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項羽被殺以后,漢王已經成了天下實際上的共主。
這位BOSS上位,第一時間就是給韓信搞拆遷——從齊王改封為楚王,搬遷之前,先把齊地的軍隊給沒收了。
不過這個改封在韓信也許是件美事,楚人韓信,當年灰溜溜的離開楚地,還有個胯下之辱的故事在,現在回來了,真正的衣錦還鄉(xiāng),人生一世,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得意的呢?
于是快意恩仇,以千金謝了漂母的一飯之恩;對于施以胯下之辱的那位,給了個中尉的高官,算是故作心胸寬廣。
但韓信心里明白,劉邦并沒有項羽那么好糊弄,皇帝肯定是當定了,彼此之間以后怎么相處,其實都還忐忑。
忐忑歸忐忑,但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既然劉邦留下了許多王,那么王們必須得給劉邦上尊號了。
在公元前202年2月,新受封的楚王韓信和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聯合原來的韓王信、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劉邦即位稱帝。
當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
但是,此時定陶是彭越的梁國國度,那么漢朝到底該在哪里定都呢?
《史記》里關于漢朝定都的記載寫得相當有趣,說是一開始,劉邦因為自己跟手下都是楚人,所以把首都定在洛陽,而且洛陽本來是東周的首都,宮殿保存完好,結果有位婁敬的戍卒怎么就托人見到了皇帝,直言勸諫,請劉邦定都于咸陽。
此時秦始皇的咸陽城早就被項羽帶著群雄燒殺搶掠過一把,禍害得沒剩什么了。
婁敬的說辭一大堆,比較了洛陽和咸陽各自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然后又扯到漢朝到底是接誰的班身上去了。
劉邦如果打算接周朝的班,那么諸侯肯定就安心了,劉邦在洛陽當自己的皇帝,大家就像周朝那樣搞分封,異性王們也能傳承后代幾百年,快活的很。
現在劉邦的名號叫:皇帝。
婁敬說,周朝的天下靠積德幾百年得來的,其實意在言外,這實際上周跟諸侯的關系是非常穩(wěn)固的幾百年的老交情了,大家通過婚姻,交易,彼此之間有默契,你老劉家原來不過是個亭長,出身不高,憑什么指望諸侯能像尊重周天子那樣尊重你?
還不老老實實的學秦始皇,把都城搬到咸陽,占據山河險要,進可以徹底蕩平諸侯,退也能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這深藏的意思《史記》不敢寫,亦或者是司馬遷沒有幾千年的眼界,看不透這一層。
但是張良很快就給婁敬的說法來了個背書,于是劉邦欣然采納,搬家到關中,既然咸陽毀掉了,那么就另建新城,取名長安,作為大漢的國都。
特別有意思的是,劉邦搬遷了以后,異性諸侯王們開始不安了,人家也不傻,在洛陽,那是宣布還有可能分封到底,在長安,你覺得他們不會因此聯想到很厲害的秦始皇?
第一個造反的是燕王臧圖,不過這貨武力值弱,妥妥戰(zhàn)五渣,很快就被劉邦帶人給滅了。
于是劉邦假裝讓群臣們推舉一位功高的新燕王人選。
結果大家裝模作樣的推讓了半天,把劉邦最最老鐵的朋友盧綰給選出來了。
你們這時候會說,不是要搞秦始皇的郡縣制嗎?怎么上來又封了盧綰?換湯不換藥?
其實漢朝初建設,民間疲憊,百姓窮苦,當初劉邦登基想找四匹一樣的白馬都沒辦法辦到。
楚漢爭雄打到最后,楚國固然是打不動了,后勤歇菜,但漢軍難道真的還能繼續(xù)蹦跶很久?
天下需要休養(yǎng)生息,當皇帝的,要是還像當年的秦始皇那樣,處處都要大作為,結果可能也只會像秦王朝,以劉邦的根基,只怕連兩代都沒辦法保證。
怎奈老劉家沒什么人才,本來都是一幫泥腿子,劉邦又是個晚婚晚育的楷模,一大把年紀了,兒子們都還小。
唯有一個非婚生子劉肥還算年紀大點,這時候剛好把韓信搬遷了,齊地沒有王,便封大兒子當齊王。
現代人不要以為古代跟今天一樣,到處消息靈通,手機一打開,美利堅的消息都能實時推送。
那時候交通不便利,大家都在封建制度跟郡縣制之間搞混淆了。
老百姓都有個很淳樸的認主思想,比如說劉邦當了沛縣縣令起家,當地人都管他叫沛公,其中就有認他當主的意思。
郡縣制的一大缺點是官是流官,除非老百姓對大一統非常認可,否則地方上的豪強,很容易就能架空郡縣長官,又或者是地方官太過于牛叉,形成了實際上的割據。
劉邦一路打怪升級過來的,他能心里沒有點數?
其實我以為他第一時間把自己的大兒子給安插在齊地,封了七十三城,最主要的是要把最不安分的齊國給安定下來。
派過去輔佐劉肥的是曹參,曹參是當年平定齊地的功臣,是劉邦手起家?guī)滋栐脊蓶|里最能打的那一撥。
既然皇帝的名分定了,就找到機會讓劉家天下的思想先在齊地搞一個根深蒂固再說,派很能打仗的曹參過來,就不怕地方勢力作妖了。
曹參后來在齊地治國推行無為之治,其實這是一種地方辦自治的主張,讓渡一部分中央權力給地方,你們把份子錢按時交了,自己去安排怎么管理地方事務。
其實無為而治后面是地方豪強的狂歡!
但是,平心而論,地方上的那些人物,哪里有什么大志向,無非就是希望保住自己家族勢力,一看中央政府這么好說話,當然都安下心來,也不急著像以前那樣,隱匿罪犯,修筑堡壘,而是把人力都投入到多占地盤,回復生產上。
既然中央政府默許了很多地方的特權,地方上的刺頭們都雌伏了。
這時候,讓他們習慣有個主子,諸侯王,還是劉家的,你認為這幫人會有多大意見呢?
只需要一兩代人以后,老劉家的統治就開始深入老百姓的心里。
后來明朝在統一天下以后,為什么朱元璋非要冒諸侯王造反的風險,分封兒子們當實權王爺?其實意思是一樣的。
你看后來燕王朱棣造反了,難道朱棣就不是朱元璋的兒子嗎?肉爛在鍋里,總比搞出南北分裂,地方獨立思想橫行要來的好吧。
好多自以為是的人,看不透這一層,大罵劉邦、朱元璋搞倒退,但開國之君,面對殘破的河山,第一是要先想辦法捏合在一起再說,只要不是異姓王造反,老劉家誰當皇帝難道對劉邦來說很重要嗎?
真正看透劉邦的大約只有呂后,這一對夫妻后來發(fā)展成怨侶,但彼此畢竟還是政治上的好搭檔,大漢夫妻檔是相當穩(wěn)固的政治勢力。
當劉邦定了政治策略以后,第一個倒霉的就是韓信了。
公元前201年,韓信的楚王還沒當幾天,屁股還沒坐穩(wěn),就有人秘告韓信要謀反。
《史記》里也沒有說到底誰寫信告的,但是劉邦第一時間就召集群臣問策。
武將們眾口一詞的說:趕緊發(fā)兵,把這個王八蛋給滅了。
最奇怪的是,居然沒有一個人出來問,到底是誰告韓信謀反。
要么是韓信人緣太差了,搞得大家都反感,后來韓信被囚禁在長安做淮陰侯的時候,偶爾參加了一次樊噲家的聚會,樊噲居然跪迎,恭敬得不行。
所以你說,大家都恨韓信,我以為不止于此,更可能的是大家都已經從婁敬、張良這里知道了老大的想法,異性諸侯王們要是跟腳不夠,就別想安生了,韓信遲早是要被收拾的,現在皇帝提出來,不過是一種試探罷了。
如果知道皇帝的心意,你看還有哪個腦殘,敢當眾為韓信辯解?這不就等于是成了韓信的同伙嗎?
所以人人喊打,于是劉邦就心里安了,知道群臣在搞定諸侯王這件事上是不敢跟自己作對的。
看來開國功臣們在乎的是自己的榮耀跟好處,對于那些已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諸侯王們,誰也沒心情去維護。
說到底,天下雖大,肥沃的好地也就那么多了,他占了,你就沒可能得到了,功臣們出生入死,求的都是自己和家族的榮華富貴,你還當真的有什么了不得的志向?
這一次試探,劉邦心算是定了,知道以后自己再收拾這幫諸侯王,小弟們還是會跟到底的,這就是群毆的格局了,既然群毆,第一個要趁韓信根基不穩(wěn)先把丫給做了,否則過個幾年,楚地的老百姓真的起了誓死效忠的心,那就完了,誰也不敢保證自己打得過韓信。
這里插一句話,韓信回楚地以后,高調的搞所謂一系列政治秀,來揚名,后來又收留了被劉邦通緝的項羽老部下鐘離眜,這里大約也沒有多恭順的意思。
顯擺自己千金報恩,以德報怨,是想收楚地老百姓的心。
收留鐘離眜大約是訓練楚國軍隊,收攏項羽舊部,否則后來陳平不會反問劉邦,你的軍隊厲害還是韓信的軍隊厲害,韓信這么短時間就有了厲害的軍隊,請問除了項羽舊部,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所以并非劉邦心胸狹窄,韓信老實喊冤,世界上的事,往往都有因果在,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對真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