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決:
依據(jù)五臟之脈
來去決斷疾病
所以又稱五脈
解讀:
決,判斷之意
五脈應(yīng)象:
肝脈弦
心脈鉤(洪)
脾脈代(緩)
肺脈毛(浮)
腎脈石(沉)
謂五臟之脈
次為五臟平脈
為正常之脈象
中醫(yī)應(yīng)用:
根據(jù)
五臟之平脈
來判斷疾病
平脈與病脈相對比
來判斷疾病的方法
1、
不同脈象的
主病特征如下:
《素問·玉機(jī)真臟論》:
春脈肝,東方木
萬物之所以始生
故其氣來……故曰弦……
其氣來實(shí)而強(qiáng),此謂太過……
其氣來不實(shí)而微,此謂不及……
太過則令人善忘,
忽忽眩冒而巔疾;
其不及則
令人胸痛引背,
下則兩下胠滿;
夏脈心,南方火
萬物之所以盛長也,
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
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
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病為浸淫,
不及則令煩心,
上見咳唾,
下為氣泄;
秋脈肺,西方金
萬物之所以收成
故其氣來
輕虛以浮
來急去散
故曰浮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jiān)兩旁虛,次謂太過……
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
氣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
氣不及,則令人喘氣,呼吸少而氣咳
上氣見血,
下聞病音;
冬脈腎,北方水
萬物之所以合藏
故其氣來沉以搏
故曰營……
其氣來如彈石者,次謂太過……
其氣如數(shù)者,次謂不及……
太過則令人解(亻亦),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饑,
中清,脊中痛,
少腹?jié)M,小便變;
脾脈土
孤臟以灌四傍者也……
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
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
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名曰重強(qiáng)
2、脈象在
預(yù)后診斷上的價(jià)值:
《素問·大奇論》: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
肝脈小急,癇瘛筋攣;
肝脈鶩暴,有所驚駭,
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腎脈小急,
肝脈小急,
心脈小急,
不鼓皆為瘕;
腎肝
并沉為石水,
并浮為風(fēng)水,
并虛為死,
并小弦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
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
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
血溫身熱者死
心肝澼亦下血
二臟同病者可治
其脈小沉
澀為腸澼
其身熱者死
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
心脈小堅(jiān)急,皆鬲偏枯,
男子發(fā)左、女子發(fā)右,
不暗舌轉(zhuǎn)可治,三十日起;
其從者暗,三歲起,
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至而搏,
血衄身熱者死,
脈來懸鉤浮為常脈;
脈至如喘,
名曰暴厥,
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脈至如數(shù)使人暴驚,
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
浮合如數(shù),
一息十至以上,
是經(jīng)氣予不足,
微見九十日死;
脈至如火薪然,
是心精之予奪,
草干而死;
脈至如散葉,
是肝氣予虛,
木葉落而死;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寒而鼓,
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花而死;
脈至如丸泥
胃精予不足
榆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
膽氣予不足
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
胞精予不足
病善言
下霜而死
不言可治;
脈至
如交漆,
交漆者,
左右傍至也,
微見三十日死;
脈至如涌泉,
浮鼓肌中,
太陽氣予不足
少氣味,韭英而死;
脈至如
頹土之狀,
按之不得,
是肌氣予不足也,
五色先見黑,
白壘發(fā)死;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
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
按之堅(jiān)大急,
五臟菀熟寒熱獨(dú)并于腎也,
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脈至如丸,
滑不直手,
不直手者,
按之不可得
是大腸
氣予不足也,
棗葉生而死;
脈至如華者,
令人善恐
不欲坐臥,
行立常聽,
是小腸氣
予不足也,
季秋而死
《素問·三部九候論》:
形盛脈細(xì)
少氣不足
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
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
參伍不調(diào)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yīng)如參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shù)者,死
中部之候,雖獨(dú)調(diào)與眾臟,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