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人類的慈母。無論你在何地出生,生長在何方,當你追根溯源,尋找自己祖先的生存棲地時,你總會發(fā)現(xiàn),河流才是你真正的根。
老哈河,既沒有長江的源遠流長,也沒有黃河的波瀾壯闊。但是,當我們走近老哈河,打撈歷史,卻會發(fā)現(xiàn):收獲的沉甸,足以讓人對這條河流心起崇拜。
這滾滾流去的老哈河水,使河流兩岸的經濟得以發(fā)展、延續(xù),名勝古跡、水利工程、種植業(yè)等都應水而出,源遠流長。
作為赤峰境內第二大流域的老哈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外聞名。秦漢至魏晉時期,稱它為“烏侯秦水”;隋代叫它“托乾臣水”;唐朝送名“吐護真水”;遼代又稱“土河”、“涂河”;現(xiàn)名“老哈河”則得名于清代,還簡稱為“老河”、“哈河”。據(jù)說,老哈河的“老哈”為契丹語,原意為“鐵”。
在冀北遼西七老圖山河平泉縣的柳溪川,老哈河悄然飄入赤峰市寧城南部的甸子境內,然后蜿蜒于東而北折。它流寧城、過喀喇沁、穿元寶山、逾郊區(qū)、走敖漢,經翁牛特至大興烏地堡附近,與它的姊妹西拉沐倫河攜手匯入西遼河。
打開赤峰市水系圖,縱橫交錯的河流川谷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老哈河水系與西拉沐淪河、烏力吉沐淪河、教來河三水系一起,構成了赤峰市8.4萬平方公里軀身的主動脈。老哈河的家族成員眾多,支流密布。其中黑里河、坤都河、英金河、錫伯河、召蘇河、陰河、舍路嘎河、羊腸子河等一千多年前即為史冊所載。老哈河是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境內天然徑流量最大、流程最長的河流,是西遼河的重要支流,也是京津冀地區(qū)綠色森林屏障、草原生態(tài)功能區(qū)和水源涵養(yǎng)地的重要支撐。
悠然起伏的綠色山巒之中,驟然出現(xiàn)一條東西走向狹長深陡的大溝,郁郁蔥蔥的樺、楊、柞樹和眾多不知名的花草把這條溝遮得嚴嚴實實。只有潺潺的水聲、清脆的蛙鳴和幾段布滿綠苔的枯木告訴你,老哈河的主要支流——黑里河的發(fā)源地到了。
黑里河,既是蒙古語“霍爾霍克河”的音譯,又是漢語“黑底河”、“黑鯉河”的諧音。《鋇定熱河志》載:“霍爾霍克河,源出平泉州屬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二十余里,霍爾霍克達壩罕之東,在州治北境,東南流一百五十余里入老河”?!冻械赂尽份d:“和爾和,在北五十家子西五里”。《蒙古游牧記》載:“喀喇沁中旗,西至活爾果克接右翼旗”?;魻柣艨恕⒑蜖柡?、活爾果克都指今黑里河,它的發(fā)源地就在寧城縣黑里河林區(qū)的大壩溝境內。
綠色的山,綠色的樹,綠色的田野,匯成一個綠色的世界。墨綠的是油松,翠綠的是樺楊,嫩綠的是青草,黃綠的是小苗,不同程度的綠色把這個美麗的地方裝點得層次分明。
從河源至黑里河口為上游段,境內主要支流為黑里河,它是老哈河的主要支流,黑里河川的山巒屬七老圖山脈。
自黑里河林場直驅而下,一座碧藍藍、青凜凜的水庫赫然橫亙在眼前,這就是被寧城人民譽為“寧城的明珠”的“打虎石水庫”。
后唐時期的名將李存孝的神話故事在這里流傳千年。相傳,李存孝年少家貧,13歲那年,一只猛虎竄入羊群,李存孝毫無懼色,闊步向前,雙手掐住猛虎的脖子,將它按在一塊巨石上,將虎打死。猛虎掙扎時將爪子深深地陷入巨石,留下四個清晰的虎爪印,世人便稱這塊巨石為“打虎石”。
做為遼代五京之一的中京大定府,座落在寧城縣鐵匠營子鄉(xiāng)和大明鎮(zhèn)之間、老哈河北岸。建于遼代六帝圣宗耶律隆緒統(tǒng)和25年正月至16年5月(公元1007-1008)。
著名的大明塔就處在外城內、內城外的東南角處,小塔在外城內、內城外的偏西南處。據(jù)史書記載,遼代在此居住的大部分是漢人,此處還有回鶻、女真、奚等民族,主要進行工、商、農、牧交易。
大定府為遼的中京道,是僅次于皇都上京的重要陪都。當時中京所管轄的地盤,大致有今河北平泉、遼寧凌源、朝陽以及赤峰市的敖漢、喀喇沁等廣大地區(qū)。
千載古都歷滄桑,遼亡后,中京大定府經過金、元等朝代沿用后,于明初被燕王焚毀。公元1723年清雍正年間,遼中京遺址被開墾為耕地。從那時至今的296年中,中京失去了往日的繁華與顯赫,做為一方富庶的土地,春種秋收,寒來暑往,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樸實的勞動人民。
位于老哈河中上游的喀喇沁旗乃林鎮(zhèn),有兩處水利工程及古跡,那便是甘蘇廟和蟠龍山灌渠。
《喀喇沁地名志》中有載:清康熙39年,康熙皇帝路經此地,命人修了一座廟,內藏甘珠爾經,故爾得名甘珠爾廟,后演變成甘蘇廟。但是這座廟卻早在解放前夕就毀于百姓之手,如今只殘留下一口大鐘。而這座廟的歷史淵源,很多人不甚了了。
蟠龍山灌渠,想象中應該是灌渠密如蛛網,渠內流水潺潺,然而并非想象中那樣??陀^因素便是上游的甸子灌渠和打虎石水庫建成后,水源發(fā)生了危機,一遇干旱,河水斷流,灌渠便失去了作用,加之工程老化,工程不配套、渠系不健全,使灌溉的效益并不能充分發(fā)揮。在水聲中,仿佛還有灌渠焦渴的嘆息……
被譽為“塞外明珠”的元寶山發(fā)電廠,坐落于老哈河中游,是我國具有現(xiàn)代化生產水平的大型坑口火力發(fā)電廠之一。
1985年投產的60萬千瓦機組是當時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的發(fā)電機組,具有70年代活8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建廠以來,元寶山電廠為東北、內蒙古的四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元寶山電廠是老哈河畔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是老哈河的嬌子!近年來,元寶山電廠先后榮獲了內蒙古自治區(qū)先進企業(yè)、東北電網一流發(fā)電企業(yè)、部標企業(yè)、全國電力系統(tǒng)首屆“雙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和全國“三五普法”先進單位等諸多殊榮。
小河沿文化是以敖漢旗小河沿鄉(xiāng)白斯朗營子南臺地遺址命名的,位于老哈河中游。它晚于紅山文化而早于夏家店文化,時代大體與中原廟底溝二期文化相當,公元前3000年左右。屬于該文化的遺址還有林西鍋撐子山、敖漢旗石羊石虎山墓地、喀喇沁旗樓子店西山、赤峰市三座店、遼寧朝陽廟前地。
小河沿文化中的陶器以夾砂陶居多,泥質陶較少,一般摻砂,也有用云母和貝殼摻和。陶色有黑、紅、灰色,器形主要有罐、尊、豆、盆、缽等,還有造型別致的鴨形壺、鳥形壺等器物。陶器均為手制,器形中缽較少,而豆形器很發(fā)達。彩陶多為夾砂陶,有紅底黑彩,灰底黑彩和紅底紅彩。
小河沿文化符號共有12個,比半坡或大汶口文字符號的結構更為先進和復雜,體現(xiàn)了小河沿文化的先民們?yōu)橹腥A文字創(chuàng)造的重大貢獻,同時也說明小河沿文化進入了一個更為文明的歷史階段。
從黑里河口至紅山水庫為中游段,河槽寬淺,兩岸比較開闊,流域地貌,植被蓋度低,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河流含沙量及輸沙量從上而下,隨著支流匯入逐漸加大。
紅山水庫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乃至整個東北地區(qū)最大的一座水庫。水庫是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發(fā)電、養(yǎng)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雖說建成時淹沒了赤峰市的一部分良田,使不少村莊搬遷,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過暫時性的困難。然而,它的效益還是巨大的。
紅山水庫 1958 年,水庫動工興建,1960年10月實現(xiàn)截流,1965年竣工投入使用。紅山水庫總庫容為 25.6 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4486平方公里。在防洪方面,保護著下游的城鎮(zhèn)和村莊,在興利方面,與下游的平原水庫聯(lián)合運用灌溉萬畝土地。
從紅山水庫至與西拉木倫河匯流處,為下游段。從中游的寬闊平川進入寬窄不一的峽谷,落差較集中。
當老哈河流經敖漢旗行至白音套海蘇木南端時,一座石山擋住了去路,河水頓時洶涌澎湃,水流將石山劈開一條寬50米、深30米、長達700米的通道,河水凌空而下形成瀑布,浪花如玉,氣勢磅礴,響聲似雷,故得名“響水”。
1743年,乾隆皇帝出巡塞外時曾來此一游。他見“響水”四周峰巒疊嶂,山色蒼翠,一條雪白的瀑布掛于山崖,水霧中不時隱現(xiàn)虹橋,飛珠滾玉,故賜名為“玉瀑”,并乘興賦詩《響水玉瀑》,后用滿漢文字鐫刻于“響水”北岸的石崖上,字跡至今清晰可辨。
緩緩流淌的老哈河,橫貫赤峰全境,在翁牛特旗東部形成一片沖積平原后,匯入西遼河,這就是東北地區(qū)南部最大的河流——遼河的兩個正源,當?shù)厝朔Q之為“兩河流域”。在這里來水充裕,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土壤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極適合農作物生長。赤峰水稻就集中在這里,因為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赤峰水稻也被稱之為沙漠水稻。最高時全市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
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賦予了赤峰稻米獨特的品質。得益于兩河流域營養(yǎng)豐富的河水,赤峰水稻多數(shù)采用了有機水稻和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和工藝,已經認證有機水稻種植面積4萬畝,獲得綠色認證的水稻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這種栽培工藝,雖然產量不高,僅僅在400—500公斤,但品質上乘。
玉田皋大米、老河大米、海拉蘇大米等商標品牌,人們已耳熟能詳。赤峰大米已經悄然躋身于繁華的大都市,在沈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餐桌上,總能與赤峰稻米不期而遇。
河流是有生命的,承載著地域文化,在地球景觀中,沒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難以窮盡的了。你可以通過河流的故事觸摸一段歷史,一個族群,你也可以通過歷史故事復活一條河流,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共飲一江水,同是一個根,這是任何其他載體都不能給與的。
老哈河是家鄉(xiāng)的精神圖騰,它不知疲倦,緩緩東流,無論變成什么樣子,在記憶中它永遠是最美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