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的神州大地,戰(zhàn)亂頻起,新舊思想更替。在紛飛的戰(zhàn)火中,涌現(xiàn)了無數(shù)的革命者,和才華出眾的愛國文人。
革命文學家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時僧時俗蘇曼殊“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革命先驅(qū)李大釗“不聞叱咤聲,但聞水嗚咽”......
李大釗,他不僅是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共產(chǎn)主義先驅(qū),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亦是學識淵博、能詩能文的一位尊敬師長,有著無數(shù)首氣壯山河的詩詞傳唱經(jīng)年。
1889年10月,李大釗出生于河北樂亭縣的胡家坨鄉(xiāng)大黑坨村。在那動蕩不安、狼煙四起環(huán)境中長大的李大釗,目睹了國家的危難和人民的困苦,使得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憂國憂民的革命情懷和堅強沉穩(wěn)的個性。
1905年,李大釗考入永平府中學堂,在此結(jié)識了大他六歲的蔣衛(wèi)平。同樣對新學的愛好,讓他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他們一起去青龍河灘散步、去虎頭石小憩。后蔣衛(wèi)平秘密加入同盟會,創(chuàng)辦學校、報紙,秘密宣傳革命思想。
1909年,基于愛國熱情,蔣衛(wèi)平答應黑河道臺宋小濂的要求前去俄國談判紅夢河金礦的歸屬事宜。因他在中俄交涉中占盡上風,觸怒了俄國,在歸國途中被俄士兵開槍殺害,年僅28歲。
作為摯友的李大釗當時正在北洋法政專門學堂讀書,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悲憤,滿含熱淚的寫下了《哭蔣衛(wèi)平》詩兩首:
國殤滿地都堪哭,淚眼乾坤涕未收。
半世英靈沉漠北,經(jīng)年骸骨冷江頭。
遼東化鶴歸來日,燕市屠牛漂泊秋。
萬里招魂竟何處,斷腸風雨上高樓。
龍沙舊是傷心地,憑吊經(jīng)秋只劫灰。
我入平山遲一步,君征絕塞未曾回。
玉門魂返關(guān)山黑,華表入歸猿鶴哀。
千載胥靈應有恨,不教胡馬度江來。
詩中充斥著濃濃的悲憤,為了好友,亦為了祖國,他要把所有憂憤都化為力量,“不教胡馬度江來”。
年輕的李大釗目睹了帝國主義侵略下祖國危亡的局勢和當時社會黑暗的現(xiàn)狀,心中無比憤慨,立志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辛亥革命后,勝利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奪,軍閥統(tǒng)治更加深了民族的災難和百姓的痛苦。
李大釗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東渡去了日本,就讀于東京早稻田大學。在日本,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起草《警告全國父老書》,并寄發(fā)給國內(nèi),一時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著名愛國志士。
逢君已恨晚,此別又如何?
大陸龍蛇起,江南風雨多。
斯民正憔悴,吾輩尚蹉跎。
故國一回首,誰堪返太和?
此時正在日本求學的李大釗,依然時刻關(guān)注著國內(nèi)的時局。戰(zhàn)事的殘酷頻繁、人民的痛苦凄慘,都激起了他心中的憤慨,渴望能有力量扭轉(zhuǎn)乾坤,使祖國恢復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
1915年5月9日,在經(jīng)過了將近三個月的艱苦談判后,袁世凱最終還是接受了喪權(quán)辱國的中日“二十一條”,這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各城市紛紛集會,拒絕承認“二十一條”。
然而此事尚未平息,袁世凱又在同年12月稱帝,自稱“中華帝國大皇帝”,并下令捕殺亂黨。隨之,蔡鍔、唐繼堯等宣告云南獨立,聲討袁世凱,孫中山也發(fā)表《討袁宣言》??梢哉f,一樁樁一件件,整個國家處于一個極度混亂之中。這使得留學日本的李大釗,再也待不下去了,他要回來,加入到這如火如荼的討袁運動中。
浩渺水東流,客心空太息。
神州悲板蕩,喪亂安所極?
八表正同昏,一夫終竊國。
黯黯五彩旗,自茲少顏色。
逆賊稽征討,機勢今已熟。
義聲起云南,鼓鼙動河北。
絕域逢知交,慷慨道胸臆。
中宵出江戶,明月臨幽黑。
鵬鳥將圖南,扶搖始張翼;
一翔直沖天,彼何畏荊棘?
相期吾少年,匡時宜努力;
男兒尚雄飛,機失不可得。
1915年的臘月,李大釗從日本橫濱坐法國輪船回上海,他站在船頭,看著浩渺的大海,想起國內(nèi)的動蕩、人民的困苦,忍不住嘆息。他真想化做一只鵬鳥,張開翅膀直沖天際。
回國后的李大釗,立刻投身于正轟轟烈烈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他在《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上,相繼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唯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宣傳十月革命何馬列主義,積極領(lǐng)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成為中國共產(chǎn)主義的先驅(qū)和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20年初,李大釗和陳獨秀相約,分別在北京和上?;I建中國共產(chǎn)黨?!澳详惐崩?,相約建黨”,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話。
之后的李大釗頻繁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產(chǎn)黨與孫中山會談,為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嘔心瀝血。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fā)后,李大釗與趙世炎等人組織示威活動,支持上海的反帝斗爭。第二年,他又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領(lǐng)導和參加了北京反帝、反軍閥的三一八運動。他的革命活動,遭到了北洋軍閥的仇視。
1927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釗等80余人。在獄中,他備受酷刑,但始終未吐露半點黨的秘密。4月28日,北洋軍閥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將李大釗等20多位革命者絞殺于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nèi)。他臨死前大義凜然,毫無畏懼,并高呼:“共產(chǎn)黨萬歲!”英勇就義,年僅38歲。
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
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
他未能等到痛飲黃龍府的那一刻,但他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永遠是所有革命者的光輝典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他那時時牽掛國家興亡、刻刻不忘人民疾苦的精神風貌,也讓我們永遠敬仰與學習。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他寫給友人的一副對聯(lián),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遇見是緣,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