、三言兩語,就能拼湊出盛唐時期平民百姓的日常軌跡。
▲注意看姚汝能這嫌棄的小眼神
在此之前,無數(shù)人曾試著描摹心目中盛唐的模樣。
直到《長安十二時辰》開播,那些瑰麗幻想才終于“腳踏實地”。
上至皇室貴族的奢靡生活,上位者勾心斗角的政治博弈,下至詩人學士以文會友的文藝生活、平凡百姓的市井生活,本劇都盡其所能地展現(xiàn)到位。
可以說,這是一幅前所未有的盛世繪卷,它大氣磅礴卻又不失細膩,充滿令人信服的真實感。
一切就像導演曹盾說的那樣——
“努力想還原大唐的一天。”
當然,《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歷史細節(jié)并非無可指摘。
無論是百姓手中所拿的日式團扇,還是街邊擺設(shè)的白色燈籠,都被人指出這是明晃晃的和風,而不是唐風。
甚至有人調(diào)侃,這些燈籠就算掛在淺草寺前也毫無違和感。
還有人指出,除了崔器之外,部分旅賁軍穿的鎧甲是宋金甲,而不是真正的唐甲。
關(guān)于這一點,制作團隊中負責鎧甲設(shè)計的溫陳華老師已經(jīng)在微博給出解釋。
換句話說,經(jīng)費有限,盡力了。
▲值得一提,本劇應當是國內(nèi)第一個大量使用金屬鎧甲的劇組
除了服化道的缺憾,《長安十二時辰》本身其實也不是完美無缺,追劇過程中明顯能感覺到不少硬傷。
比如故事開局信息密度極高,需要全神貫注才能跟上節(jié)奏。
但等到后續(xù)劇情逐步鋪開,卻顯得散亂。
除了有靖安司、狼衛(wèi)、林右相、熊火幫等多方勢力,還有張小敬、李必、聞柒、龍波多重視角在不停切換。
再加上,支線人物不斷增加,擠占了雙男主的戲份,以至于開頭營造的致命危機居然漸漸失去存在感。
明明長安城即將面臨“恐怖襲擊”,李必和張小敬嘴上說著“長安百姓危在旦夕”“趕時間”“只剩幾個時辰”“立刻追查”,但給人的感覺還是慢悠悠。
眾人也反復在尋找線索、丟失線索、重新找回線索的劇情里徘徊。
作為群像懸疑劇,節(jié)奏散亂,多線敘事穿插過于頻繁,還想讓觀眾繼續(xù)保持全身心投入,很難。
即便一直有各種各樣的爭議,大家心里也都清楚,長安非一日建成,國產(chǎn)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進步,就是好事。
小十君愿意為這樣的良心劇,再添一把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