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痓即痙之變形,無汗之痙病曰剛痙,有汗之痙病曰柔痙,剛柔兩痙,均以項背強幾幾為主,原文不言者,省文也,剛痙是葛根湯之癥,柔痙是桂枝湯之癥。仲景書用“反”字甚多,無甚深義,不可拘執(zhí)。不惡寒,或云不惡寒而惡風,或云“不”字是衍文,當刪。
太陽病發(fā)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此節(jié)亦有項背強幾幾在內兼剛柔兩痙而言,痙病之脈為弦,太陽病之脈為浮,故太陽痙病之脈當浮而弦也,今沉而不浮,細而不弦,則太陽病而見少陰心臟衰弱之脈矣,補正則增邪,攻邪則傷正,故為難治。
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
痙病之原因,為津液不足,項背神經肌肉,因缺水而起攣痙。太陽無汗之傷寒病,發(fā)汗過多,則津液枯竭,故致痙。太陽有汗之中風病,下之則傷津液,故瘡,復發(fā)汗亦傷津液,故拘急,拘急即痙也。太陽傷寒無汗體痛,若其人為津液早虛之瘡家,則不特不宜過汗,抑且不能發(fā)汗,發(fā)汗則津液益絕,其為痙更無待言矣。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搏,發(fā)其汗者,】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fā)其汗已,其脈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暴腹脹大”一節(jié),應與“其脈如蛇”相連,原文另作一節(jié),實誤。細玩文氣,當分三段,“痙病也”以上為第一段,言痙病之癥狀;“即惡寒甚”以上為一段,言汗后之虛寒;“發(fā)其汗已”以下為一段,言脈證之良否。
第一段意義,病者,身熱,惡寒,頸項強急,本太陽表證所應有,面目赤,足寒,亦太陽并體溫上升之常事,獨其頭動搖,其口忍噤,其骨反張,則為腦脊髓膜之里病所專有,故曰痙病也。
第二段意義,太陽痙病,本不禁汗,若少陰虛寒交搏之病人,則不宜汗,汗之則表益虛,而寒益甚,少陰誤汗,將無以善其后矣。
第三段意義,太陽痙病,其虛本可汗,其脈本浮弦,設汗后,脈不弦直<而>蛇曲,且得土鼓其蓄水以備救濟暴然腹部脹大者,則其病為將解,設汗后,脈浮弦<如>故,或汗出過多,脈不浮而沉伏,其弦仍在者,則其病仍為痙病未解也。
按痙病之原因,為津液枯竭,絕無濕滯之理,故“寒濕”二字,不合病理,但虛寒則有之。如上文脈沉而細,名曰痙,為難治,即少陰虛寒也。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痙病是神經攣急,故其脈緊急如弦,直上<下>行,言上行魚際,下行尺澤,皆直而不曲也,脈之弦急,由于血管內之神經纖維痙攣,脈管內之神經纖維,又出于脊髓,故痙病多起于脊髓膜發(fā)炎也。
本節(jié)詞意,頗類反掉文字,蓋上節(jié)曰脈如故,未言脈象,讀者多疑之,若將本節(jié)與上節(jié)相連,作為反掉文字,則明白曉暢矣。
痙病有灸瘡,難治。
痙病由于津液缺乏,若有灸瘡,則兩陽交灼,水液益涸,故難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