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夜宵已經(jīng)成為了很多人戒不掉的日常,明明知道晚上吃多有害健康,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吃點東西把肚子填滿,就不甘心上床睡覺。
然而,長期的夜間進食,無論是習慣性地在夜間吃零食,還是因為白天節(jié)食過度導致在夜間補償性進食,都可能誘發(fā)一種進食障礙——夜食癖。
夜食癖屬于進食障礙的一種。調查顯示:
人群中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人患有夜食癖,而過于肥胖的人群中,百分之十都患有夜食癖。
它與暴食癥類似,但區(qū)別在于,夜食癖患者會在夜間有大量不必要的進食,或者不能控制自己地在夜間進食。
他們往往會在晚飯中吃過多食物,而且往往是高熱量不健康的食物,特別是會在夜間入睡之后再醒來繼續(xù)吃東西,即使他們完全不覺得餓,同時,他們可能還會在清晨有厭食、失眠的癥狀。
并非每個喜歡在夜里吃東西的人都是夜食癖患者。
對于患有夜食癖的人來說,在夜里吃東西讓他們感到痛苦萬分,他們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而感到十分羞愧和自責,因此容易導致低自尊和抑郁癥狀,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功能。
晚上想吃更多東西,也許是人類的生理本能。
對于我們的祖先而言,食物是稀缺資源,他們不知道今天吃完一餐之后,明天會不會有下一頓。
所以對生存最有利的辦法就是在晚上吃下盡可能多的食物,讓食物在身體里轉化為能量儲存起來。這樣一來,就算第二天找不到吃的,也有足夠的能量支撐他們繼續(xù)活動。
哈佛大學的一項實驗的結果證明,我們天生的晝夜節(jié)律就決定了每天晚上是我們最餓的時候。
在弗蘭克謝爾的實驗中:
12名健康的、非肥胖的成年男性在昏暗的實驗室環(huán)境中生活了13天,每天睡眠充足,并且每隔4小時吃同樣的、適量卡路里的食物。
在飲食被完全規(guī)范化的情況下,這些被試者最餓的時候還是晚上:饑餓的高峰期在晚上8點,低谷期則在早晨8點。
比起在白天時,在晚上,被試者對于甜的、咸的及淀粉類的食物有更多的渴求。
并且,夜間進食比白天更難令人有飽腹感。因此,我們在夜間吃東西是更難感覺自己“吃夠了”,就會繼續(xù)去吃更多的食物,一旦我們習慣了在夜里吃東西,就可能會越吃越多。
除此以外,半夜吃東西也是很多人緩解白天壓力的方法。
奔波疲憊了一天,只有夜里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促進人多巴胺的分泌,給人帶來愉悅感,能轉移注意力,緩解人們壓抑的情緒,這叫做“安慰性進食”。
在美食文化和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吃頓好的”就成了“對自己好一點”和“提高生活品質”的最便捷的方法。
但同時,夜間進食更容易讓人養(yǎng)成情緒化進食的習慣,也就是一心情不好就想通過吃東西來緩解,哪怕并不餓或者已經(jīng)吃撐了。
如果想改善自己半夜吃東西的習慣,不妨早早上床睡覺,或者為自己準備一份分量適中,營養(yǎng)均衡的健康夜宵。
吃東西前,提醒自己,這些食物只能讓你得到一時的滿足,并不能真正改善你的情緒。一旦放縱,只會讓你的情緒和體重都逐漸失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