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3
3
期
韓愈及其家族與宣城之關系略考
陸再奇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位集文學、哲學、史學、教育于一身,且都取得了劃時代成就的人,但是生前成名較晚。宋代起,其文章始受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朱熹等人所推崇。北宋元豐七年(1084),宋神宗本韓愈之郡望“昌黎”,追封韓愈為“昌黎伯”,并將其牌位從祀孔廟。南宋淳祐二年(1241),寧國府知府王遂,將祭祀謝朓、李白的二仙堂改為五仙堂,增祀顏真卿、白居易和韓愈三人。宣城之與韓愈,不僅是其成長、成才、成熟地,而且其本人生前乃至臨終時視為第二故鄉(xiāng)的地方。但是,韓愈對宣城歷史文化所應當具有的影響力與宣城地方史籍所記載不成比例。其原因可能如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李菁所言:名士學業(yè)未成、功業(yè)未就的成長地,不像地望,可承載祖先世代積淀的聲望,也不像貶謫地,能寄寓名士生命中最厚重的悲歡,一段順遂的成長期,不容易受到人們重視,也很難被賦予特殊的文化象征意義。
韓愈及其家族與宣城之關系,多分散在韓愈文稿及不同的史料典籍之中,需要相互驗證,方可取信。筆者遍梳史籍認為:包括韓愈父親、叔叔、母親、兄嫂、妻兒、侄兒、孫子輩在內韓氏家族四代人中生前至少有20人與宣城結有深厚的淵源。韓愈身后隨韓愈大嫂鄭氏避難宣城的韓氏族人后裔在宣城繁衍生息,漸漸形成自然村落韓家莊。可能是因為韓家莊不是韓愈直系后裔聚居地,因此,韓家莊的基本情況,今存的《寧國府志》《宣城縣志》均不見記載。筆者擬整理如下,敬請方家指正。
01
韓愈及其妻兒與宣城
(一)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人稱“韓昌黎”,生于京城長安,三歲前隨父生活,父亡后由兄長韓會撫養(yǎng)。大歷十二年(777)四月,韓會受“元載案”牽連,被貶韶州,韓愈隨同前往。次年,韓會病逝于韶州任上,韓愈隨大嫂鄭氏將韓會歸葬老家河陽。
建中二年(781)中原發(fā)生戰(zhàn)亂,韓愈又隨大嫂鄭氏從河陽老家避亂至宣城,貞元二年(786)以宣州“貢生”之名至京城長安參加貢舉(注:唐代科舉稱貢舉,考生稱貢生)考試,期間在宣城生活學習6個年頭。韓愈今存詩歌中的第一首詩歌《芍藥歌》,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國學大師錢仲聯(lián)認為“貞元元年前(韓愈17歲以前)作(于宣城)”,并被收錄在韓愈自己編輯的《韓昌黎詩編年集釋》。此外,《韓昌黎文集》四十卷以外“集外文”部分的《通解》《擇言解》《鄂人對》三篇,自北宋太常博士洪興祖以下,皆認為韓愈是少年時期的作品。南宋樊汝霖在其《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四庫全書本》)進一步指出因是少作,文未老辣,故韓愈與李漢在編集時,不甚愛惜,棄之而不入于正集。西北大學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兼秘書長閻琦等人《試論韓愈的人生價值取向——從幾篇韓愈少作談起》文中指出:韓愈今存文作年最早者,大致可以推斷即前《通解》等三篇,時間可以初定在貞元元年(愈17歲)以前。也就是說,古今文學大家一致認為韓愈今存最早的四首詩文皆作于生活在宣城期間。
閻琦文進一步指出,韓愈在其人生道路取向上不同于白居易,也不同于大多數唐代文人。換言之,韓愈自幼年起所選定的人生道路,是非文人(作家)的道路。然而韓愈的貢舉考試并不順利,韓愈《答崔立之書》言自己“四舉而后有成”,也就是說韓愈先后四次參加考貢舉考試,前三次均以失敗告終,貞元八年(792),陸贄知貢舉(也即韓愈第四次參加貢舉考試),韓愈才與李絳、崔群、王涯、馮宿、李觀、歐陽詹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同時被錄取。
根據《唐六典》《唐摭言》《唐會要》以及其他文獻材料記載,州縣考試,作為一種制度,整個唐代都是存在的。報名參加貢舉考試先要由縣進行考試,然后再由州府考試,考試合格后,“每年十月隨物入貢”。唐制,府都督、州刺史或上佐每年要到京都匯報地方官的考核情況,與考官對定考第,并進貢各自盛產的土特產品,謂之朝集使。各地鄉(xiāng)貢的舉子也由朝集使貢于尚書省,因此又稱“貢生”。唐代朝集使皆以十月二十五日至京都,十一月一日戶部引見。因此,舉子也必須在十月二十五日到京,并于十一月一日參加朝見??荚囈话阍诘诙甑脑绱憾禄蜿柎喝?,故亦稱春闈。后人諸多研究成果認為,韓愈第一次參加貢舉考試是十九歲時秋離家,二十歲至京城參加考試,可能是不了解唐代貢舉考試規(guī)定,導致的誤讀、誤解。
韓愈前后四次參加貢舉考試。按照唐代貢舉考試規(guī)定,嚴格來講每次都應該參加宣州鄉(xiāng)貢,以獲取考試資格。但是,由于唐代貢舉考試制度不同時期遭到破壞,問題就變得有點復雜。唐初,鄉(xiāng)貢制度嚴格執(zhí)行。武則天長安(701—704)之后,當時學校廢隳,士子多在各地假名就貢,鄉(xiāng)貢制度遭到破壞。此種情況,直至唐天寶年間得以改正?!短茣肪砥吡毒壟e雜錄》載:“天寶十二載(753)七月十三日詔:天下舉人,不得充鄉(xiāng)賦,皆須補國子學生及郡縣學生,然后聽舉。至至德元年(756)已后,依前鄉(xiāng)貢。”此后,特別是貞元十年(794)以后,鄉(xiāng)貢制度再次遭到破壞?!短妻浴肪硪弧多l(xiāng)貢》《兩監(jiān)》載,“膏粱之族,率以學校為鄙事”“殆絕于兩監(jiān)矣”。士子多到各地假名就貢?!短茋费a》載,元和(806—820)前后就有“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的說法。韓愈貞元三年(787)第一次參加至京城參加貢舉考試事先通過宣州鄉(xiāng)貢史籍記載明確。貞元四年(788)、貞元五年(789),即韓愈第二次、第三次參加貢舉考試,事先是否回到宣州參加鄉(xiāng)貢,史料沒有明確記載。
韓愈第三次貢舉考試失敗后于第二年(貞元六年)回到宣州,貞元七年(791)通過宣州鄉(xiāng)貢獲取赴京城參加貞元八年進士考試資格是明確的。這樣,涉及到韓愈《祭十二郎文》自述:“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后四年,而歸視汝(注:指韓老成)”的解讀。如果,韓愈每次參加進士考試,事先都要通過宣州鄉(xiāng)貢考試,“其后四年,而歸視汝”應解讀為期間四年中,韓愈第一次離開宣城后,每年都回到宣城看望侄兒韓老成;若韓愈第二次、第三次參加進士考試是“假名就貢”,也就是說沒有回宣州參加鄉(xiāng)貢,“其后四年,而歸視汝”也就是說韓愈第一次離開宣城后四年才回到宣城看望侄兒韓老成,但是,這又涉及到韓愈在哪里“假名”的問題。
唐史、唐代文學研究專家羅聯(lián)添《韓愈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2年1月版)書中認為:是年秋(指:韓愈貞元二年),詣州縣求舉,遂貢于京師。答崔立之書云:“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人多貴之,仆誠樂之,就求其術,或出禮部所試賦詩策等以相示,仆以為可無學而能,因詣州縣求舉?!表n愈貞元二年(786)來京師,四年(788)正月始禮部試,其詣州縣求舉(獲選即為秀才),當在三年秋。又是年韓愈未回宣城,其非宣州所貢,至為顯明,所謂州縣不知何所指。貞元五年(789),韓愈復舉進士,未第。是年知貢舉仍為禮部侍郎劉太真。進士三十六人,其中裴度、胡證、竇平、李道古均與愈友善。貞元六年(790),韓愈自長安歸宣城。案祭老成文云:“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后四年,而歸視汝?!碑斣谪懺?。貞元八年(792)韓愈年二十五,進士擢第,即所謂“四舉而后有成”也。
《唐摭言》載:開元二十五年(737)二月,敕應諸州貢士:上州歲貢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若有茂才異等,亦不抑以常數。宣州在大歷(766年-779年)后升為望州,貢舉名額等同上州,即每年只能推薦三人,即便可以突破常數,總人數也不可能突破六人。韓愈能夠四次參加進士科考試,一方面因他在宣州鄉(xiāng)貢考試中成績優(yōu)秀有關,另一方面更離不開宣州前后三任刺史孫會(興元元年至貞元二年)、皇甫政(貞元二年至貞元三年)、劉贊(貞元三年至貞元十二年)對韓愈的特別的關照。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100—卷102)《寧國府·流寓》載:“(韓愈)年十三,自河陽從其嫂鄭氏就食宣城,凡七稔而學成以去?!鼻濉巼≠x偉《二樓紀略》載:公(即:韓愈)三歲而孤,隨伯兄會,會以事責守韶州,卒貶所,會妻鄭夫人葬之河陽。建中二年,成德、魏博、山南平廬節(jié)度相繼亂,故公從嫂鄭避地江左,其祭鄭夫人文云:避地江漬。朱子(注:朱子即朱熹)考異注云:家于宣州。生活在宣城期間,韓愈不僅結束了飄蕩流離的困境,而且深受宣城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潛心苦學,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結構,造就了深厚的文學功底,同時結識了一大批文化圈友人,為其后倡導古文運動并成為領袖奠定了堅實的人緣基礎。
遼寧大學文學院畢寶魁教授認為:韓愈的學業(yè)和人生方向在宣城完成和確定的。河南孟州原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尚振明從1980年起正式從事韓愈研究,他認為:韓愈十三歲至十九歲的黃金時期落腳于江南宣城,借貴地之靈氣,發(fā)天賦之才華,飽讀中華經典,承先賢孔孟之道,成為一代大儒,十分可敬。汕頭大學文學與文化學教授隗芾認為:宣城哺育韓愈,究其要者大略立志、修身、務學、交友有四功,奠定其畢生奮斗基礎,足以令其受用一生。羅聯(lián)添《韓愈研究》認為:韓愈避亂宣城數年中始專力向學,其改革駢文之念,蓋萌發(fā)于此時,復志賦云:值中原之有事兮,將就食于江之南,始專于講習兮,非古訓為無所用其心,窺前靈之逸跡兮,超孤舉而幽尋。既識路又疾驅兮,孰知余力之不任,考古人之所佩兮,閔時俗之所服。忽忘身之不肖兮,謂青紫之可拾。所謂“時俗之所服”,殆指當時通行之駢文?!肮湃酥昱濉?,或謂古人所作之散文?!胺枪庞枱o所用其心”,即答李詡書所謂“始者非三代秦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之意。依此,可知韓愈在二十歲以前已建立發(fā)揚儒道,寫作古文之信念。等等,充分說明了宣城對韓愈的哺育之功。
貞元十八年(802),韓愈好友孟郊出任溧陽尉,委托他捎信給生活在宣城的侄兒韓老成。長慶三年(823),距離韓愈最后一次離開宣城33年,也即韓愈去世前一年,他的侄孫韓湘(小名爽,亦有詩存世)進士及第回宣城,臨別時,家人為他設宴餞行。韓愈動情地寫下《示爽》(又名《示爽時之宣城》)詩,對宣城的“親故”“里閭”關切備至?!靶侨ゾ﹪飻涤馊А薄白邢びH故,誰肯舍汝眠。”“汝來江南近,里閭故依然。”并說自己還打算“有路即歸田”。詩中還有一條自注:“宣城在江之南,愈有別業(yè)在焉?!笨芍n愈對宣城的恩情終生難忘。
韓愈祖有遺產在宣州,故與嫂鄭氏、侄兒老成和子爽等居籍宣州。“世謂宣城韓氏別業(yè)為公讀書處,學成始去”。宣城古有韓家莊。明代宣城敬亭山南麓建有唐昌黎伯韓文公祠。祠左有昌黎別業(yè)(今址存)。明鄒守益作《韓公別業(yè)碑記》。宣城人為紀念韓愈,曾列五賢祠、七賢祠、十賢祠和先賢祠祀奉,2015年又建成有韓愈文化園,足見宣城人對韓愈的懷念之情。
(二)韓愈妻子盧氏(775?-839),生于范陽(今北京市郊)一個小官吏家庭。父親盧貽,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在任河南法曹參軍時,因與河南尹不睦而為其所忌,最后終因憂憤成疾卒于洛陽家中。母親苗氏,系太常卿苗晉卿之女,工詩擅文。羅聯(lián)添《韓愈家庭環(huán)境及其交友》文曰:“韓愈所娶盧氏蓋當時所謂‘名家女’。又韓愈娶盧氏不詳在何年,然據貞元十九年祭十二郎(老成)文云“吾之子始五歲”,知愈之婚娶不得晚于貞元十四年(798)。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韓愈研究會會長張清華主編的《韓愈大傳》文認為:貞元六年(790),時年不足十六歲的盧小姐與二十三歲的韓愈在洛陽聚行了婚禮。韓愈因為婚后要繼續(xù)參加貢舉考試,既無法攜夫人去京城長安;又因離宣城遠途跋涉,不可能將盧夫人送回宣城,婚后,盧小姐仍然居住在洛陽自己的家中。貞元六年后,韓愈連年參加考試,未見回宣城的記載,張清華認為盧氏可能從未到過宣城。
復旦大學查屏球教授《韓愈寓居宣城修業(yè)考論》文認為:韓愈貞元初曾幾度往返于京城與江南之間,《祭十二郎文》中言:“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后四年,而歸視汝?!逼潆x開江南后,于二十三歲時又回到宣州,這次回家極可能是了完婚,所娶盧氏也應是與他家一樣因避戰(zhàn)亂而暫寓江南的中原士族。查屏球認為韓愈與盧氏在宣城完婚的。但是,從韓愈與盧氏所生子女出生年月來推算,韓愈與盧氏貞元六年(790)完婚的可能性極小。據韓愈《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董晉行狀》詩文中考知,盧氏貞元十二年(796)在洛陽與韓愈婚配,貞元十五年(799)二月,有一子約兩歲左右。盧氏一生與韓愈生育三男五女。此后數年,盧氏大約因韓愈平淮有功而被封贈為“高平郡君”,其《示兒》詩“主婦治北堂,膳服適戚疏。恩封高平君,子孫從朝裾?!敝械摹爸鲖D”即為盧氏,“高平君”則系其所贈封之“高平郡君”的省稱。從韓愈詩文及其經歷來看,韓愈妻子盧氏可能沒有到過宣城。
(三)韓愈子女,綜合韓愈《乳母墓志》、皇甫湜《韓文公墓志銘》、《舊唐書·韓愈傳》等文獻資料記載,韓愈的長子“驕兒”生于貞元十三年(797),元和八年(812)病卒;次子韓昶(注:同輩中排行十一)生于貞元十五年(799),十歲時拜張籍為師學詩,十二歲時從樊宗師學文,長慶四年(824)登進士第,為集賢校理,終檢校戶部郎中兼襄州別駕,大約卒于大中九年(855);三子韓州仇約生于長慶四年(824)底或翌年春,曾任富平令。韓愈長女生于貞元十七年(801),嫁宗正少卿李漢;次女約生于貞元十八年(802),嫁集賢校理樊宗;三女約生于元和元年(806),嫁陳某;四女韓挈生于元和二年(807),元和十四年(819)病逝于商南驛站;五女生于元和六年(811),嫁檢校尚書右仆射、淮陽郡公蔣系。從韓愈子女出生時間和經歷來看,他們可能沒有來過宣城。
02
韓愈父輩與宣城
韓愈父輩,據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載,韓愈的父親有三個弟弟,分別是韓少卿、韓云卿和韓紳卿。其中:韓少卿曾任宣州當涂縣丞;韓云卿曾任宣州廣德縣令;韓紳卿曾任揚州高郵縣尉;韓愈父親韓仲卿至德二年(757)從武昌縣令調任鄰近宣城的饒州鄱陽縣令。修武《韓文公門譜》(1956年續(xù)修本)載,韓仲卿,字靜淵,拜武昌令,終秘書郎,贈尚書左樸射;韓少卿,字維漢,拜當涂丞;韓云卿,字文淵,號子房,拜禮部侍郎;韓紳卿,字東山,拜京兆府司錄,參軍高郵尉。
(一)韓愈父親韓仲卿(717?—770),賢明能干,很有政績,且對文學也有相當的修養(yǎng),曾編纂曹植文集,并為之作序。韓仲卿由潞州銅鞮(今山西沁縣)縣尉調任武昌(今湖北鄂城)縣令兼攝永興(今湖北陽新)縣令。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并序》曰:“君自潞州銅鞮尉調補武昌令。未下車,人懼之;既下車,人悅之”。韓仲卿在任武昌縣令期間:(1)是組織開采當地銀礦、銅礦、鐵礦,獲利豐厚,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兩年不到的時間,人口是原來的三倍,“居未二載,戶口三倍”;(2)是整頓社會治安,貪官污吏都把臟手藏在袖子里,豪強惡霸都不敢正眼看他,壞人壞事都不見了,“奸吏束手,豪宗側目”;(3)是加強道德教化,三四個月不到的時間,社會風氣、民眾素質有了顯著提高,“惠如春風,三月大化”。此時,因安史之亂正激烈進行中,各地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蒼生熬然”,唯獨武昌縣“此邦晏如,襁負云集”“官絕請托之求,吏無絲毫之犯”。韓仲卿政績卓著。至德二年(757)江西采訪使皇甫侁擬提舉他為佐官,尚書右丞崔禹“稱之于朝”,宰相崔渙上奏唐肅宗授其饒州鄱陽令,并被采納。當地老百姓聽說其將離任,刻石紀念,特地邀請大詩人李白為其撰寫碑文。李白撰寫的碑文名曰《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新唐書·韓愈傳》載,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張清華主編《韓愈大傳》文認為:韓仲卿應在至德二年(757)至寶應元年(762)間任鄱陽縣令,大約在寶應(762-763)、廣德(763-764)年后調入京城任秘書郎。元和十五年(820),其子韓愈為國子祭酒,朝廷追贈韓仲卿官尚書仆射。
韓仲卿至鄱陽縣任縣令時,安史之亂已是第三個年頭,前一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大批中原人士避禍江南,很多中原人士在宣城就置辦有產業(yè)。如柳宗元的父親柳鎮(zhèn)(736-793)至德二年(757)曾隨家人避亂宣城,并在宣城置辦產業(yè)。大歷十二年(777),柳鎮(zhèn)為父親服喪完畢后,朝廷任命其為太常博士,柳鎮(zhèn)以照顧母親為由請求任宣城縣令,直至建中二年(781)調任閿鄉(xiāng)令,總計4年。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云:“吏部命為太常博士。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吳,愿為宣城令?!o而后獲,徙為宣城令”。嘉慶《寧國府志·名宦》和光緒《宣城縣志·名宦》均載:“柳鎮(zhèn)天寶中(誤,大歷中)以事母棄太常博士,求為宣城令?!毙菪桥c饒州鄱陽相鄰?!秲愿敗肪?62《帝王部·命使第二》載,開元八年(720),唐政府置十道按察使,江南東道按察使設在潤州,江南西道按察使便設在宣城。開元二十二年(734)至三十一年(743)間,宣州刺史班景倩、竹承構、裴敦復兼領江南西道采訪使。《新唐書·地理志》載,唐天寶十一載(752),宣城轄區(qū)人口88.5萬,僅次于長安、洛陽,位居全國第三。此時的宣城,可謂相鄰地區(qū)的區(qū)域中心城市。也就是說,韓仲卿就任饒州鄱陽令后在,如長子韓會的好友柳鎮(zhèn)那樣在宣城置辦產業(yè),安置避難的家人。
古典文學研究家錢伯城(筆名:錢冬父)在其《韓愈》(1980年,中華書局)載:建中二年(781)……河南地區(qū)的人民騷然驚動,爭相避難。韓愈一家不得不再度走上征途,避居到江南地區(qū)。他們在宣城(今安徽)有一些產業(yè),那還是韓愈的父兄在逃避安史之亂時置辦的,這一次又成了他們的避難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在其《宣城之韓愈前史:江南奧壤,山水詩都》文中認為:韓仲卿在宣城置有莊園,宣城的莊園養(yǎng)育出了中國的超一流人物韓愈。筆者認為:至遲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前,韓愈老家河陽(今河南孟縣)被“安史之亂”叛軍攻陷之前,韓仲卿為安排妻兒等一家老小,在宣州宣城購置家業(yè)。
(二)韓愈二叔韓少卿,唐玄宗天寶年間任宣州當涂縣丞。肅宗至德元年(756)12月,永王李璘進軍當涂時,可能因不愿投降永王李璘,被永王李璘殺害。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并序》文曰:“少卿當涂縣丞,感慨重諾,死于節(jié)義?!睆偷┐髮W查屏球教授《韓愈寓居宣城修業(yè)考論》文指出:可以推想一下,永王之亂平定之后,對于韓少卿這類“死于節(jié)義”的地方官一定有所表彰與優(yōu)待,韓家很可能就此安家當涂。但從后人研究資料和各種版本的《韓氏家譜》來看:沒有看到韓少卿有子女的文獻記載。同時,該文認為:大歷年間,韓愈長兄韓會在當涂一帶活動?!缎绿茣ご拊靷鳌费?“(崔造)永泰中,與韓會、盧東美、張正則三人友善,居上元,好言當世事,皆自謂王佐才,故號四夔。”永泰年間(755—756年,原注錯。正確“765—766”),戰(zhàn)亂初定,韓愈父輩仲卿、云卿、紳卿等已北歸京洛地區(qū)謀職,而河陽故園已殘破,故韓會等仍停留在江南地區(qū)。唐上元二年(761)改江寧縣為上元縣,與當涂縣相鄰。韓會與上元之崔、盧、張交往密切亦當是所居相距不遠?!?文中還認為:韓家在宣城的別業(yè)是韓愈父輩韓紳卿與韓少卿等唐肅宗時在宣城任職購置,但是,從時間上來講,韓紳卿至江南任鄱陽縣令時,韓少卿可能已死于永王之亂。韓愈修業(yè)備考是在宣城完成的,居家地點很可能是在宣州之當涂縣。從常理來講,宣州宣城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宣州當涂為宣州所轄偏僻之縣,不利于韓愈求學交友。另:唐代以來的當涂縣志及當涂縣后來所屬的太平府《太平府志》也沒有韓愈寓居當涂的記載。此說為孤說,存疑,待證。
(三)韓愈三叔韓云卿(727?—779?),在其父輩里文名最高,且與宣城關系最密切。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文中稱;韓云卿“文章冠于世,拜監(jiān)察御史,朝廷呼為子房”?;矢洝俄n文公神道碑》云:“叔父云卿,當肅宗、代宗朝,獨為文章冠?!崩畎俊俄n君夫人韋氏墓志銘》云:“禮部郎中云卿,好立義節(jié),有大功于昭陵,其文章出于時,而官不甚高。”韓愈《科斗書后記》曰:“愈叔父當大歷世,文辭獨行中朝,天下之欲銘述其先人功行,取信于來世者,咸歸韓氏。”《昌黎集注》:韓云卿,上元辛丑特進試鴻臚卿,兼御史中丞,仕終禮部侍郎?,F存《唐文粹》《全唐文》均收有韓云卿的文章。用一句話來概括,可以說韓云卿重氣節(jié)、有軍功、文章知名當世、文武雙全。韓云卿對韓愈的影響最大,韓愈不僅在文學上受到韓云卿影響,而且還繼承了其為人“述其先人功行,取信于來世”的做法。
天寶十四年(755)12月,安史之亂暴發(fā)后,韓云卿曾避亂宣州(注:時宣州疆域大體上包括今蕪湖、銅陵、馬鞍山、池州、宣城五市以及黃山市黃山區(qū)和江蘇溧陽、溧水、高淳等地大部分地區(qū))和潤州江寧縣(又名金陵縣,今南京)等地,并曾有邀請好友李白與自己共同隱居宣州所轄太平縣境內黃山的想法。
韓云卿不僅長得瀟灑,而且多才多藝,尤其吹得一手好笛子。李白《金陵聽韓侍御吹笛》盛贊韓云卿吹笛子樣子風流倜儻,吹出的笛聲環(huán)繞鐘山,好似龍吟在山間飄蕩。如果周朝的王子猶聽到這笛聲也一定會停奏他心愛的笙管,曾經教孔子音樂的師襄聽了,也肯定要停奏他心愛的瑤琴。這悠揚的笛聲踏浪渡江飄揚到天涯海角去了,無處可尋。清代著名學者王琦考證:至德二年(757),李白曾作《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詩文中的陵陽山,《太平御覽·陵陽山》引《宣城圖經》曰:陵陽山在涇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天柱石,石峰如柱,皖南山區(qū)多有之。王琦注云:陵陽山在池州府石埭縣之北,寧國府宣城縣之西,三峰連接,迤邐屈盤,天柱石是其山之一峰也。至德三年(758),韓云卿出任宣州廣德縣令。李白作《送韓侍御之廣德令》相送,詩曰:昔日繡衣何足榮,今宵貰酒與君傾。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意即“往日的榮華富貴何足道哉,今晚就與您就著山間的月色歡歌痛飲一番吧。”韓云卿在任宣州廣德令后又回到朝中,至大歷十二年(777)升任禮部郎中(五品上階)一職。歷史學家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曰:大歷十二年立之《平蠻頌》,撰人稱“守尚書禮部郎中、上柱國韓云卿”(見《全唐文》卷四四)。
(四)韓愈四叔韓紳卿,文而能官,曾任與宣城鄰近的揚州高郵縣尉、判官,上元二年(761)春后任揚州大都督府錄事參軍(正七品上),后升任京城附近正六品上的涇陽縣令。《元和郡縣圖志》卷二關內道京兆府下:華州所屬涇陽縣為畿縣,紳卿為涇縣令?!杜f唐書·職官一》:“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為正第六品上階?!崩畎住段洳醉n君去思頌碑并序》文曰:“紳卿尉高郵,才名振耀,幼負美譽”。韓愈《虢州司戶韓府君墓志銘》載:安定桓王五世孫睿素為桂州長史,化行南方。有子四人,最季曰紳卿,文而能言。
(作者系宣城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宣 城 市
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
制作:童達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