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zhàn)期間,雖然日軍的武器裝備比不上美、蘇、英、德等工業(yè)大國,但日軍對武器裝備研發(fā)的理念也比較先進,再加上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日軍作戰(zhàn)也非常勇猛,雖然實力比不上西方,但日軍在單兵裝備方面上也十分注重。那本期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一名二戰(zhàn)普通日軍步兵身上所攜帶的20種單兵裝備。
它是二戰(zhàn)日軍的一種作戰(zhàn)帽子,使用呢絨材質(zhì)制成,帽檐的位置比較短,并且加厚。這種帽子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作戰(zhàn)時,可以在內(nèi)襯里面向外延伸4個布條,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看起來也比較尷尬,但這4個布條有很多用處,第一,可以防止士兵的頭部和臉部受到蚊蟲的叮咬,第二,在行軍時可以得知風向,第三,也能防止士兵的頸部曬傷或防止雨水進入衣領。這種帽子的設計理念,實際上早在日本戰(zhàn)國時期就曾出現(xiàn)過,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又學習了19世紀法國軍隊的帽子設計。在二戰(zhàn)之前,日軍士兵最早使用的是昭五式軍服和蓋帽,但由于帽子的體積太大,頭部無法佩戴鋼盔,在1938年后98式軍服出現(xiàn)后,這種帽子才開始裝備日軍步兵。
98式鋼盔在90式鋼盔的基礎之上研發(fā),在1932年開始設計,1938年正式定型,并裝備日軍步兵。它的外觀看起來和前一代90式相差不多,但98式從碳素鋼材質(zhì)改為了合金鋼材質(zhì),厚度從一毫米增強到兩毫米,內(nèi)襯系統(tǒng)使用纖維織物代替了原本的麻布材料,重量也要比上一代高了1.9千克。在原有基礎之上,還能在鋼盔的外面加上偽裝網(wǎng),或者帆布制成的護罩,正常情況下可以背在后背,在作戰(zhàn)時可以直接套在98式戰(zhàn)斗帽上使用。在測試中,98式鋼盔可以在500米的距離上,抵擋7.7毫米子彈的攻擊,其防御效果可以與當時的德、美鋼盔媲美,總之,98式鋼盔的綜合性能遠超前一代,在二戰(zhàn)期間,也得到日軍士兵的信賴。
昭五式軍服在20世紀初期就已經(jīng)裝備了日軍,正常使用到1938年后,才被新式的98式軍服所取代,但并沒有完全被淘汰,到1941年至1942年期間,日本關東軍依舊穿戴著昭五式軍服和此系列的裝備。昭五式軍服當中還包括大蓋帽、冬季棉帽、上衣、褲子、軍靴、行軍鞋和鋼盔護罩等,還分為士兵套裝和軍官套裝,軍官的顏色要更深,而士兵的顏色要更淺。衣服的領子位置可放置兵種標志,一般紅色的代表步兵,黑色的代表憲兵。
昭五式行軍鞋也被日軍士兵稱為“編上靴”,最初與昭五式軍服共同配發(fā),但進入二戰(zhàn)期間,資源和材料已經(jīng)匱乏,很多老舊的護具和裝備,被日軍士兵混起來使用。最早的昭五式行軍鞋,使用經(jīng)過處理后的上等牛皮制成,鞋底使用橡膠材料,并配有30~40顆防滑釘,后面還配有馬蹄鐵后掌,鞋子十分堅固耐磨,并且也防水,在穿戴時,腿部還要佩戴綁腿。
綁腿是一戰(zhàn)系列的產(chǎn)物,到了二戰(zhàn),西方大部分士兵都裝備了軍靴,但日軍依舊在使用綁腿。它就像繩子一樣,一層一層地纏在士兵的小腿部,雖然佩戴起來比較繁瑣,但在行軍時,綁腿能緩解腿部的疲勞,在一些潮濕地帶,還可防止蚊蟲、螞蚱等進入衣物內(nèi),在冬季,一些加厚的綁腿也可以起到保暖作用,在進行其他任務時,卸掉后還能用來止血或作為繩索使用,綁腿也是一種比較多用途的工具。
正常一名二戰(zhàn)日軍步兵會配備三條昭五式工作皮帶,其中一根作為主腰帶,另外兩根交叉固定在肩膀部位,底部使用鐵環(huán)扣在主腰帶上。它不僅可以緩解士兵腰部和胸部的疲勞,更重要的是,可作為一種裝備掛籃,上面能放上子彈盒、背包、飯盒、水壺等裝備。昭五式工作皮帶還分為兩種,一種是由上等牛皮制成的軍官使用型,顏色比較鮮艷,另一種是由普通牛皮制成的士兵使用型,顏色有些偏黑。
它經(jīng)常被日軍士兵稱為“太郎”式雜物包,因為包內(nèi)帶有“太郎”字樣,但具體真正的名字叫什么,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少,不過它應該也歸屬昭五式系列裝備當中。它屬于一種挎包,由帆布制成,里面帶有多個隔層,可用于攜帶士兵的生活用品,包括剃須刀、襪子、肥皂、木梳等,也可以放置一些士兵的私人物品,比如信件、記事本、紀念品和家庭的照片等,在二戰(zhàn)期間,幾乎每一個日軍步兵都會佩戴一個這樣的挎包。
它是二戰(zhàn)日軍步兵最常用的軍用水壺之一,外觀呈現(xiàn)扁橢圓形,使用合金材料制成,外表使用軍綠涂裝,在水壺的外面還有一個由硬麻布材料制成的吊籃,可以將水壺放置在里面,不僅便于攜帶,也不容易丟失,可以通過鐵環(huán)卡在士兵的主腰帶上,里面可容納3~4升的水。94式軍用水壺是二戰(zhàn)日軍最不可缺少的裝備之一,放到現(xiàn)在也是一代經(jīng)典軍品。
二戰(zhàn)期間日軍最常用的就是92式行軍飯盒,整體使用鋁制材料,外表呈現(xiàn)橢圓形,并向內(nèi)彎曲,具有人體工程學設計,這便于在使用時更加舒適。飯盒底下有兩個隔層,上面有一個可拆卸式的隔層,可以用來喝湯、吃米飯或者煮肉,頂部的隔層還能用來喝酒,蓋子里面還有專門放置勺子和筷子的隔層,飯盒外面的正前方,帶有一個固定式卡環(huán),可用皮帶固定在背包后面。這種飯盒外觀看起來雖然比較普通,但功能全面,也深受日軍士兵的喜愛
昭五式干糧袋也是日軍不可缺少的一件裝備,一般會放置在后背囊的側(cè)面,外表使用帆布制成,內(nèi)部帶有一個由金屬制成的內(nèi)襯,里面可放置一些軍用壓縮餅干、罐頭、固體醬油和一些軍用口糧等,尺寸比94式水壺偏大一些,外觀呈現(xiàn)長方體狀態(tài)。昭五式干糧袋不僅堅固,而且也防水,也較便于攜帶。
在神劇或者影視中,很少看見日軍攜帶防毒裝備,但在現(xiàn)實中的二戰(zhàn)日軍士兵,幾乎人人都要裝備一套99式防毒面具套裝,在一個帆布袋里面,包括防毒面具主體,還有防毒面具的清洗粉、清洗液和特殊的保護系統(tǒng)。面具主體使用橡膠材質(zhì),外邊使用帆布保護起來,眼睛的部位使用玻璃鏡片,管子下面連接了一個簡易空氣過濾裝置,里面可以放置凈化粉。防毒面具這套裝備,在二戰(zhàn)日軍當中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一項。
在作戰(zhàn)時,日軍的后背經(jīng)常背著一個大大的背囊,它就叫做昭五式行軍背囊。使用牛皮加鐵絲制成,外形呈現(xiàn)長方體,后期型號,外面還使用帆布包裹了起來,頂部還會放置一套野戰(zhàn)軍毯,野戰(zhàn)飯盒一般也會放在后面。背囊里面可存放一些水、大米、口糧、彈藥等,在野戰(zhàn)時,可以保持三天的彈藥,三天的食物,而且行軍背囊在日本戰(zhàn)國時期就非常流行,不僅可以增強士兵的生存率,也能為班組小隊增強作戰(zhàn)效率。
尤其是在野外作戰(zhàn)時,晚上部隊會在安全的地帶就地扎營,所以每一個日軍士兵都會配發(fā)兩條由羊毛制成的野戰(zhàn)氈毯,不管是在帳篷里,還是在地面上,使用起來不僅方便,也比較保暖,在使用的時候,一條鋪在下面,一條蓋在身上,收起來將兩條毯子卷在一起,然后通過皮帶綁在背囊的頂部。
它是日軍腹部兩側(cè),還有腰后部所佩戴的彈藥盒,使用硬牛皮制成,內(nèi)部帶有兩個隔層,一個里面能裝填三片五發(fā)為一體的彈夾,一個盒子里能容納30發(fā)子彈,一個士兵能攜帶三個這樣的彈藥盒,通過主腰帶,兩個布置在腹部兩側(cè),另外一個布置在腰后部,而且士兵腰后部的那個子彈盒,正常情況下不能私自使用,而只能為身后的友軍提供彈藥補給,如果私自使用的話,需要向軍曹或者小隊長事先請示。三十年式子彈盒早在日俄戰(zhàn)爭期間就曾裝備,到二戰(zhàn)依舊在使用。
有坂6.5x50毫米彈藥在20世紀初期就被日軍采用,最早是三十年式步槍所使用的彈藥,最后又應用到三八式步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以及九六式輕機槍上。一般5顆子彈會安裝在一個彈夾上,在使用的時候,直接壓進槍膛即可。6.5毫米子彈的彈殼長度為50.8毫米,彈殼最大直徑為11.56毫米,發(fā)射藥量2.14克,全彈質(zhì)量21.1克。
二戰(zhàn)期間很多士兵都會裝備工兵鏟,日軍也裝備了自己的三八式工兵鏟,它可用來挖戰(zhàn)壕,建造防御工事、填補沙袋等,必要時也能用來戰(zhàn)斗,不過日軍還是喜歡用刺刀。鏟子的頭部和握柄可以分離,一般會裝進帆布袋子,跨在士兵的腰部。
三八式工兵鎬和三八式工兵鏟是一套的工具,它也一樣,可以輔助工兵鍬一塊使用,能用來挖戰(zhàn)壕、刨土、或者破壞其他堅硬物體等。鎬頭和木柄可以分離,能放進士兵后背的行囊當中,或者通過腰帶掛在士兵的身后,尺寸比較短小,攜帶很方便。
97式手雷是二戰(zhàn)日軍最常用的爆炸物武器,在1936年研制,1937年裝備日本陸軍及海軍陸戰(zhàn)隊,它和日軍的大部分手雷一樣,在使用前要先拉環(huán),然后再磕一下才能丟出去,主要原因是這種手雷能作為擲彈筒的榴彈使用,倒過來就可裝進擲彈筒里面,通過底火的碰撞,就可將它發(fā)射出去,所以在彈藥通用方面上,日軍是下足了功夫。97式手雷的全長為98毫米,直徑為5厘米,內(nèi)裝有2.2盎司的炸藥,引爆時間4~5秒,殺傷半徑7~10米左右。還有因為它的外形比較像香瓜,所以在當年也被民間稱為“香瓜手雷”。
它是三八式步槍上面所安裝的一種刺刀,全名為“明治三十年式刺刀”。它是二戰(zhàn)日軍不可缺少的一件武器,整個刀體由刀鞘、刀刃、刀柄三個部分組成,刀刃使用冷鋼,并且經(jīng)過機械加工制成,刀柄使用了木質(zhì)材料,因為尾部要與步槍的插槽結(jié)合,所以使用了鋼制材料。在使用時,通過上面的槍口套環(huán)和刀柄尾部的卡槽與步槍進行連接。三十式刺刀最大的特點是刀柄的前部帶有一個鉤子,它可以用來架設營地、訓練、或者戰(zhàn)斗等,雖然是一個小小的鉤子,但實際途很廣泛。三十年式刺刀的全長為51.2厘米,刀刃長度40厘米,刀刃厚度0.8厘米,并帶有一個由金屬制成的封閉式刀鞘,一般可通過腰帶掛在士兵的腰部后方。
光有裝備不行,武器也是最重要的,三八式步槍是二戰(zhàn)日軍最常用的武器,早在1903年研發(fā),1905年開始裝備。三八式步槍的精準度高,穿透力強,這兩大優(yōu)點就很讓日軍士兵驕傲,而且槍身尺寸長,站立起來安裝刺刀后,甚至比一名日軍士兵還要高,這方面也剛好適合矮小的日軍士兵在白刃戰(zhàn)中發(fā)揮優(yōu)勢。還有,由于三八式步槍的槍栓部位,安裝了一個防塵蓋,所以在當時的民間,也經(jīng)常稱它為“三八大蓋”。
三八式槍的主體、護木等部分均采用木質(zhì)材料,槍口處還可安裝刺刀,榴彈發(fā)射器等,還有一些性能較好的,還能安裝瞄準鏡,改為狙擊步槍使用。
三八式步槍采用旋轉(zhuǎn)后拉式槍機,發(fā)射6.5×50毫米有板步槍彈藥,彈倉容量5發(fā),有效射程460米,槍口初速765米每秒,全槍長度1275毫米,槍管長度797毫米,加裝刺刀總長度為1700毫米,全槍重量4.1千克。三八式步槍在戰(zhàn)后依舊被日軍采用,一直使用到上世紀60年代才被淘汰。
那本期有關二戰(zhàn)日軍普通步兵身上所攜帶的20種單兵裝備,就為大家盤點到這里,如果你對此還有哪些不同想法或者想要補充的,請在評論區(qū)中表達,想要了解更多武器裝備內(nèi)容,請記得關注,下期繼續(xù)為大家更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