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要遷都江南,延續(xù)大明王朝的首要前提,是他手上得有可靠的武力支持,只因為沒有足夠核心武力支持做保證的朝廷中樞,權(quán)威是蕩然無存的。
松錦大戰(zhàn),洪承疇所部13萬明軍全軍覆沒,打光了以舉國之力調(diào)集的四方精銳,放棄遼西關寧防線,退守山海關才變成無奈選擇;
潼關大戰(zhàn),孫傳庭所部秦軍也被李自成軍殲滅,朝廷的最后一支機動武力也丟了,則“傳庭死而明亡”。
對崇禎帝來說,這個時候哪怕再想遷都,自己的權(quán)威已經(jīng)完全不足以保障能夠壓制江南,就只有等死和晚死的不同了。
別看直到北京城破的前幾個月,崇禎帝中樞朝令還能切實下達到全國各地府縣,南北十三省人事權(quán)也看似盡數(shù)由中樞執(zhí)掌。但此時崇禎帝的權(quán)威,只是對那些無拳無勇的文官士子而言。
那些真正手握重兵的將領,已經(jīng)完全軍閥化了,甚至實際上只有2萬戰(zhàn)兵實力的左良玉之流,都能反過來作威作福,割據(jù)湖廣,號稱“五十萬大軍”,聽宣不聽調(diào)。
當洪承疇部和孫傳庭部毀敗后,帝國機動軍力已經(jīng)全軍覆滅,因此崇禎帝哪怕還在北京,就已經(jīng)對左良玉們無可奈何了。
難道等崇禎帝丟掉半壁江山,背負丟棄祖宗陵寢的罵名,孤家寡人逃去南京,居然反而能以“王霸之氣”讓左良玉和江北四鎮(zhèn)這些軍閥們,對朝廷俯首聽命不成?這真是個一點也不好笑的笑話。
如唐朝在“安史之亂”后固然還能延續(xù)百年,和藩鎮(zhèn)軍閥相安無事的前提,那也得是自己中樞有一支能打敢戰(zhàn)的神策軍。
其實當時明朝九邊重鎮(zhèn),尚有幾十萬缺衣少食的大明邊軍,這些本該是維系帝國邊防的精銳武力,因為大明中樞財政崩潰,發(fā)不出糧餉,變成了一群賣兒鬻女、典妻乞討來維系生存的乞丐和奴隸。
然而西北流民遍地,邊軍饑寒交迫的同時,卻是江南地區(qū)富甲天下,鶯歌燕舞,復社和東林的正人君子們,一邊有“秦淮八艷”紅袖添香,詩詞聯(lián)話,嘴上憂國憂民,滿口道德文章,渾然不知他們的愜意生活,潛藏著北方大地的雄雄怒火!
江南名士陳子龍,秦淮名妓柳如是
當時中國任何一支軍政集團,無論滿清、李闖還是張獻忠,誰能滿足這些武夫們?nèi)屄咏细皇貐^(qū)財富的現(xiàn)實利益需求,誰就最有可能得到天下。
所以當李自成以數(shù)萬兵馬從西安揮軍東征時,幾十萬明朝邊軍竟卷甲而降,擁戴著李自成去向朝廷“武裝討薪”,讓李闖軍連破雄關天鑒,幾個月就兵臨北京城下。
此時不論是崇禎帝還是皇太子逃去了南京,沒有親信兵馬支持和保障,必然就和其后弘光帝、隆武帝、永歷帝等南明皇帝的下場沒什么不同,淪為軍閥的玩物和橡皮圖章,空有心力而無可奈何。
或許也正是因為明白這點,所以崇禎帝才寧可放棄了南逃,選擇了上吊自盡以殉國,成全了一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悲壯。
為什么晚期的大明王朝竟會如此奇葩?只因一個延續(xù)二百年以上的老舊帝國,十余任皇帝薪火相傳至此的政治體制,必然是利益集團盤根錯節(jié),牽一發(fā)則動全身。
置身其中的上上下下大小官僚誰不聰明?誰不是帝國億萬人中搏殺出來的人中之菁?誰對朝局沒有清醒認識?無奈都被方方面面利益糾葛牽扯,根本不可能有實質(zhì)性的變革,只能得過且過,坐以待斃,甚至包括“大改革家”張居正在內(nèi)。其實他的所謂改革,也只是一場更高明一些的裱糊匠把戲罷了,根本不涉及明朝體制根本。
崇禎帝的致命問題,就是他既想要救國家、?;饰?、保社稷,還一定想在史書上留下明君圣主之名,沽名釣譽到了極致,這又怎么可能成功?
帝國此時需要的皇帝,正是不惜留下千古罵名,為變法排除一切干擾,不惜人頭殺得滾滾,的朱元璋朱棣。
因此,崇禎帝如果真想要救大明王朝,遠不止是遷都南京就行的,還必須要徹底推翻明朝現(xiàn)有體制,大規(guī)模清洗保守官僚,真正建立僅僅直屬自己的皇家禁衛(wèi)軍,為此不惜壓制一切反抗,然后重建一套嶄新的帝國秩序,就如同他兩位英雄先祖那樣。
遺憾的是,真實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的卻是滿清的多爾袞們,一片石之戰(zhàn)打垮李自成部核心主力,旋而收降原明朝九邊大軍,大軍南下后以屠刀為后盾,搶掠江南士紳,限制和取消了他們的種種免稅特權(quán),所以明亡清興,便成定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