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三國戰(zhàn)爭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九至一百回,發(fā)生在曹真入侵蜀漢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真、司馬懿和諸葛亮。故事梗概如下:
諸葛亮發(fā)動三次北伐后,曹魏都督曹真上奏魏明帝曹睿,要求起兵伐蜀。為此,曹睿找來侍中劉曄商議。劉曄認為應該同意曹真的主張,出兵伐蜀。不過,當劉曄離開皇宮后,面對眾大臣的詢問,劉曄卻給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
大臣楊暨將劉曄在眾大臣面前的表態(tài)匯報曹睿,認為劉曄這是在欺騙曹睿,要求將劉曄治罪。曹睿隨即將劉曄召到宮中詢問。劉曄等楊暨離開后回答,是否出兵乃是國家大事,不可輕易泄露,故此自己并沒有在眾大臣面前說實話。曹?;腥淮笪?,對劉曄更加敬重。
十天后,司馬懿來到朝堂,曹睿將曹真提出的伐蜀建議告訴了司馬懿,司馬懿認為此時伐蜀時機非常合適。曹睿大喜,任命曹真為大司馬、征西大都督,司馬懿為大將軍、征西副都督,以劉曄為軍師,率軍四十萬,近長安出發(fā)直取漢中。
諸葛亮得知曹魏伐蜀的消息后,不慌不忙,命張嶷和王平各率一千兵馬鎮(zhèn)守陳倉古道,抵擋曹兵。二人認為以兩千對抗四十萬,分明是讓他們去送死。諸葛亮解釋說,本月即將出現(xiàn)暴雨天氣。曹軍兵力雖多,卻無法在如此氣候條件下發(fā)動進攻。二人這才放心而去。隨后,諸葛亮親率大軍來到漢中,傳令各處隘口預備干柴糧草以防秋雨。
事態(tài)的發(fā)展也正如諸葛亮所預料的那樣,曹真和司馬懿大軍來到陳倉不久,天降大雨,持續(xù)三十余天。曹軍被暴雨所困,不僅無法動彈,糧草供應也出現(xiàn)嚴重短缺,不少戰(zhàn)馬餓死,將士們怨聲載道。大臣王肅、楊阜、華歆也紛紛上奏要求撤軍。無奈之下,曹魏只得下詔命曹真、司馬懿全軍撤回。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曹真與司馬懿率部伐蜀的故事,在歷史上的確出現(xiàn)過。不過,與小說的描述不同,歷史上曹真伐蜀的規(guī)模并沒有四十萬之眾,而是十余萬人,這也是三國中期曹魏所發(fā)動的唯一一次大規(guī)模的進犯蜀漢的軍事行動。
一直在西北戰(zhàn)場處于守勢的曹魏為何主動出兵伐蜀呢?原因與諸葛亮在之前的數(shù)次北伐有關。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諸葛亮首次北伐,慘敗于街亭;第二次北伐,又受挫于陳倉;第三次北伐,僅僅拿下了幾乎無人的武都郡和陰平郡。這三次北伐不僅沒有令曹魏對諸葛亮心生畏懼,反而令曹真、司馬懿等曹魏將領認為諸葛亮的能力也不過如此。因此,曹真上奏魏明帝曹睿,要求出兵伐蜀。
不過,曹真的伐蜀計劃提出之后,卻遭到了部分曹魏大臣反對,這其中以司空陳群的意見最具代表性。陳群認為,漢中地區(qū)地勢崎嶇,不僅開支巨大,兵力補充及糧草供應都將面臨嚴重問題。主張暫緩伐蜀。不過,這一建議并沒有得到曹睿的采納。曹睿最終同意了曹真的請求。
為了取得戰(zhàn)爭勝利,曹魏做了進行的準備,不僅集結了十余萬兵力,還調集了曹真、司馬懿、張郃、郭淮等曹魏四大名將參戰(zhàn)。建興八年(公元230年)七月,伐蜀之戰(zhàn)正式開始。曹軍兵分四路撲向漢中地區(qū),企圖一舉拿下漢中。
戰(zhàn)斗開始后,由司馬懿率領的東路大軍進展順利,很快便進至南鄉(xiāng)一線。而作為主力的曹真所部卻進展緩慢,由于暴雨連綿,曹真所統(tǒng)率的曹軍主力被困在子午谷地區(qū)長達一個多月時間。曹真的先頭部隊——夏侯霸所部又在興勢圍一帶遭到蜀軍的頑強阻擊,形勢危急。
與此同時,張郃統(tǒng)率的這一路大軍因棧道被毀無法前進,全軍無法按照戰(zhàn)前部署進入漢中地區(qū)。如此一來,曹軍陷入全線被動的境地。眼看戰(zhàn)局不利,曹睿下詔命令全軍撤退,這一場轟轟烈烈的伐蜀之戰(zhàn)戛然而止。在撤軍途中,曹魏雍州刺史郭淮所部又遭到了蜀漢名將魏延的突襲,傷亡慘重。
曹魏經過數(shù)月的進行準備,又出動了曹真、司馬懿、張郃、郭淮這四大名將的伐蜀之戰(zhàn)為何會草草收場呢?除了不了解對漢中地區(qū)氣候變化之外,低估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還忽略了一位蜀漢名將的巨大作用。
上面提到,曹魏發(fā)動此次伐蜀之戰(zhàn)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平庸,難以抵擋曹軍的進攻。這顯然是非常片面的。伐蜀之戰(zhàn)爆發(fā)后,諸葛亮迅速調集十余萬大軍來到漢中前線,有針對性地進行了防御部署,最終擋住了曹魏的進攻。
除了諸葛亮之外,還有一人的貢獻不能不提。此人便是蜀漢名將魏延。眾所周知,漢中之戰(zhàn)結束后,劉備出人意料地提拔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魏延擔任漢中太守。魏延任職期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御體系,這些防御體系在此次曹魏伐蜀的過程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這套防御體系的存在,蜀漢能否擋住曹魏十萬大軍的進攻尚未可知。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