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JUNPIN360.COM
微博:戰(zhàn)甲裝研菌
只有認清敵人,才能更好地打擊敵人。
本人收藏了一本《HEITAI: Uniforms, Equipment and Personal Items of the Japanese Soldier, 1931-1945》,英文原版書,作者是西班牙的奧古斯丁.賽次(Agustin Saiz)。出版社是Andrea Press。2012年1月份出版。
該書是目前為止為數(shù)不多的關于二戰(zhàn)日軍士兵裝備的一本圖集資料。書中詳細介紹了1931-1945年期間,日軍所使用的各類作戰(zhàn)裝具,服裝(各季節(jié)),鞋襪,單兵武器彈藥,甚至精確介紹了了日軍野戰(zhàn)口糧和各種生活用品。
書中的圖片相當?shù)木溃淖终f明也準確到位。從它480頁的篇幅和將近4000張圖片的收集程度來看,可見這本書的作者也真是費盡苦心。特別要說明的是,書里面所為我們展示的各類圖片,大部分是我們沒有見過的,甚至在國內(nèi)的網(wǎng)站也查不到,這就進一步體現(xiàn)了這書的珍貴。
相信很多人所見過的那些抗戰(zhàn)的歷史照片,都會有這么一個印象:
1,除了國軍的精銳部隊能夠保證讓士兵戴上鋼盔之外,其他的部隊極少能見到佩戴鋼盔的,而共軍根本就沒有;
2,很多士兵都會背著一把大砍刀(這是彈藥不足的體現(xiàn));
3,除了軍官(國民黨的)裝著皮鞋,士兵們都是布鞋;
4,裝備不統(tǒng)一的情況隨處可見。
5,有很多時候,是幾個人用一把槍的,裝備嚴重不足,甚至用大刀和長毛!
6,士兵營養(yǎng)不良,矮個仔士兵和娃娃兵在全國抗戰(zhàn)范圍內(nèi)隨處可見。
我國那時后的步兵裝備究竟和日軍的相差多遠呢?或許我們很多人都不清楚,也無法進一步得到對比,因為,目前在我們國內(nèi),找不到相類似的書籍。
我國是遭受日本侵略最長久的國家,因此對他們的“感情“是何等的深長。我們回想那段艱苦抗戰(zhàn)的歷史的同時,也應當冷靜的想像自己的曾經(jīng)的敵人在軍事方面是如何比我方優(yōu)越的。假若光是依靠國內(nèi)拍的那些抗戰(zhàn)題材的電影去認識日軍,這肯定是遠遠不足。
何況有相當多的影視作品中,日軍方面所使用的裝具并不夠準確,有的甚至是張冠李戴。
當然,我在這里并沒有刻意去批評國內(nèi)抗戰(zhàn)影視作品對還原侵華日軍的面貌時所用裝具的失真和失誤,因為畢竟在拍攝的時候,有許多條件上的限制,再加上目前國內(nèi)也沒有一本專門的關于日軍單兵裝備的書籍可以讓導演們?nèi)⒖肌?/p>
寫到這里,我心情感到遺憾,曾經(jīng)深受其害的我國,直到現(xiàn)在竟然沒有編寫對他們單兵裝備的相關著作!反而現(xiàn)在被一個西班牙的作者搶先了,真是相當?shù)臒o語,一個很冰冷的笑話。
時間過去將近70年了,我們對曾經(jīng)入侵之敵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我們在痛恨侵略者的同時,也應該嘗試去了解他們,要深入認識他們在士兵裝備方面是如何武裝到牙齒的。
那時期的日軍以效忠天皇為榮,憑借自身裝備的精良,造就了他們是一支入侵我國的勁敵,我們經(jīng)過了8年的抗戰(zhàn),以戰(zhàn)損400多萬軍人為代價,打退了這支洪水猛獸。假如,我們參加抗戰(zhàn)的國軍和共軍的單兵裝備也是跟日軍的如此給力的話,我估計肯定會讓那群侵略者喝上一壺的了。
HEITA是日語里面,是兵隊的發(fā)音,國語的讀法是:“嘿太一”?,F(xiàn)在我們暫且拋開對侵略者的仇恨,在客觀的角度上看,日軍單兵裝備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具有亞洲特色的,帶有日本風格的裝備。
日本本身就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島國,他們的那些單兵裝具設計師,遵循以最簡單實用的邏輯思維和最節(jié)省資源的設計原則為二戰(zhàn)日軍武裝到牙齒!這也不禁讓人感到驚嘆,從這一方面上,能夠顯示日本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國家。
看完了這本書,我對作者的一絲不茍的精神感到敬佩,同時也對國內(nèi)目前在這一方面的缺失而倍感遺憾 。而在日本方面,日本也將HEITA這本書引進并翻譯出版了。
由此可見,日本人也對該書給與了一定程度上的認可。這位作者之前還出版了一本關于二戰(zhàn)德軍單兵裝備的書,德軍裝備這本已經(jīng)被我國引進,并且授權翻譯出版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但愿,日軍裝備這本書也能夠被我國的出版社引進并翻譯出版,以擬補國內(nèi)在這方面的空白。
等得心急的朋友,也可以考慮 像我一樣去買進口原版的 ,該書目前的價錢是99.00美元,不含運費。是一本難能可貴的好書!
最后,送上幾張書的圖片,并通過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圖片資料,介紹一下二戰(zhàn)日軍的制服的相關知識。
這種布制夏季軍帽,是日軍步兵的形象標志,我們很多人一看到就會聯(lián)想到侵華日軍。其實,我們很多人或許不知道,這種設計是非常的優(yōu)秀的,四片可拆卸的遮陽布片,既可以通風,也可以防曬。使用的效果非常的出色。
到了冬季的時候,防曬布片可以為頸部抵擋寒風。用臟了是可以拆下?lián)Q洗的。非常的方便。從1931年到1945年,日軍使用這種軍帽。二戰(zhàn)結束之后,再也沒有使用過。
雖然這是日本人的專利,但是法國人也有仿制類似的軍帽使用,比如,法國的外籍軍團的法式軍帽,就有防曬布片的,發(fā)一張電影的海報。
這種設計是一種簡單而使用。戰(zhàn)后很多的國家在對自己軍隊的軍裝設計的時候,由于不敢和法西斯車上關系,就沒有仿照這種思路了。就像德軍的制式鋼盔M35一樣,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敢去原版照搬的使用這種設計。
日軍的90式鋼盔,日文稱九〇式鉄帽。重量是1公斤。這個面孔也很的熟悉,說實話,買到這本書,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種鋼盔的內(nèi)部模樣,鋼盔使用帆布的系帶,方便使用。佩戴鋼盔時日軍士兵要先將略帽(戰(zhàn)斗帽)反戴,然后將鋼盔戴上(我們在很多的歷史照片里面可以看到過這樣的佩戴方式)。
90式鋼盔研制的時候是以防炮彈破片的目標研制,且鋼盔采用碳素鋼制作,硬度大而韌性不足,對于步槍直接射擊的防御效果很不理想。
根據(jù)日軍使用的調查,上海事變中第9師團使用的300個被擊中的鋼盔樣本,被穿透的有45%。根據(jù)事后確認,7.7mm的李恩菲爾特步槍子彈可以在1000米距離貫穿90式鋼盔,這種防御無疑是極不理想的。相比德軍的M35制式鋼盔,日軍的90鋼盔的質量明顯處于下風。
也正是由于90鋼盔的不足,日本人在1938年研制了增強型的98式鋼盔,重量比90的重了0.9公斤。質量相比90鋼盔好了很多,能夠抵御7.7MM的步槍子彈。但是,實際裝備的98式鐵帽數(shù)比例并不大,整個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日軍仍然普遍以90式鋼盔為最主要的裝備。
順便介紹一個90鋼盔的嚴重的不足,就是容易脫漆,脫漆之后的鋼盔雪亮雪亮的,在陽光之下銀光閃閃,很容易被我們的發(fā)現(xiàn),也容易找來游擊隊的冷槍。這種事情,導致了日軍在戰(zhàn)場上產(chǎn)生了一定的傷亡。
這種90鋼盔,在我們抗戰(zhàn)時期,繳獲之后,在當時的共軍也有使用,包括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也有使用。它對我國的鋼盔設計有了一定的影響,我國以前的鋼盔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面參考了日軍的90鋼盔。
那些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歷史照片里面的解放軍,使用的就是這類鋼盔。包括現(xiàn)在的城管的鋼盔,交警的鋼盔,也是仿制了曾經(jīng)日軍的90鋼盔。所以說,90鋼盔對我國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
90鋼盔的帆布外罩,這類外罩,基本上是配給日軍的海軍陸戰(zhàn)隊使用。也是簡單使用的一種設計。
日軍當兵裝備的個人物品,針線,紐扣,小剪刀····等等···
二戰(zhàn)日軍的軍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日軍軍鞋的質量是非常的棒,鞋底上面打著防滑釘,有帆布面的野戰(zhàn)鞋,也有皮制的。相比當時我們的國軍部隊,裝備這種軍鞋,非常的給力。比國軍士兵的布鞋和共軍士兵的草鞋要強多了。
日軍的軍銜等級,并不復雜,從最低級的士兵到上將,一共是17等級。二戰(zhàn)日軍軍銜等級的圖片:
二戰(zhàn)時的日本軍種只有陸軍、海軍,沒有空軍。航空兵分為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兩類,并分別設立“陸航軍銜”和“海航軍銜”。
當時的天皇裕仁是“大日本帝國陸海軍大元帥”,既是名義上的、也是實際上的最高統(tǒng)帥。1931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陸軍軍銜,大體可分為1943年(昭和17年)以前和以后兩個時期(以下簡稱“前期”和“后期”)。
日本陸軍前期軍銜分為長官(軍官)、長官相當官(軍佐)、普通士兵、專業(yè)士兵4類。其中長官分將官、上長官(校官)、士官(尉官)3等,長官相當官分將官相當官、上長官相當官、士官相當官3等,普通士兵分準士官(準尉)、下士官(軍士)、兵3等,專業(yè)士兵分準士官相當官、下士官相當官、兵3類?!?/p>
實物圖:
在這里,我有必要普及一下的就是,日軍的“昭五式”軍裝的領章顏色。不同的顏色代表這不同的兵種,而到了日軍的98式軍裝,則在軍服的左胸前標著的M字形識別標志,其顏色的不同,所屬兵種也是不同。整個二戰(zhàn)時期,日軍的兵種色都沒有變動。
日軍九八式軍裝胸前的“M”叫做“兵科胸章”起源于日租界的日本憲兵?!癕”標志代表著憲兵,因為英語里面把憲兵叫做 MP(military police)。而日本為了國際化,在軍服上用代表憲兵的英文第一個字母 M 表示憲兵(當時的日本憲兵也抓西方僑民,客觀上需要有一個國際標識)。
后來在九八式把'M'標志應用為區(qū)分各兵種的山形兵科胸章,用來替代鍬型領章區(qū)分兵種。如下圖:
98式軍裝M形兵種色標志,實物圖:
日軍陸軍在二戰(zhàn)時更換了三次軍裝,所以有點凌亂。分別是“昭五式”、“九八式”和“三式”,其中我只知道“三式”軍裝沒有肩章,只有領章。
“昭五式”軍裝有肩章,但是是縱列于肩,不是和現(xiàn)在一樣。下圖的左邊是“昭五式”軍裝 ,右邊是“98式”軍服:
昭和5年式(1922-1939)有燕尾形領章(電影中紅色=步兵)和肩章軍銜
昭和5年式外套(1938-1945)(昭5式和98式及3式大衣外套相同,不同是98、3是領章,無肩章)
昭和13年制式(98式)(1943-1945)領子已經(jīng)不是昭5那種立領了,而是改成翻領的,為了在戰(zhàn)場上不讓敵軍容易發(fā)現(xiàn),98領章改小了
98式熱帶軍服,下面這種是為了適應日本《帝國方針-南洋作戰(zhàn)攻略》而設計出來的太平洋熱帶制服
“98式”軍服特征也是軍銜表現(xiàn)在領子上,領章塊很小,遠處不易查覺。爭強了在野戰(zhàn)壞境下的隱蔽性。相比“昭五式”軍裝 的兵種色的領章要好多了。
98是軍服的領章佩戴的方式,如下圖:
送上三張相關書籍的內(nèi)頁:
上述三張圖片是本人的另一本藏書《Imperial Japanese Army and Navy Uniforms and Equipment 2 》里面的內(nèi)頁。
相信不少人都看過戰(zhàn)爭電影《登陸之日》,里面的那個穿著昭和5年式制服的日軍將領,佩戴著紅色領章,代表的是步兵科,而領章上面的金屬字母64,很多人不知道是代表什么意思。其實,金屬字母64,所表示的是64聯(lián)隊的意思。上一張圖片:
這也是《登陸之日》的截圖,圖片里面的制服,黑色的領章,代表是憲兵科。憲兵也就相當于我們軍隊的糾察人員,也是很讓人討厭的一個兵種。
同樣是這部電影,在日軍與蘇軍作戰(zhàn)的截圖,注意日軍炮兵的黃色領章。拿著武士軍刀下令開炮的軍官的制服的黃色領章。黃色代表炮兵科。
上圖是本人的另一本藏書《Imperial Japanese Army and Navy Uniforms and Equipment 2 》里面的內(nèi)頁。
日軍第18聯(lián)隊的軍服。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日軍步兵的制服領章上面都佩戴有所屬的步兵聯(lián)隊的金屬字母,即使是沒有,也是正常的現(xiàn)象。
日軍的各類兵種徽章符號,關于這方面的細節(jié),在國內(nèi)的大部分影視作品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F(xiàn)在給大家普及一下:
這種就是昭和18年制式(神武紀元2103年,取后面的數(shù)字,及3年式),領章加大,軍銜也同時又由袖子上的橫條與五芒星體現(xiàn)出。
3式熱帶服 ,主要用于太平洋戰(zhàn)區(qū),相信很多人看過關于太平洋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都清楚。這種軍服也很好辨認,帶有白色的襯衣翻領。
看到日軍的防毒面具,我們不禁會聯(lián)想到731化學部隊。我們對日軍這方面痛恨入骨的同時,也要清楚認識到,日軍之所以敢對我們使用化學武器,原因主要是我們那時候沒有化學武器來武裝自己,他們是明顯的欺負當時弱小的我國!
也不難想像,那時候的日本為何不敢對美國使用化學武器,原因是美國擁有比日軍更加強大的化學武器裝備!·······落后就要挨打??!希望我們每一代人都要緊急這個歷史的教訓!
日軍的武士刀,作為日軍武士道精神的象征,在戰(zhàn)場上作為指揮刀,同時也是近距離拼殺的利器。在這里我不做太多的介紹,這并不是本文的主要探討范圍。
日軍在二戰(zhàn)中使用了代表著他們武士精神的武士刀,有軍官和士官的版本之分,軍官的武士刀,隨著等級的上升,其做工的精美程度也不同。等級越高,精美度越是奢華。士官的武士刀則比較普通。
國內(nèi)的影視作品中,并沒有反應出來,其實士官也是有武士刀的,不一定只有軍官才會配有武士軍刀。這一點是常識??! 殺人的刀具,讓人倍感發(fā)寒!
我國在抗戰(zhàn)的過程中繳獲了不少的武士刀,其中大部分都拿去銷毀了,小部分存留下來,要么就在農(nóng)村被人拿去砍柴火,極少部分進去了博物館。當然也有國內(nèi)的一些收藏家收藏了一部分。
本書也介紹了關于二戰(zhàn)日軍的輕武器,非常詳細和生動的圖片。
日軍的手表,通常情況下,只有軍官和士官才配用。方便根據(jù)時間來指揮作戰(zhàn)。
日軍的藥品和醫(yī)用物品,日軍的后勤保障方面,在二戰(zhàn)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很完善的后期保障系統(tǒng)。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日軍依靠完善的后勤制度,對在前線進行入侵作戰(zhàn)的軍隊給予有力的支持。
日軍的一些隨身信物,日軍信奉佛教的,在抗戰(zhàn)時期,在寺廟附近伏擊日軍,也是有著記錄的。但也不是每次可以成功。右邊下圖是繳獲日軍的軍旗,日本軍人有個習慣,就是在決死作戰(zhàn)的時候,都喜歡在軍旗上面簽上自己的名字。
以下是在網(wǎng)絡找到的參考資料,作為我寫的這篇日志的一個側面的補充
1931年侵華日軍。
1為日本關東軍步兵列兵,頭戴“18式”鋼盔,身穿羊毛防寒襖。2為日本陸軍騎兵上尉,領章為淡綠色,這是日本騎兵的兵種色。3為雪地作戰(zhàn)步隊士兵,頭戴類似鋼盔的防寒盔,這種盔很像當時納粹德軍的鋼盔。
1 為日本陸軍少校,穿的是風衣。2為日本關東軍“抗聯(lián)討伐隊”的下士,頭戴棉帽。3為日本關東軍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日軍進攻中國山海關。
1為日本陸軍關東軍上校。2為日本陸軍關東軍中將。3為日本關東軍鐵道衛(wèi)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輕機槍。
入侵蒙古的日本關東軍。
1為日本陸軍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拎著一件防化服。2為日軍上尉戰(zhàn)車長,頭戴皮制防撞帽,軍銜佩戴在胸口。3為日本陸軍軍事工程局少將局長,其領章為工程兵的褐色領章。
日軍入侵中國東部,凇滬會戰(zhàn)中。
1為日本陸軍中國派遣軍二等兵。2為日本陸軍中國派遣軍軍曹,手中在搖著一面帶紅穗邊的太陽旗。3為日本海軍第三艦隊的海軍陸戰(zhàn)隊列兵。
1938年日軍入侵中國南部。
1為日本陸軍炮兵少校,其領章為黃色。2為日本陸軍上校,軍服為田野綠,能更好適應中國南方的環(huán)境色。3為日本陸軍步兵中校,其軍銜表現(xiàn)在領章上,兵種設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紅色為步兵。
1945年,中國中原戰(zhàn)場。
1為日本陸軍少將,繡口三道綠杠,一顆黃星。2為日本陸軍上校,手拿微型軍用地圖,繡口一道綠杠,三顆黃星。3為日本陸軍一等兵,頭戴鑲有黃色五角星的“90式”鋼盔,手持一挺“99式”輕機槍。
二戰(zhàn)時日本本土守備軍。
1為日本陸軍九洲駐防旅的上尉。2為陸軍軍校學員兵,頭戴軍校大蓋帽。3為本洲守備步隊的二等兵,其鋼盔有網(wǎng)狀物。
1942年在珍珠港事件后,日軍入侵東南亞諸國。
1為日本空軍傘降列兵,手持一面太陽旗,主要是為空中的下一撥傘降機提供空降著陸點,也是防止誤炸。這名列兵穿著熱帶綠色的作戰(zhàn)服,右臂上那個棕色的臂章為部隊番號。2為日本陸軍第11師團的一等兵機槍手,手持一挺裝有刺刀的“96式”輕機槍。3為日本泰國駐屯軍的自行車準尉,頭戴圓邊戰(zhàn)斗帽,這種帽主要是在入侵熱帶地區(qū)的部隊使用,手持一支“99式”步槍。
1為板田坦克師團的中尉戰(zhàn)車駕駛員,頭戴皮帽,頸系防沙眼境。2為日本陸軍印支派遣軍上尉,腰挎有一個“2年式”水壺。3為日本陸軍印支派遣軍一等步兵,手持“2式”步槍。
1943年,在所羅門群島的瓜那卡那爾島作戰(zhàn)的日軍。
1為一等兵機槍手,肩扛著一挺“99式”輕機槍。2為從中國東北被調往太平洋戰(zhàn)場的陸軍關東軍二等兵,其軍銜體現(xiàn)在胸口上,鋼盔用棕櫚樹葉藏住,以作為偽裝。身系白色日常包,為當時日本陸軍的主要裝束。3為在太平洋島嶼作戰(zhàn)的日本陸軍狙擊手,全身為棕櫚葉裹住,手中的“95式”狙擊步槍為麻布包裹。
侵占南洋諸國的日軍。
1為派往印尼的日本陸軍的朝鮮旅團的一等兵,其領章表現(xiàn)在胸口上,為豎型。2為在新加坡的日本陸軍上尉,其軍服領口為敞開型,頭戴白色防暑帽。3為駐馬來西亞的日本憲兵準尉曹長,左手手臂纏有寫有紅字“憲兵”的白袖箍,右手手持一把“南部13式”手槍,這種手槍仿造了德國的“瓦爾特P-38”型手槍,為當時日本下級軍官主要配槍。
1944年,在緬甸北部與中國遠征軍對抗的日本印支派遣軍。
1為日本陸軍印支派遣軍55師團的二等兵,身穿“98式”軍服,手持裝有榴彈筒的“一式”步槍。2為日本陸軍印支派遣軍33旅團的列兵,頭戴纏有偽裝網(wǎng)的“90式”鋼盔,腰挎“3式”水壺,包括飯盒在內(nèi)的生活用品都背在了身后。3為日本陸軍18師團的中尉,18師團是參與南京大屠殺幾支兇手部隊之一,在緬甸戰(zhàn)場上被中國遠征軍全殲。
1942年,太平洋戰(zhàn)場的日本南方軍。
1為日本陸軍南方軍的上尉,手拿著一頂澳大利亞軍隊的英式托尼鋼盔。2為日本陸軍南方軍的一等兵擲彈手,手持一具“35式”擲彈筒,頭戴由帆布蒙著的鋼盔。3為日本空軍特等別動隊,身穿灰色軍服,子彈帶纏在了身上,左手持“南部15式”手槍,右手拿著一顆“3式”手雷。
1943年-1944年,占距文萊(婆羅洲)的日本南洋方面軍。
1為正在喝水的陸軍南洋方面軍91旅團的工兵二等兵。2為陸軍南洋方面軍中校,頭戴白色涼帽,手立著一把“95式”軍刀。3為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一等水兵,雖是海軍,但仍穿和陸軍一樣的黃色戰(zhàn)斗服。其區(qū)別是無領章,右臂繡有一張黑底黃錨的臂章,軍銜也體現(xiàn)在臂章上。
1945年,沖繩島的日本特種兵。
1為日本陸軍海岸防衛(wèi)部隊“伏龍”特戰(zhàn)隊二等兵,手持一種掃帚狀的爆破桿。2為牛島特遣隊的少尉,身穿綠棕黑三色迷彩服,手持一支“100式”沖鋒槍。3為日本二戰(zhàn)陸軍中的高砂義勇隊,也就是中國臺灣籍的日本軍人
截至目前,國內(nèi)的指文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了一本關于日軍單兵裝備的書籍,《二戰(zhàn)日本陸軍單兵裝備》,作者是赫英斌。
該書的內(nèi)容主要也是參考了外文版的《HEITAI》,對于外文功底不夠的粉絲,也可以買這本書來豐富我們的知識,加深對二戰(zhàn)日軍的知識了解。一定要記住 :只有認清敵人,才能更好地打擊敵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