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優(yōu)寶
過完中秋又十一,眼瞅著馬上又要放假了。
這么長的假期一家人吃飯聚會自然少不了,于是飯桌上又將傳來這樣的聲音:
“寶貝,站起來,給大家說兩句。”
“閨女,給叔叔大爺表演下你在學校學的舞蹈?!?/p>
“兒子,快過去給爺爺奶奶敬酒?!?nbsp;
有的孩子大大方方、一點不怯,可也有的孩子扭扭捏捏、不情不愿。
不過就算是孩子不給家大人“做臉”,一般也就是一笑而過,而大方孩子的父母便覺得臉上有光、樂此不疲。
畢竟,過節(jié)可是個讓孩子“露臉”的好機會啊,順便讓孩子看看他爹媽是怎么待人處事的!
而中國人特有的禮(客)貌(套)還遠不止如此,孩子,你可瞧好了~
做人要“謙虛”
滿招損,謙受益。中國人的秉性一向以自謙為主,尤其當聽到他人的表揚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推脫。
雖說謙虛是一種美好的品質。
但其實,過度的謙虛反而會害了孩子。
對孩子來說,他們還不了解為人處世的技巧,正是“童言無忌”的時候。
這種謙虛,可以瞬間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好,嚴重時會自我懷疑。
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贊美?!?nbsp;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待打磨的石頭,認同和表揚是讓石頭散發(fā)光芒的良劑。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特別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鼓勵,因為那是他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所以,當別人夸獎孩子的時候,不要光顧著推脫和謙虛了,學會認真接受他人的表揚,才能讓孩子的臉上揚起自信的笑容!
做人要“謙讓”
從初心來說,教孩子謙讓也是希望孩子學會分享與體諒,讓孩子能與同齡人更好的相處,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但每個孩子都擁有選擇的權利,這無關年齡。
謙讓固然是一種美德,但是沒有人能夠強迫他人去謙讓,即使是父母,也沒有那個資格。
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要培養(yǎng)孩子心里有別人,能與別人分享快樂,主要是靠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加以引導。
比如,買了好吃的東西,讓孩子主持進行“分配”,但也要確保好吃的足夠家里的大人孩子每人一份還捎帶富裕。
此時再和孩子講長輩應該吃大一點的、好一點的,諸如此類的謙讓禮節(jié)才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并認可。
畢竟不管怎么分都能保證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更被充分尊重了自己選擇的權利
做人要“禮貌”
很多父母帶孩子到親戚家串門,不論主人還是客人,見面都顯得格外熱情,父母更是拉著孩子的手說:“快,這個叫叔叔,這個叫嬸嬸。”
同樣的場景,猶記得有個親戚家的孩子,大概5歲。
他害羞地看了我們一眼就躲在了父母身后,也不敢說話。
親戚又催了一次:“趕緊叫呀!”
還不忘和我們解釋:“這孩子就是認生,說他兩句就好了?!?nbsp;
可孩子還是沒有說話。
親戚頓時感覺有點下不來臺,我們連忙打圓場:“和孩子沒怎么見過,有點不熟對不對?沒事,不叫就不叫吧?!?nbsp;
這時親戚埋怨孩子:“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禮貌,平時都是怎么教你的。”
可有些孩子面對“生人”就是會怯場,就算面對同齡人也不遑多讓,就比如這種情況:
內向的孩子就算面對同齡人都會膽怯,更別說那些沒見過面卻被要求打招呼的“陌生”大人了。
這并不是孩子的問題,因為性格本就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孩子怕生,是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要和孩子站在一條線上,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他慢慢適應。
當孩子做到時,一定要及時表揚,激勵孩子能加深認知,讓孩子覺得與人打招呼是快樂的事情,有禮貌是一件受歡迎的行為。
禮貌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橋梁。
但在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禮貌教育一定要適時適度,才能為孩子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提前祝大家十一快樂~
愿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