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的聯(lián)想
每當我騎車路過上海楓橋路的時候,情不自禁就會想起姑蘇城外的楓橋,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唐代詩人張繼那首口口相傳的《楓橋夜泊》的詩句。楓橋路很短,東起曹楊路,西至花溪路,全長不足500米。楓橋路上的楓橋與姑蘇城外的楓橋,不能同日而語。楓橋路上的楓橋只是普通的一座路橋,沒有坡度,沒有臺階。橋下是一條狹窄的曹楊環(huán)浜。雖說是浜,不過也源遠流長。水草碧翠,綠水清澈,小河邊不時有人垂釣。與小河平行蜿蜒的花溪路,兩邊梧桐,郁郁蔥蘢。徜徉其間,安寧幽靜。被市府計入深秋落葉不掃的二十九條街路之一。
四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去了姑蘇城外,去尋覓那千古不散的詩魂,去尋覓那聲震千年的鐘聲。心里黙誦著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br> 據(jù)傳,張繼趕考落第,郁郁回鄉(xiāng),途經(jīng)姑蘇,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想不到此詩成為千古絕唱,也使楓橋和寒山寺名聲大振,中外聞名。
蘇州名城有橋三百多座,楓橋只是一座江南不起眼的極其普通的月牙形單孔石拱橋。欄柱有些時光的斑駁,橋面有些歲月的腐蝕。但歷史悠長,自唐代建橋以來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張繼的《楓橋夜泊》使得這座橋斐聲全國。幽幽古韻浸染了這座橋身,每一層臺階浸透著人們對江楓漁火的思念,也浸透著人們對寒山寺的歷史記憶。人們總想走上楓橋的臺階,臨風依欄,極目遠眺,尋找客船的蹤影。到了夜晚,都想體會“月落烏啼”“江楓漁火”的景象。偶爾聽到寒山寺的鐘聲,才肯走下臺階。
其實,楓橋邊我沒有看到如火的楓樹,更沒有看到飄落的紅葉。也沒有看到小河中客船,更沒有看到“對愁”的“漁火”。但游客依然絡(luò)繹不絕,接踵而來。匆匆走過楓橋,也留不下什么痕跡。在舒適的秋陽下,爭相在楓橋畔拍照留念。是什么魅力吸引著游客?是什么感召力使游客蜂涌而至?我想是張繼的詩,使楓橋守護著這里的空氣、水流、樹木和天空,守護著寒山寺不絕如縷的法脈和“夜半鐘聲”,是中華古代文化在這里傳承並發(fā)揚光大。
寒山寺內(nèi)有多塊《楓橋夜泊》詩碑,但寒山寺飽經(jīng)戰(zhàn)火和磨難,屢毀屢建。日本侵華期間,日本軍人對寒山寺詩碑情有獨鐘,想運回日本。后知道唐武宗有駭人遺旨,千年詛咒嚇退了日本侵略者放棄了把詩碑運回國的野心。一九九三年,由被譽為“江南碑刻第一刀”的雕刻大師時忠德用漢白玉鐫刻了一座《楓橋夜泊》的新詩碑,沉淀著深厚的中國文化。于是張繼的這首千古絕唱是詩便是寺,寺便是詩。
作者/錢坤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