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咨詢、教師求職、名師交流、了解教育動態(tài),掃上方二維碼進群,備注需求:求職群/粉絲群。
一定要備注哦!
信息較多,可能回復不及時。
請等一等小編,我一定會加上您的!
抖音上
寒假作業(yè)演變成了
從正月初八開始的“5天沖刺賽”
孩子們挑燈夜戰(zhàn)淚流滿面
甚至哭“我不要去學?!?/p>
父母單位開工閑聊第三句
可能就是你家孩子作業(yè)如何?
低段新手家長焦慮
“如何快速收心,投入到學校學習中?”
中高年段家長
則已拿著期末考試排名開始說事了
……
“比一下隔壁王媽家的姐姐”
這還算好的
如果成績單不好的話
過年期間都是挺壓抑的
比春節(jié)傳統(tǒng)似乎還堅固
喊破天“破五唯”的評價改革
在“寒假作業(yè)”這個邊緣地帶
又似是而非的問題上
幾乎是沒任何動靜
我們不禁要問:
◎ 中小學為什么要布置寒假作業(yè)?
◎ 有沒有科學適度的寒假作業(yè)?
◎ 寒暑假是如何變成“第三學期”的?
◎ 到底有沒有必要認真寫寒假作業(yè)?
◎ 開學前沖刺熬夜完成的作業(yè)老師能認真批改嗎?
思考這問題,先要有一個“代際視角”——操心這問題的80后家長與10后們的青少年時代,面對的社會、課堂、教材、試卷、外活動究竟差別有多大?對孩子的要求有什么樣的變化?基本預設是什么?
歌曲《童年》中“總是等到開學前才想起該做的作業(yè)沒做完”,五十年過去沒有改變,人們只關心寒假作業(yè)進度卻從無反問作業(yè)的質量與。
基本預設是對考試和教材絕對迷信,依然是只有安安靜靜坐在教室里學習,記憶和練習學科知識才是完成了學習任務,實際上學習科學研究證明早非如此,社會需要的人才更非如此。
時代真的需要做點符合教育規(guī)律、符合低齡孩子身心特點的改變。
其次,要一個“評價視角”,傳統(tǒng)理論認為“科學、合理、有效的寒假作業(yè),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了解學情,以便調整課堂、改進教學”。
這個“設計”就一廂情愿了。“科學、合理、有效”是一個遙遠且艱巨的目標,開學忙,期末忙,哪有時間完整的批改作業(yè)?如果要調整,不是先有期末診斷嗎?君不見多少學校都是訂一本出版社的作業(yè)了事,機械性、重復化、訓練式模式,有的最后幾頁附帶參考答案,毫無個性化可言,背后是對上交差的行政化思維。至于國營出版商的組稿能力大家可以自行腦補。大家過于放大了寒假作業(yè)的診斷功效,而且是基于孩子全身心投入高質量完成基礎上。
為什么寒假作業(yè)屬于邊緣地帶呢?
2021年重構作業(yè)設計的話題基本封閉在學校之內,對寒暑假作業(yè)沒有絲毫觸動,老師甚至默認這個其實跟老師們無關,是圖書配送的一個外部事情而已,學校也從始至終沒辦法建立一個適應于寒假作業(yè)的評價機制。
這涉及到寒假居家學習的正當性與科學性,針對提倡“非標”寒假作業(yè)的學校更涉及到辦學理念問題。如今校長IP化現(xiàn)象非常明顯,一人一個體系一個思想,校長想法多,老師學生任務自然多,“想法多”可不一定是個積極評價,局部意義上這是急于標新立異的新聞式辦學和不成熟的沖動。
成熟的校本化寒假作業(yè)需要三年以上的積淀,涉及到老師的設計能力/時長的換算/年段的不同需求/社會進階變化。
行政管理思維入侵教育教學的后果之一,開學時課代表會收集,多數(shù)只能堆放在辦公室,繁忙的老師們很難去批改體量比較大的作業(yè),可以說唯一的作用就是增加教師的權威。
本來,非標寒假作業(yè)的內核追求是,行政管理手段和計劃經濟思維被替代為順應孩子身心成長特征的因材施教思維。但是結果也不盡如人意。
2022年4月,新課標文件話語中將幼小銜接改為“小幼銜接”,我當時負責起草一個小幼銜接的工作方案,覺得這個不僅僅是配合“雙減”降低難度,更是貼近教育內在要求,孩子對運動/藝術/游戲的愛好比知識會更加強烈一些。
第三個角度是“學習視角”,也就是“學習的升級”,其隨時隨地屬性的變化,其跨學科和融合學科的既成事實,今天思考這個問題還不得不聯(lián)系到一個3年來“學習新業(yè)態(tài)”的變化,那就是“學期”和“假期”的邊界,是否還需要那么明確,如果說疫情居家在線學習讓孩子形成了適應年齡段的居家學習能力,也讓家長形成了后勤服務習慣,那么學習時間并不隨著期末考試而結束,學習空間不隨著散學而終結,既不能無視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時空條件和資源有很大的不同這個差異,也不能無視思維活動的整體性與連貫性,人為地切斷一些思考與學習。學期這個界限更多是對于學校服務和考勤后勤的,而不是學習或練習本身。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如果在旅行、在團聚、在無網絡無紙筆地區(qū),究竟更加適合怎么樣的學習方式?既然我要上一個新的學期學年,那么平常沒有的內容是不是更應該成為我假期學習的主要內容,而不是練習我上學期的知識?變化學習方式,變化學習內容,其實這是對寒假作業(yè)設計布置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說到底就是學校多大程度上干涉到居家的學生生活?邊界和科學性各自在哪里?
可以說,關心孩子作業(yè)完成度而不關心孩子作業(yè)內容的家長與學習場景模式變化的父母本身關心的是一個偽問題。數(shù)字原居民一代在學習場域上打破空間限制早已經成既定事實,在學習任務的挑戰(zhàn)性、學習過程協(xié)作性、學習成果融合性方面,父母都不能罔顧事實,部分認可了學習多元新業(yè)態(tài)的家長,也是站在成人視角去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從數(shù)字原居民角度思考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寒假生活。
寒假一定要學習,但是不一定是書面練習題。寒假作業(yè)是“雙減”精神落實需要攻克的最后一個堡壘。
百仕達小學推出的《生活指南》,不像作業(yè),更像是一份生活參考意見,自2017年開始,以開放性和綜合性見長,回歸家庭,深入社會生活。
以閱讀和運動為主線,觀賞音樂劇、創(chuàng)作手工、探究科學小實驗、投身家庭協(xié)作勞動、參與社會實踐撰寫調查報告、錄制剪輯視頻、用英文排練舞臺劇、落實法治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及融入各地春節(jié)習俗走親訪友、參與家庭總結和預算計劃,從“聽”“說”“讀”“寫”過度到“協(xié)作”“實驗”“調查”“表演”“制作”“演講”,教師在期間個性化幫助,輕輕松松在家學習。
等到開學時,用一場“寒假十大新聞人物評選”來總結寒假生活中不同的社會生活故事,學生將假期的實踐收獲制作成海報、編輯成短片,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班級推薦,在線上線下充分展示,在評選會上,老師、學生和家長將構建成一個評價共同體,而學生們則可以通過相互分享、彼此欣賞體驗到交流的樂趣、成長的快樂。
“讓寒假回歸生活,成為學生成長加油站和儲蓄池”,不是學科的退出,而是將語文、數(shù)學、科學、英語、美術、音樂、體育、勞動等學科融合,廢棄標準答案,每一個都與眾不同,更加重視家庭的力量和心理健康環(huán)境的建設,照出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和自我管理發(fā)展的樣貌,和積極進取,追求卓越的心態(tài)。
優(yōu)秀的寒假作業(yè)是老師基于對學生的了解、對“學習”的定義,對假期的理解、對生命成長的整體思考,也是學校教育理念差異化的體現(xiàn)。
作者:鄧世杰
編輯:柳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