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個學生是在其他同學的推薦下來找我的,她已經(jīng)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她說,每次小組討論的時候,她都不發(fā)言,因為她覺得,如果會了就沒必要說,如果不會,說出來怕大家笑話她。
然后,她說:我覺得我就是多余的人,沒有歸屬感。
每當我提出讓她嘗試著去突破一下的時候,她總是說:老師,我不行,真的不行。
很明顯,她的問題是自信心不足。
二
然后,我給她講了一些道理,講與他人交流的必要性,講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她又說:老師,道理我都懂,我就是做不到啊!
我說你為什么就做不到呢?她告訴我:這樣習慣了,不想改變。
三
我給她講三區(qū)——舒適區(qū)-學習區(qū)-恐慌區(qū)的理論,我說,你先每天給自己設置一點小痛苦,走出舒適區(qū),比如確定一個有些難度的目標讓自己必須完成。
注意是小痛苦,如果開始邁的步子比較大,那就會進入恐慌區(qū),你就容易因為難度大而放棄。先通過設置這些小痛苦進入學習區(qū),慢慢地,學習區(qū)就會變成舒適區(qū),以前的恐慌區(qū)又會成為學習區(qū)。
我說,你知道自己這一生帶著什么使命嗎?她說,最起碼要讓父母生活得更好吧。我說,那就要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起來,否則你可能會成為父母的負擔,而要變得優(yōu)秀先就從走出舒適區(qū)開始。
四
她還是說:老師,我還是怕自己不行。
我說:以后,你把這個否定句變成肯定句,你告訴我,變成肯定句怎么說?
她說不知道。
我說:當你以后再想說“我不行”的時候,你全部都改成:我需要.......,比如,我需要努力,我需要走出舒適區(qū)等等。
五
我說:如果你遇到難題,你想說自己不行,自己做不出來的時候,你就說:我需要先熟悉這個題涉及到的知識點,然后找到切入點,明確思路等等;或者在你自己思考努力之后還是做不出來,你就說,我需要找老師、需要找同學問一下。
當你考試成績下降,你想說我不行的時候,你就說:我需要找出這次考試反應出的問題,然后趕緊彌補。
六
我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僅是學生自己要改變這個“我不行”的否定句式,老師和家長都要盡量用否定句去評價孩子,或者給孩子貼標簽。
當我們說孩子這方面不行或者那方面不行的時候,傳遞的是一種消極的暗示。成長型思維模式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的。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是對自己的錯誤認定,而是關注怎么才能解決問題或者變得更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