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沒有不害怕被人聽課的老師,反正我是怕的。
可是怕也沒有用,10月12號那天,我只好心中默念當年初登講臺時老教師的諄諄教導:“你就把下面聽課的人都當成大白菜好啦!”——爬上五樓去,故作不慌張,開始我兩節(jié)連堂的文學創(chuàng)作課。
可講臺下面的人不肯做大白菜。
首先是我的孩子們——我真是從來沒有見過你們這樣的學生!
本來是9月30號布置了作業(yè),要求寫一篇題為《燈下》的文章3號提交,你們從1號就陸續(xù)發(fā)來作品;
本來是讓你們寫一篇文章,我也只需要改一篇文章,結(jié)果你們硬是收到批改意見以后立刻修改再發(fā)來,我再批,你們就再改,再批再改,最多的竟然一篇文章來來回回改了五稿!直到昨天11日,還有同學又發(fā)修改稿過來。更不必說洪欣妍——她明白自己文章問題所在之后,索性徹底推翻重寫,終于完成了一篇可以登上周報的佳作。
你們就是這么“折磨”我,于是——
本來每周出一期周報來匯總呈現(xiàn)本周佳作的,好作品太多,只好出兩期;
本來我們有默契:頭版頭條就是這期周報里的最佳作品,可是看這個看那個都覺得喜歡,好幾篇文章都是一副“頭版頭條相”,害得我昨天費盡思量,排版到夜里一點鐘,恨不得打電話把你們叫起來幫我拿主意!
所以有了班級周報出版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一個題目,足足有21位同學的文章入選,出了一期男生版和一期女生版。那么索性今天就當著聽課老師的面,我們來他個大PK!
男女版頭版頭條大PK火熱進行,雙方都有擁躉,各持己見,互不相讓。但是最后,還是男生版黃俊博作品拔得頭籌。
大家經(jīng)過反復討論,發(fā)現(xiàn)黃俊博同學的文章因為有故事有波瀾,產(chǎn)生了矛盾的張力,因而給人更深的感悟。而且結(jié)尾化用了泰戈爾詩句,寫下了“這時我才知道,當我在燈下哭泣時,她也在另一盞燈下哭;當她使我的眼淚流出時,她的心也在與我同哭”這樣的句子,使這篇“成績考差了導致挨打”的文章,產(chǎn)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這枚獎?wù)?,怎么也不能不分給泰戈爾一小半!
當然女生版頭條向圓圓同學文字扎實,踏踏實實緊扣主題敘事,也是一篇當之無愧的好文章。
還有一位同學提交了文章以后并沒有被要求發(fā)送文檔,她就自行修改了之前的文章,并提出了申訴:她如實闡述了自己的寫作意圖,溫和反駁了老師的意見,并且懇請老師再讀一讀她的文章。
這文靜女孩兒為自己的文字而努力爭取的勇敢讓我驚訝,我就認認真真又讀了好幾遍,發(fā)現(xiàn)她的文章讓我聽到了自己心靈深處的兩種聲音,他們彼此矛盾卻一樣響亮。
把文章發(fā)送給其他幾位語文老師,征求他們的意見,結(jié)果一樣:還是兩種聲音。于是我想,應(yīng)該出讓周報的一隅,讓這篇文章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聽到更多的聲音。小作者就這樣為自己爭取到了上周報的機會。
附上這篇文章的全文:
燈下
■ 魯佳宜
霧靄的天空中幾點微弱的星光閃爍,那種滿天繁星的夜空已經(jīng)多久沒有見過了。街上還是一如既往的繁榮,來往不絕形形色色的人,車水馬龍。
這令人向往的繁華卻被一扇窗子盡數(shù)鎖在窗外,透明的玻璃將一切喧鬧阻絕,屋內(nèi)寂靜無聲,唯有一盞澄黃的臺燈散發(fā)著光明。
坐在窗前的書桌邊,溫暖的燈光打在身上,讓人的目光不由轉(zhuǎn)向那盞小小的臺燈,那澄明的燈光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著我的眼球,帶著我的思緒飄向遠方,放任自己的思想。
“這場好戲已散場,管他幾人聽到曲終”。 曾幾何時我也想成為那戲臺下的一個普通的看客,看那白色的水袖甩過,戲臺前的瓊花瓣被風帶落了整個院子,看那宛如招貼畫里走出來的戲中人,聽那婉轉(zhuǎn)戲腔唱盡蒼涼,直到曲終也不舍離去。
“明燈未嘗收,盡遣無人留,荷衣溪客,夜色掩孤舟”。我也想回到那明月當頭的團圓夜,與他一同戲魚弄水沾泥摘蓮藕,把酒言歡亂樽倒,讓所有恩仇伴酒入喉,看那似舊的飛鳶。不再孑然一身,哪怕半生守也不再孤影留。
“只要點亮生命短暫的火花,也許就能照亮腳下的道路”。我也想去到那萬民歡呼的一天,看那滿眼溫柔的面容染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一生的軌跡如膠片般幻滅,漸漸倒在群眾的歡呼之中,無聲的淚水是對他最崇高的敬意。
“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我也想去到那一天的玉川上水,謝謝你最后還是掩蓋不住的溫柔,實在受不了這巧妙偽裝的辛苦就休息吧。對你說一句,謝謝你,生而為人……
回過神來,澄明的燈光依舊,我依然在這里,“我想” 依舊只是“我想”,也永遠只能是“我想”。人都是活在當下的,無論是迷離的遠古還是神秘的未來,都是我們所不可及的,既然活在當下,就要活出當下的精彩。
屋內(nèi)還是明燈照耀,窗外還是繁華依舊……
我請孩子們認真閱讀并討論,發(fā)表對這篇文章的看法。并且靈機一動,宣布在同學發(fā)言之后我也想聽聽后排聽課老師的意見:如果是在中考閱卷場上,這篇文章您會給出多少分?
全班嘩然。孩子們紛紛轉(zhuǎn)頭去看教室后面坐滿了的認識的不認識老師們,有同學疑惑地問:“還能這樣?”我說:“當然能這樣。我們身邊所有的人和事,大自然間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是我們的學習資源。在座老師當然可以和我們一起討論??!”
不出所料,孩子們的意見也呈現(xiàn)兩極,有人愛極了作者的文采,說堪稱第一;也有人說文章雖然結(jié)構(gòu)完整,但是形聚神散,難稱佳作。課堂相當熱鬧,兩派爭相發(fā)言,直到雙方意見已經(jīng)充分表達,教室里仍有許多不懈高舉的手。因為時間有限,也因為新鮮的期待,同學們還是同意來聽聽老師的意見。
先是語文余老師給出了意見,她充分肯定作者的閱讀面和文采,但是指出中考閱卷是高強度的工作,在那樣一種工作狀態(tài)下,可能會呈現(xiàn)評卷的兩種可能,或者是32分左右令人遺憾的評判,或者是40分那樣的極大贊賞。
我們10班的班主任章老師則明確表示這篇文章她會給出39分的高分,引發(fā)全班嘆賞艷羨的驚呼。
英語李老師自己的兒子也正讀初一,她作為家長,也非常關(guān)心作文風格與中考評分的關(guān)系,她認為32分的可能性更大。
繼英語老師的發(fā)言之后,眼尖的孩子看到半個身子已經(jīng)被擠到教室門外的體育李老師也在聽課老師當中,便開玩笑大聲呼叫李老師。李老師索性站起來,也和孩子們一樣高高舉起了手。
孩子們見狀一片沸騰,脖子伸得長長的,都想聽聽體育老師會說些什么。
就在李老師開始闡述自己的意見時,下課鈴打響了。
雖然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課是兩節(jié)連堂,卻從來沒有中間不下課的傳統(tǒng)。可是今天,孩子們紛紛大叫:“老師繼續(xù)!”“不要下課!”我難以置信地跟孩子們確認了兩次,孩子們非常堅定,齊聲大喊:“不下課!不下課!”
于是課堂繼續(xù),李老師完成了他的發(fā)言——他通過一段長達三分鐘的精彩發(fā)言,深入闡釋了自己的想法,從美學的、藝術(shù)的角度給了小作者非常高的評價。孩子們和聽課老師們一時掌聲雷動!
本來我是希望小作者本人來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的,但是這些來自同學和老師的兩個方向的評價和毫不偏移的關(guān)注讓我們的小作者激動得幾乎流淚了,我也不強求。
我坦白自己之所以對這篇文章產(chǎn)生了如此分裂的態(tài)度,是因為自己二十年“中學語文老師”的身份。
我已經(jīng)習慣面對一篇孩子的文字,把它當成“作文”,放到中考考場上去考量;而不是“作品”,首先給予極大的理解和尊重——我已經(jīng)習慣了“戴著鐐銬跳舞”。
另外,以我本人的審美情趣而言,我更喜歡有野趣的文字,更喜歡大巧不工的東西。但是顯然,每個人的審美情趣都有偏好,很多時候不能以優(yōu)劣論。
就這個年齡而言,我會先天地有點憂慮那種堆砌式的引用帶給人的“不明覺厲”的觀感——作者引用了古詩詞、當前流行歌詞、也有太宰治的名句,但確實都因之而生發(fā)出自己的感慨,在她溫柔的“抗爭”中,我漸漸讀出她思緒的走向。
其實,我沒有在課堂上給出一個明確的態(tài)度,也覺得不需要。保持開放的思考和尊重,嘗試理解與自己的審美傾向有差異的作品,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驚險驚喜和驚艷并存的。
我更珍惜的是兩節(jié)課結(jié)束以后,親愛的孩子不肯趕去吃飯,而是留在我身邊,細細追問我聽過她引用的哪一首歌,和我聊一會兒太宰治的作品讀過的是哪幾部。
這是從班主任章老師朋友圈盜圖來的小作者手抄報
我更珍惜的是沒法讓人把他當大白菜的體育李老師在周六發(fā)來的長長的話。
我們是校園里的點頭之交,我們的軌跡只有這一節(jié)課的交集,但是因為孩子的一篇文字,我被我的年輕的同事深深觸動、折服和激發(fā),迫不及待想寫點什么,來紀念這一次課堂事件。
經(jīng)過體育李老師的允許,我把他發(fā)來的文字原文照錄如下。相信你會真的羨慕我的幸運——要有多幸運,才讓我遇到這樣的學生和這樣的同事?。?/span>
屠老師:
您好。
我很榮幸能聽到您的課,也非常感謝能有機會和您做這樣的交流。
接下來我將本堂課上我的一些想法在這里進行一下簡單的說明和整理。
現(xiàn)在轉(zhuǎn)過頭來想想今天上午的行為,可以更客觀的一點看待這些事情,其實我當時對于這篇文章,并沒有能足夠仔細的去看,對于文字也沒有很好的揣摩,留下來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確切的說我不知道作者究竟在說什么。當然我知道這種模糊感肯定還有很大一部分源于我的文學修養(yǎng)不夠。
但是我當時確實能感覺到,第一,她的基本功很扎實,語言表述上沒有我能看出的漏洞,第二,她的情感非常細膩,雖然我還無法判斷是她故意想表達出這樣的朦朧感,還是真的她就是這樣的朦朧感。這讓我立刻想到了印象派的畫作:在欣賞印象派畫作的時候,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畫家一筆一劃細致地勾勒出了每一個細節(jié),但是當這些細節(jié)聯(lián)系到一起時,給人卻是呈現(xiàn)的是朦朧的美,沒有細節(jié)只有感覺。
回到當時的課堂,我對他的作品進行了兩個層面的理解,第一點,去功利。我認為每個人的經(jīng)驗和體驗都是獨特的,不可輕易復制的。正因為這樣,同樣是在看一盞燈,有的人看到的就是當下的一盞燈,有的人看到了一段不同時間空間交織而成的故事。也許這些經(jīng)驗和體驗有時看起來并沒有對于社會和其他人的認知造成什么可見的影響。但是現(xiàn)代的文化如此多元和開放,它的起點很可能就是對于個體感受的尊重與包容。作者的這段思緒對于其他人來說并沒有實際意義,甚至對她來說也許也沒有太多作用,也不能像之前的黃俊博那樣,講成一段條理清晰讓人一看就懂的故事??墒亲髡叩倪@些文筆和思路,真的就是她當時的感受,我認為這是一種文化創(chuàng)新的雛形,她選擇了尊重自己當時的感受,并進行了記錄和整理。這種感覺屬于她自己,不在乎作為讀者的我此刻是否能感受到意義所在。對于有這樣有與眾不同思路的人,我認為應(yīng)該予以更多的包容和鼓勵,未來的世界是不確定的,這些所謂特立獨行者,就是創(chuàng)造多樣性的人,他們本身是很難得的。
第二點,這是一種高級認知。如果不去一個字兒一個字兒的看,這篇文章總體給人的感受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有非常強的作者主觀色彩,足以看出作者的共情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較高的共情能力能代表這個孩子對于自己和他人情緒的敏銳察覺,而對于抽象事物的把握程度,往往代表了一個人的認知水平的高度。
在眾多世界名畫中,有的作品是把眼前的東西,一五一十地描繪下來,用一張確切的圖片告訴大家一個確切的故事,當然還有很多是那種藝術(shù)家將自己看到的甚至只是感受到的東西抽象化成一個又一個符號,重新組合排列,呈現(xiàn)出來一種獨有的思緒,而由于過于抽象,導致不同的觀賞者對于畫作的解讀可以完全不一樣。創(chuàng)作本身是將抽象的符號與概念具象的過程。
綜合以上兩點原因,我會給這部作品一個很高的分數(shù)。
當然,我也深知自己在認知方面的積累非常有限,思維當中肯定有不少漏洞,如果您看出來了,也請多多提醒我。這些觀念確實是我現(xiàn)在所相信的,但是我也隨時準備打破這些觀念。
最后作一個解釋,我教這個班的孩子體育,我不想讓他們形成體育老師缺乏思考的形象。原本只是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來聽您的課程,但當孩子們看到我并調(diào)侃讓我回答時,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為了不錯過,我便舉了手。只是可惜沒能聽您講完,有些遺憾。希望以后能繼續(xù)與您交流。
李伯麟
2018-10-1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