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姓氏文化丨源于中原155個大姓的族源及播遷情況概說
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理解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意義,讓我們先談一談姓氏文化與炎黃文化的關(guān)系。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綿綿流長。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是團結(jié)統(tǒng)一、和睦相親的民族大家庭。56個民族中以漢族人口最多,但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了炎黃文化,共認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為什么炎黃文化這一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綿延不絕,永不斷章?是因為有其堅韌的紐帶。
炎黃文化的紐帶之一,是以方塊字為特征的東方文字,方塊字從遠古的形象符號到甲骨文、金文、篆字、隸書、楷書等演變定型,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今天的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認同方塊字,都會說漢語。漢字、漢語傳承了炎黃文化。紐帶之二,是以龍圖騰為標記的龍文化。五千年來,自從黃帝統(tǒng)一了各個部落不同形象的圖騰而形成龍圖騰以后,“龍”是標志民族團結(jié)統(tǒng)一的龍文化。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重大節(jié)日都以舞龍相慶,從而龍文化代代相傳。紐帶之三,是以和合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中華民族提倡“和為貴”,民間都傳頌著“團結(jié)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家和萬事興,國強民太平”。
中國人善于以中庸之道化解矛盾,促進團結(jié)統(tǒng)一,以“求同存異”解決爭論,推動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中華民族的包容性極強。紐帶之四,是幾千年來的中醫(yī)中藥科學理論,包括藏醫(yī)藏藥,瑤醫(yī)瑤藥等,這些傳統(tǒng)的醫(yī)藥科學,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現(xiàn)在便走向了世界,為西方各國人民所重視和推崇。紐帶之五,是中華傳統(tǒng)民俗。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保持著傳統(tǒng)的民俗,如過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等。共同的民俗維系著民族親情。紐帶之六,是中華民族的血緣姓氏,這是綿延五千年的堅強而牢固的紐帶。中華民族歷來有慎終追遠,數(shù)典不忘祖的傳統(tǒng),以龍的傳人自詡,重視尋根認祖,落葉歸根。常言說:血濃于水,血緣姓氏這一紐帶是團結(jié)、聯(lián)系海內(nèi)外華人的極其重要的紐帶。六條紐帶,使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特別是中華民族重視歷史的記載,國有史,地方有志,家有譜,我們民族的代代英雄事跡,都有翔實記述,歷史綿延不絕,永不斷章。炎黃文化的堅韌紐帶,使中華民族牢固地結(jié)為一體,自強自立,威武不屈,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使我們偉大的祖國從勝利走向勝利。
河南地處中原,是華夏155個大姓的族源地。其實遠遠不僅是155個大姓的族源,據(jù)《中原尋根——源于河南千家姓》(199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初步考證,中華古今姓氏中約有1500個姓的祖根在河南。本文僅對源于河南155個大姓的族源作以分析。
河南之所以成為155個大姓的族源地,不是偶然的。河南地處中原,居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主要發(fā)祥地之一。我國歷史上的三皇五帝都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qū)。全國七大古都河南省有三個,安陽、洛陽、開封,還有多個歷史文化名城。為此,河南在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上,曾長時期是全國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所以,歷史上形成的很多姓氏都起源于河南。
中華姓氏的起源與演變有其特殊的規(guī)律。姓氏的起源,是源于母系氏族時代,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系。那時的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是由“人”和“生”組成,“人”“生”而有姓。因此,中國早期的姓多為“女”字旁,如姬、姒、姜、姚、媯、嬴等。以姓別婚姻,同姓不通婚,保證了人的素質(zhì)和人口的繁衍發(fā)展。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逐漸出現(xiàn)私有財富,人類社會從母系氏族制時代,進入父系氏族制。從而姓衍生出分支,即氏。氏是區(qū)別等級貴賤。秦漢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姓、氏合而為一,成為一個人所生家族的符號。據(jù)袁義達、杜若甫《中華姓氏大辭典》統(tǒng)計,中華民族古今姓氏多達11939個,姓氏堪稱源遠流長,豐富多彩。
中華姓氏繁多,其得姓原因也復雜多樣,大致有以下幾種。有以國名為姓氏;以邑、亭、鄉(xiāng)名為姓氏;以居住地為姓氏;以先人的名或字為姓氏;以祖上的謚號為姓氏;以先人的爵位為姓氏;以職官、技藝、德行和著聞之事為姓氏;還有賜姓或因避諱、避仇、避禍改姓,以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等。
在中華民族的一萬多個姓氏中,人口較多,影響較大的姓氏約有100—300個,號稱100或300大姓。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大姓約有150多個。其族源(包括郡望)分布情況見下表。
源于中原155個大姓族源表
姓氏
族源地名
姓氏
族源地名
鹿邑
淇縣、衛(wèi)輝、洛陽、
開封(三槐堂)
濮陽
魯山、偃師、洛陽
淮陽、長葛(潁川)、
平輿(汝南)、固始
靈寶(弘農(nóng))
潢川
洛陽、汝南
濮陽、淮濱、衛(wèi)輝
淮陽、舞陽、洛陽
淇縣、衛(wèi)輝、洛陽
新鄭、洛陽
鄭州、陜縣
汝州、洛陽、開封
羅山、洛陽
商丘
滎陽、新鄭、密縣、開封
南陽、唐河、新野、太康
新鄭、洛陽
方城、唐河
滎陽、西平
洛陽、沁陽
唐河
滑縣
洛陽
太康、洛陽、商水
鄭州、新野、南陽
登封、許昌、郾城
安陽
平輿、沈丘
南陽、新蔡、洛陽
溫縣、輝縣、洛陽
洛陽、盧氏
淮濱
上蔡、新蔡、蘭考、民權(quán)
開封
葉縣
固始、洛陽、中牟
洛陽
溫縣、洛陽
登封、鞏義、偃師、淮陽、杞縣
濮陽
范縣、南陽、洛陽
寧陵、洛陽
淇縣、洛陽
洛陽
唐河、固始
杞縣
嵩縣、洛陽
南陽、信陽
息縣、南陽
商丘、洛陽
宜陽、原陽
濟源
范縣、洛陽
遂平
南樂
衛(wèi)
淇縣、濮陽、沁陽
新鄭、洛陽
項城
濮陽、洛陽
洛陽
新鄭
商丘、開封
偃師、商丘
溫縣
新鄭、開封
鄭州、陜縣
洛陽
商丘
許昌、開封、濮陽
延津
新鄭
洛陽、濮陽
鹿邑、洛陽
洛陽、濮陽
安陽、淇縣、許昌
洛陽
商丘、民權(quán)
孟津、洛陽
長葛(潁川)
洛陽
登封、洛陽、禹州
商丘、淇縣
范縣、濮陽
司馬
洛陽
新鄭
鄭州
商丘、濮陽、新鄭、淮陽
杞縣、洛陽
淇縣、禹州、開封
鄢陵、新野
淮陽、洛陽
許昌
正陽、民權(quán)
沈丘
范縣
濮陽
汝南、安陽、濟源
應(yīng)
平頂山
新鄭、偃師
西平
登封
洛陽
宜陽、洛陽
洛陽、安陽
安陽、商丘
關(guān)
偃師
息縣
新鄭、淇縣、登封
商丘、民權(quán)
洛陽
陜縣
平輿、安陽、鹿邑
洛陽、內(nèi)黃
商丘
商丘
洛陽
鞏義
沁陽
鹿
濮陽、洛陽
新鄭、尉氏、洛陽
洛陽
濟源
新鄭、洛陽、濮陽
伊川、洛陽
南陽、新鄭
登封
商丘、安陽
新鄭
延津、洛陽
修武
養(yǎng)
沈丘、寶豐
尉氏、洛陽
虞城
汝南
原陽、濟源
商丘
內(nèi)黃、洛陽
淇縣、盧氏
偃師
沁陽
息縣
濟源
新鄭
洛陽、范縣
沁陽
洛陽、開封
內(nèi)黃、商丘
沁陽
溫縣
偃師
內(nèi)黃、內(nèi)鄉(xiāng)
淮陽、開封
溫縣、濮陽、洛陽、開封
開封
長垣
源于中原的155個大姓,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由于各種原因,不斷地向外遷徙。其中大批遷徙有六次。其余因居官、經(jīng)商、避災(zāi)禍戰(zhàn)亂等分散遷徙者無計其數(shù)。以下簡單介紹由中原向南方六次大移民情況。
舜族由中原向四方大播遷
帝舜有虞氏,媯氏之后。約于公元前2331年生于濮州姚墟,因以出生地為姓,是為姚舜。他繼堯帝為中原各部落聯(lián)盟大酋長,在領(lǐng)導禹治理大洪水和中華文明的形成發(fā)展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貢獻,創(chuàng)造了我國上古社會最為光輝燦爛的時代,被尊奉為三皇五帝之一。姚舜晚年將大權(quán)交給夏禹后,便率其族眾進行大遷徙,他們渡黃河、涉淮水、過長江、越洞庭,風餐露宿遷到蒼梧(今湖南零陵地區(qū))。不遺余力把中原文明傳播到沿途各地,使戎夏、東夷、三苗的文化,進一步得到交流和融合。舜到達蒼梧后,幫助三苗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作室、筑墻、茨屋、辟地、樹谷、令民皆知去巖穴,各有家室?!苯Y(jié)束了當?shù)氐陡鸱N、巢居穴處的原始生活方式。但是,這時的姚舜已垂垂老矣,體力不支,在一次指導三苗人農(nóng)耕時猝然與世長辭。“舜勤眾事而死于野”,《禮記》有這一記載。姚舜去世后,三苗及荊蠻人民非常悲痛,三苗人驅(qū)趕著大象為舜建造陵墓。今湖南蒼梧的舜水、舜峰、舜廟,營浦的舜冢、舜祠,寧遠的舜宮,衡陽、岳陽以及廣西桂林的舜山、舜祠均為當年三苗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紀念舜的圣地。舜的逝世以及他的妻女為舜投江自盡的悲壯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后人稱舜為湘君,稱舜的妻子為湘妃、湘夫人,把他們投水的地方命名為哀江、哀州。歷代著名詩人屈原、曹植、杜甫、白居易,特別是毛澤東主席都作詩填詞,紀念舜帝。如有“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薄傲鶅|神州盡舜堯”等名句。
姚舜晚年南遷后,其支裔也紛紛從中原向四處遷徙。舜的長子名義均,因初封于虞(今河南省虞城縣),又稱虞均,又因改封于商稱商均,他是弓矢的制造者和舟船的發(fā)明者。商均及其族眾遷出中原時分為義、虞、均、商四大支。以均為名的一支南遷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今湖北省的均州、均縣、均水、均口、均陵,湖南的均埠鋪,江西的均鎮(zhèn)等地名,都與商均后裔的遷居有關(guān)。以義為名的一支南遷江浙一帶,今江蘇的宜興(原名義興,宋避諱改為宜,下同)儀征,浙江的義山、義烏,以及廣西的義江、義山、義陵等皆為其蹤跡。以義為名北遷者有的還到達朝鮮和日本一帶。今朝鮮的新義州和日本以“義”命名的地名、家族(諸如義勇、義夫、義田、義垣)等都與商均后裔遷徙有關(guān)。以義為氏而西遷者,曾在甘肅、青海一帶建立義渠國,后為秦武王年滅。
姚舜九子之一子稱帝俊,其后裔虞思之后有一支南遷至越,今浙江的上虞、余姚縣以及舜水、姚江等地名均與虞思之后在這一帶定居有關(guān)。帝俊后裔幽思、黑齒等族曾北遷幽州(今北京市),再遷內(nèi)蒙古、黑龍江、遼寧,有的則過海到達日本島,今日本以“俊”字命名的地名與人名,就源于帝俊后裔。舜還有一個最小的兒子,禹把他從中原遷到今甘肅、青海羌人聚居區(qū),后來成為羌藏姚姓的祖先。舜弟象,也隨舜離開中原南遷湖南道縣一帶,與三苗人雜居,當?shù)氐谋切妗⒈峭?、象廟均與象的后裔有關(guān)。之后,禹以天子之位,舉兵伐三苗。舜和象的后裔再次南遷至廣東、廣西、云南和越南。今廣東省的鼻天子城及秦代在粵西、桂東置象郡,漢在今越南文南省置的象林縣都與象世系遷徙居住有淵源關(guān)系。
秦、漢至魏晉時期(前205—公元479)中原人向南方遷徙
秦統(tǒng)一中國后,曾派數(shù)萬大軍深入嶺南。從此以后這批秦軍在嶺南(今廣州)戌守。為進一步打通南北交通,秦始皇又派50萬大軍到嶺南開辟 靈渠(今廣西興安縣),后留下部分士兵和北方移民,有的繼續(xù)南下到邕州(今南寧市)定居,成為秦代的北方移民。漢代曾出兵交趾,東漢大將軍馬援平息戰(zhàn)亂后,也留下部分中原人。西晉末年,中原板蕩,中原士族大批隨晉室南遷,先后達上百萬人,形成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guī)模的由北方向南方的移民潮。《固始縣志》記載有西晉末年中原八姓入閩,文中引用《閩中記》:“永嘉之亂,中原士族林、黃、陳、鄭四族先入閩。今閩人皆稱固始人?!边€引用《閩書》載:“永嘉二年(3085)中原板蕩,衣冠姓氏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還有范、蔡、于、王、袁、謝、周、荀、江、殷等姓的南遷。
唐初陳政、陳元光率中原將士入閩
唐總章二年(669),泉州,潮州間發(fā)生山民騷亂。高宗詔令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名,將校自許天正以下123員,前往七閩百粵之界的綏安縣地馳以鎮(zhèn)撫。初戰(zhàn)獲勝,后因?qū)⑹坎环粒∷垒^多,加之寡不敵眾作戰(zhàn)失利,退守九龍山(今漳州南),奏請朝廷派兵增援。朝廷命陳政兄陳敏、陳敷率固始“五十八姓”軍校增援。軍隊行至浙閩交界,陳敏、陳敷染病卒。其母魏氏率眾繼續(xù)南下與陳政會合。儀風二年(677)陳政卒。其子元光代父領(lǐng)兵,鎮(zhèn)撫閩南,他屯墾建宅,興水利、農(nóng)桑和文化教育。垂拱二年(686),陳元光奏請獲準,開建漳州。3600名官兵和“五十八姓”軍校在漳州地區(qū)落籍。
據(jù)后人考證,唐初隨陳政父子入閩將士和眷屬近萬名,其中實有陳、許、盧、戴、李、歐、馬、張、沈、黃、林、鄭、魏、朱、劉、徐、廖、湯、涂、吳、周、柳、陸、蘇、歐陽、司馬、楊、詹、曾、蕭、胡、趙、蔡、葉、顏、柯、潘、錢、余、姚、韓、王、方、孫、何、莊、唐、鄒、邱、馮、江、石、郭、曹、高、鐘、汪、洪、章、宋、丁、羅、施、翟、卜、尤、尹、韋、甘、寧、弘、名、陰、麥、邵、金、種、耿、謝、上官、司空、令狐、薛、蔣等84姓。
唐末王潮、王審知率眾由固始南下入閩
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壽州人王緒率農(nóng)民軍攻陷光州,固始東鄉(xiāng)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奉母董氏率鄉(xiāng)民5000人從義軍入閩。唐昭宗大順二年(891),王潮為福建節(jié)度使。光化元年(898),王審知為威武軍節(jié)度使。后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封為閩王。唐末五代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中原將士有數(shù)萬人,對福建歷史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據(jù)《臺灣省通志》載:“唐末五代隨二王入閩的有27姓,后人考證為34姓。如有王、陳、李、張、關(guān)、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詹、林、沈、施、盧、孫、傅、馬、董、薛、韓、駱、蔣、黃、包、袁、賴等34姓。
宋代北方百姓向吳越大播遷
宋代北方百姓向吳越大播遷,始于靖康、建炎年間。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入汴京,俘虜徽、欽二帝及皇親、將臣及百姓10萬余人北去。宋康王趙構(gòu)率領(lǐng)宗室、朝臣逃至江南,定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在此期間,戰(zhàn)火燃遍大江南北,中原百姓為避戰(zhàn)火大規(guī)模南遷,據(jù)有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自宋建炎以來至紹興十一年(1141)的15年中間,大約有500多萬北方移民定居江南。主要寓居于今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兩宋時期,還有一些中原百姓經(jīng)由福建、江西遷入廣東,較為集中的移民活動發(fā)生過兩次:一次趁北宋滅亡時,中原士民的一部分人隨隆太后到贛南地區(qū)。在動亂中繼續(xù)南下,后陸續(xù)南下到達珠江流域一帶定居下來。又一次是元軍南下,南宋滅亡,宋舊臣文天祥等擁皇子趙罡(9歲)為帝,從溫州沿海路到福州。元軍自浙江入福建,宋殘軍節(jié)節(jié)戰(zhàn)敗,幸存10余萬人大部分隱匿于廣東各地。與此同時,還有文天祥組織的江西百姓抗元義軍亦兵敗,其大部分人由贛南逃入廣東。
南宋末年,為避戰(zhàn)火逃入廣東的中原人,在南雄珠璣巷一帶有97戶33姓相約一同南遷,臨行前發(fā)誓道:如果遇到能安居之地,各家分居,各姓子孫應(yīng)世代友好相處,“富者建祠奉祀,貧者同堂共餐,萬代永不相忘也。”這33姓是:羅、湛、鄭、張、尹、文、蘇、謝、陳、麥、盧、湯、溫、胡、趙、伍、曹、區(qū)、李、梁、吳、馮、譚、蔡、阮、郭、廖、黃、周、黎、何、陸、高。
據(jù)后人統(tǒng)計,宋代自南雄珠璣巷南遷珠江三角洲的北方移民后裔現(xiàn)已遍布廣東29個市、縣,分布于668個鄉(xiāng)(鎮(zhèn))、村,總計有143姓。
宋朝南遷的還有狄青、楊文廣率禁軍南征,大批士兵留廣西戍邊屯墾。
《宋史》載皇祐中,廣源儂智高陷邕州,狄青上表請行,愿得蕃落騎(少數(shù)民族騎兵)數(shù)百以及禁兵(中央的北方兵)出征平亂。狄青敗儂智高于邕州留部分官兵戍邊屯墾。又《宋史》載楊文廣從狄青南征,皇祐五年(1053),留禁兵四千戍邕州,還有廣西屯兵一萬人。由此可見,此次戰(zhàn)役,都留有中原官兵在邕州(今南寧)及其邊境,其中許多人后來都定居和當?shù)厝送ɑ?,傳下后代,在北宋后期,朝廷還允許禁軍官兵帶家屬隨軍行動稱“老營”,他們定居南疆,這也是中原移民廣西的一部分。以上中原移民多自稱是來自白馬縣(今河南滑縣)人。
明清時期,中原移民的后裔,又大批赴臺或到海外各國,其中首推隨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4月23日,鄭成功決心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親率將士25000人,乘艦數(shù)百艘,自料羅灣浩浩蕩蕩出發(fā),24日至澎湖。后經(jīng)過艱苦戰(zhàn)斗,大軍斗志高昂,頂風破浪,艦隊魚貫至臺灣外沙線。后包圍了赤嵌及臺灣城。提督馬信流兵扎于城外,攏土為壘,嚴密封鎖。雙方相持八個月,通往城內(nèi)的水源全被切斷。荷蘭兵彈盡糧絕,走投無路,扯起白旗投降。
1662年2月1日,舉行隆重的受降儀式,荷蘭侵略者投降。這次臺灣的將士25000人,其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原業(yè)從北方遷徙到南方各省,特別是遷到福建的河南各個姓氏的人口。僅鄭成功的主要將士中就有鄭、馮、馬、楊、劉、陳、董、曾、施等姓。大多是族源在河南的大姓。鄭成功祖先就是“從王潮自光州固始入閩”的鄭氏后裔。
1683年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后,由大陸渡海放臺墾殖的百姓不絕于道,形成由大陸向臺灣的移民高潮。其中亦有不少中原移民的后裔,他們?yōu)榕_灣寶島的開發(fā)作出了重大貢獻。
明清時期由大陸入臺灣的確切人數(shù),已無法進行統(tǒng)計。據(jù)莊為璣、王連茂撰《閩臺關(guān)系族譜資料分析》一文說:“大陸向臺灣移民,歷來以閩人居多;閩人之中又以泉、漳二府各縣為最。據(jù)1926年的調(diào)查,全臺灣漢族居民共375萬多人,祖籍福建者達310多萬,占83%強。其中泉州府各縣占44.8%,漳州府各縣占35.1%。”另據(jù)臺灣、廣東的一些家譜記載,明清時移民臺灣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廣東省,其人數(shù)僅次于福建。而福建、廣東兩省,歷代移民多來自中原,自宋代以來,這一帶已成為中原移民人口最集中的地區(qū)之一。因此,明清時期由福建、廣東向臺灣的移民潮中,有相當數(shù)量是中原移民的后裔。
以上河南155個大姓人口遷徙南方,形成了“客家人”,當今客家人約有4500多萬,分布在南方9個?。▍^(qū))和臺灣,亦有大批客家人出海到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图胰硕甲苑Q“河洛郎”。表示他們的祖根在中原。(本文摘自《中原姓氏尋根》 作者:楊靜琦 劉翔南)
小資料: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812個姓氏
據(jù)史、志、族譜等文獻記載和眾多的專家學者調(diào)查考證,洪洞大槐樹移民多為有組織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輔年間(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時期(公元1736~1795),歷經(jīng)金、元明、清四個朝代,時間跨度達六百余年。移民次數(shù)在20次以上,有確鑿文獻記載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間移民次數(shù)最多(10次),規(guī)模最大,移民量達80萬以上。移民姓氏,幾乎涵括了北方常見的一百多個姓氏。
在山西洪洞大槐樹祭祖園,有一張收納了450個姓氏的 “古槐后裔姓氏表”,如同灑向四野的種子,遷徙外地的移民們在異地他鄉(xiāng)開始重新生根發(fā)芽。一份資料中,今天,自稱知道祖輩是來自山西洪桐的人有2億中國人,包括500多個姓氏, 500多個縣市。
洪洞大槐樹移民研究所《洪洞大槐樹移民后裔家譜》有:李氏家譜、王氏家譜、張氏家譜、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蔣、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龐、樊、殷、施、陶、洪、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章、魯、葛、韋等多個姓氏家譜。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來自太原、平陽、澤、潞、遼、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縣。移民流向主要是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蘇、陜西、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等地,而后輾轉(zhuǎn)遷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樹成為中國歷史上移民次數(shù)最陽為眷戀的尋根問祖的朝宗圣地。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812個姓氏,具體如下:
1、山西洪同 厲史尤長 炎黃子孫 萬代榮昌 堯都平陽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師 禹夏商湯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強 燕韓趙魏 齊楚秦龐 相茹紀信 漢高劉邦 晉隋唐宋 遼金祁連 蒙時末年 戰(zhàn)斗弋常 肖葛鈐勵 頡俎貝浦
2、天宰水寒 北國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禮郁新 納皋奏爨 賈村古槐 濟中官遷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過橋行路 輩井吏鄉(xiāng) 京經(jīng)魯于 蘇折涂杭 冀安東省 寧淮陜甘 湘桂隆慶 旭惠澤桓 社刁弓張 智慧和暢 束利扶暨 薊鄂廣弘
3、富饒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勞作 霍岳豐唱 麥苗青綠 玉鋒巒嵐 知足能樂 碩果森滿 溫柔遆貼 幸??煸?宮廷繁華 俞院梅蘭 景泰晨花 贠陣宣童 康喜郟靖 崇振綦萇 吾頊邢海 呂律陶顏 宗族修普 尋根記念 茅蓬酆酈 賁麹麋斜
4、范黎朱公 暴財施善 陸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韋蔡倫 堤玄於錢 來嵇馮申 孟柯鹿班 彥博畢升 喬扆許郇 蕭何竇儀 邵甬倪贊 裴巨盧值 晏隱薛旋 粟宇阮籍 鄧攸龔賢 彭悅樊邰 聶耳釋鄺 少帥肇司 崔浩褚員 越堵敖融 闕夔殳紅
5、曹操宓佴 袁枚隨淵 晁蓋李逵 衡聞邴添 鄭杰南仝 應(yīng)懷復初 守仁續(xù)鄒 石蒲段讓 郜丁光陳 馬牧左權(quán) 絨甲衛(wèi)營 郭種王軒 薄后淳義 壽駢墨香 董藺賀荀 保運孤藏 伏席吳回 蒯緱開鞍 盍逯伍胥 佼較眭嚴 空厙咸諸 勝豆刀德
6、巴焦句滕 柴胡米蓮 麻婁云凌 艾葉伸展 摸藥杜鐘 飛深秋煙 閘謝黨生 菜霞嬌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楊 尖負忠任 彌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鈔顧全 那茍言笑 達鞠勇剛 牟閩神尹 百億希望 莊居滑稽 交誼宜臧 貫六佀奉 農(nóng)沃宦雍
7、毛裘刑衣 蔣才郇練 鈕扣儂紐 介紹萎婉 秘密革職 偉戴羨漫 靄門竺扈 妙碧豈談 姚鵬祝傅 莫及鞭嬋 白日落露 渠窄需寬 卜從揭蒂 布依曲彎 別俱易格 蹇貴巢雙 管舒烏丌 符合魚養(yǎng) 計甕會駱 歐樂余閃 慎終須仰 曷鑒化位
8、睦佩斐翠 親毋誠方 欽校慈母 共益泥譚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車龍 篩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補凡 更進奕步 關(guān)察風向 敦迪克寇 獨皮恒當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貢稅狐弭 郝赫轷單 徹查費靳 池蔭赤藍 濮多凈荔 梨遠野勾
9、仵曳仇賽 繼可楓潘 抄習簡問 蘆沈儲延 哈腰鞏息 已梯渾染 盛恩邊菅 冷血容閻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鎖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項 姬吉陰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賠詹 祿羅為胃 鮑谷鳳曼 樓蔄次令
10、繳偽岑莘 繆斯侶欒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戶曉 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賴庫闞 要么嫪雒 潤卡翁罡 咎油訾璩 閔境審匡 坡箕雷瞿 遲啜其宛 逢戈叢荊 靈郗佟鮮 倘鄔蔚幺 隗股脫撖 銀銅鐵木 解椎覃盤 買舟宓冉 (諸葛)(令狐)(皇甫)(歐陽)(司馬)(夏侯)(上官)(呼延)
內(nèi)容來源:網(wǎng)絡(lu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河南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fā)源地】中國一百個大姓中有七十三個源于河南
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中原一河南文化特色
請大家查查自己的姓,自己的祖宗是不是來自河南的
河南與中華姓氏起源
河南對于我國姓氏發(fā)展的影響有多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