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4年。那年劉禹錫由嬰州調(diào)任和州,沿江東下,所行之路正是當年西晉水師進攻吳國孫皓的路線。因此當詩人行至西塞山,登高遠眺,俯瞰秋江,不禁感慨萬千,懷古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白話譯詩:
西晉益州刺史王濬的樓船戰(zhàn)艦從益州(成都)出發(fā),一路直下奔襲到東吳都城金陵(南京),金陵城威嚴神圣的帝王之氣就在一瞬間黯然消失了。
用來攔截西晉王濬樓船的橫江大鐵索被火熔斷沉下了江底——吳囯戰(zhàn)敗了,號稱“石頭城”的金陵無奈中被掛出一大片投降的旗幟。
人世間像這樣改朝換代,令人嘆息的往事有好幾回了,而西塞山依然矗立在這長江的寒流中紋絲不動。
如今我們大唐帝國四海承平,并無戰(zhàn)事,那山上高高的堡壘在雪白蕭瑟的蘆荻花間也變成了一片廢墟。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自幼聰明好學,刻苦勤奮,他二十一歲就中進士了。劉禹錫之所以被人尊稱為“詩豪”,主要是從他的詩詞里能讀出一種昂揚向上,百折不撓,大氣豪邁的胸懷。他和同時期的柳宗元交情甚好,人稱“劉柳”,和白居易互以詩唱和,人稱“劉白”,他的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nèi)容。
劉禹錫有改革時弊,中興大唐的志向。為此他加入了王叔文為首的改革團隊。但因這個改革觸犯了藩鎮(zhèn)割據(jù)者、宮廷宦官和其他官僚們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對,改革最終失敗。改革者們紛紛遭到打壓貶官,下放到各地,劉禹錫也被多次貶謫。這首《西塞山懷古》是在他調(diào)任途中的借景抒懷之作。
王濬是晉武帝司馬炎手下的大將,公元280年,他奉司馬炎之命,督造樓船,率水師自益州順流東下,討伐當時盤踞在金陵一帶的吳國。吳主孫皓憑借長江天險,用鐵鏈橫鎖江面,妄圖阻擋王濬的樓船。王濬就用火來燒,最后攻克金陵,孫皓投降,吳國覆滅。
此詩的前四句,就是寫的這段歷史。王濬的樓船剛自益州而下,金陵的王氣便黯然而收;千尋鐵鎖剛被燒沉江底,石頭城上便是一片投降的旗幟,這是何等的神速!就猶如一幅雄闊浩大的歷史畫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即使當我們初讀了第一句,也就完全可以推想到王濬頭戴高冠,身披盔甲,端坐樓頭,揮師東下的那種威風凜凜的樣子。
如果說前四句是對歷史的追懷,那么從第五句開始,作者轉(zhuǎn)到了對現(xiàn)實的感慨上來了?!叭耸缼谆貍隆?,它將西晉以后的許多朝代興亡、人事代謝,只用一句話就輕輕帶過了。那座西塞山依然還在,那條長江依舊滾滾流淌。緊接著借景喻今,好不容易國家統(tǒng)一了,我們大唐處在和平年代來之不易,要居安思危,別瞎折騰,認認真真管理好國家,踏踏實實過好我們的日子,千萬不能再出現(xiàn)戰(zhàn)禍,搞的國家四分五裂了,這是劉禹錫最真摯的呼喚和祈盼。
唐朝自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比較嚴重。唐憲宗時期,唐朝曾經(jīng)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xiàn)了比較統(tǒng)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xiàn),長慶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鎮(zhèn)又恢復了割據(jù)局面。這種情勢若繼續(xù)維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敗,重蹈歷史的覆轍。此詩借歷史上的事實,抒發(fā)了劉禹錫胸中的憂國之情。
堅持原創(chuàng),歡迎轉(zhuǎn)發(fā),請尊重付出,注明出處
小調(diào)查
如果大家對此文章有興趣,請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進入“若森知道”(梓健講歷史)微信圈子中可以與我互動交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