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戰(zhàn)初期,釀成長20萬唐軍全軍覆沒,長安失守悲劇的潼關決戰(zhàn),根據(jù)史書事后記載,都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意孤行所致。
不止是唐軍主帥哥舒翰,甚至郭子儀、李光弼等其他唐軍名將,也都竭力反對出擊,主張堅守,然而,
事實真相當真是如此么?人人都知道唐軍出關必敗,反對出關,只有愚蠢的皇帝唐玄宗和宰相楊國忠不知道,傻傻地非要要哥舒翰去送死?
看看另外一些史料:
當時,郭子儀李光弼,帶領河東軍和朔方軍正在攻略河北,包抄叛軍后路,安祿山隨時可能放棄洛陽,絕不可能束手待斃。
一旦安祿山大軍全軍退守河北,郭子儀李光弼所部,會立刻面對前有堅城后有大軍腹背受敵極端不利的局面,
而郭李二人又沒有上帝視角,知道潼關那20萬以西北老兵為主的唐軍最大主力兵團,會突然成不堪一擊的豆腐軍,他們本就迫切需要潼關出兵牽制叛軍,有什么理由反對潼關出兵,非要自己獨自抗擊叛軍全軍主力呢?
如果潼關兵團不動,郭李二將就要憑自己的兵力,既圍攻范陽這個叛軍老巢,又要阻擊安祿山本部主力回師的援軍。歸師勿遏,他們哪來的自信,可以憑自己去同時應付兩個戰(zhàn)場,打垮安史叛軍,讓潼關兵團那20萬唐軍打醬油加油就好?
潼關唐軍總數(shù)高達20萬,而且包括大量對吐蕃屢戰(zhàn)屢勝的隴右河西軍精銳。哥舒翰手握20萬唐軍主力大軍,還都是自己熟悉的征戰(zhàn)了幾十年的舊部,又有什么理由,非要反對出兵,去痛打兵力遠不如他的叛軍,成就平叛戰(zhàn)爭的最大功勛呢?
唐玄宗從來不是不懂軍事的傻瓜,而是當了40年皇帝,穩(wěn)固控制政權,北滅后突厥,西平突騎施,把吐蕃逼到腹背受敵,打出一個錦繡河山的一代明君。
唐玄宗會犯錯誤不奇怪,但是在一線將領全部反對的情況下,他只相信一個他自己也知道的從來不懂軍事的楊國忠,這就非常奇怪了。
盡信書不如無書,面對這種互相矛盾的史料,稍微有點軍事頭腦,擺擺雙方態(tài)勢,都能知道史家的相關記載,多半是事后諸葛亮??纯垂沤裰型飧鞣N失敗一方將領的戰(zhàn)爭回憶錄就知道了,一切都是無能上司的錯……
北宋靖康之難,之前竭力支持聯(lián)金滅遼,收復燕云的大臣,日后寫回憶錄洗地,說自己根本不贊成“海上之盟”的也大有人在。
那么,歷史真相又是什么?
史書上說的很清楚,唐玄宗認為叛軍主力在準備或者已經(jīng)放棄洛陽,準備退守河北,根本就沒考慮過,讓潼關唐軍和安史叛軍在崤函谷道去決一死戰(zhàn)。
潼關的20萬大軍,這兵力都趕上此前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的最后決戰(zhàn),超過李世民東征洛陽了,而且盡是哥舒翰此前痛擊吐蕃人的精銳舊部,安史叛軍南下總兵力才15萬人。如果不知道內(nèi)情,不能事后諸葛亮,戰(zhàn)前誰會想到,唐軍竟會輸?shù)倪@么慘?
崤函道雖然險要,地形山脈起伏,道路蜿蜒曲折, 但是這不是犄角旮旯的偏僻之地,這是大唐帝國的長安作為世界中心交通的主干道,整個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一直到隋唐,在這里打了多少年的仗, 唐軍對環(huán)境也不可能不熟悉。
唐玄宗下令的依據(jù),就是安祿山主力可能已經(jīng)撤退或者正在撤退,崤函道只剩下叛軍少量斷后部隊啊。從哥舒翰的布局看,他其實是接受這個判斷的,不然難以理解他那追擊的具體部署 。
從唐軍失敗的過程中看,唐軍實際是在進行急行軍,追擊以為已經(jīng)撤退的叛軍過程中,遭到叛軍精銳的伏擊而失敗的。最后還有大批軍隊,實際是直接不戰(zhàn)而降的。哥舒翰自己帶的那幾萬親衛(wèi)軍隊,根本沒參加戰(zhàn)斗,完全是自己潰散的。
如果此戰(zhàn)的唐軍,真的如史書上粉飾的那樣,哥舒翰已經(jīng)認定叛軍主力就在關外等著伏擊,那以唐軍那批久經(jīng)戰(zhàn)陣的將領,步步為營穩(wěn)扎穩(wěn)打的東進,一路前哨側翼,斥候全面展開,沒道理被伏擊。
難道外面有埋伏,哥舒翰身為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大將,就不敢打仗了?就不會加強偵查提防伏兵?難道之前的吐蕃人,從來不會玩伏兵?帶著20萬唐軍,以外面有埋伏為理由拒絕出戰(zhàn),史書中這樣的記載,把哥舒翰當傻瓜呢?還是哥舒翰把唐玄宗當傻瓜?
如果唐軍真的認識到,安祿山叛軍有可能把自己當各個擊破的目標,一路謹慎行軍注意偵查和斥候,根本不可能會敗,就算不能一舉收復洛陽,只要把主力推進到陜州,前鋒推進到新安宜陽就足夠了。 也就是說, 如果哥舒翰真的認為關外有叛軍伏兵,一路謹慎小心,那他根本就不可能失敗。
所以,哥舒翰的真正判斷,多半是叛軍主力或者已經(jīng)放棄洛陽跑路,或者還在洛陽,正在準備跑路,在崤函道一路,應該只有少量叛軍后衛(wèi)部隊,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急速前進就好。
問題是,他的部署明顯是發(fā)揮失常的,前鋒軍一旦被埋伏而失利,完全沒參加戰(zhàn)斗的中軍和后衛(wèi)部隊都全線崩潰,
所以說到底,不是敵人太狡猾,而是潼關軍團本身人員混雜,封常清高仙芝的新兵敗兵,和河西隴右的精銳混在一起,封、高二將被斬殺,哥舒翰、太子李亨與楊國忠的高層政斗,導致內(nèi)部矛盾太大,哥舒翰又因為身體中風、行動不便,無法如意控制軍隊了。
——從根本來說,絕不是李隆基或哥舒翰,具體某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大唐王朝、種種內(nèi)部矛盾的積重難返,以這種慘烈形式爆發(fā)出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