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的孩子不喜歡閱讀,回到家中一是看電視,二是玩電腦,三是鼓搗手機。家長每次讓孩子“讀讀書,寫寫日記”。千交待萬叮囑,孩子照樣“雷打不動”。勝利大街小學的做法讓學生有了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儲備、情感體驗儲備、能力儲備……在“有山有水有花”的“土地”上,孩子們聽到自己在發(fā)芽、開花……“為孩子積淀一筆閱讀的資本”。怎樣叩開孩子們的“心門”?怎樣讓石縫中長出一株株茂盛的樹苗?勝利大街小學又是怎樣做到的呢?從陶繼新先生與王念強校長的對話中,可以得到被“叫醒”的答案。
一、加強課內外閱讀
【王念強】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蔽覀円黄饋硇蕾p一組六年級學生的活動鏡頭。
“嘿,小朋友們,你們認識我嗎?大家都叫我鯨魚,這我并不反對,因為我們長得太像魚了??晌乙嵵氐馗嬖V大家,我不是魚……”講臺上的小男孩,頭戴鯨的頭飾,正在繪聲繪色地介紹著。這不是在表演節(jié)目,而是一節(jié)語文課。
學習課文之前,臧老師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渠道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學生們有的走進圖書館、書店查閱,有的登陸網站搜尋,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課堂上臧老師一改常規(guī),組織學生召開了一節(jié)《我叫鯨》的語文實踐活動課。學生們把課文內容與課外查閱的資料相結合,選擇一兩個方面的內容寫出了自己的研究報告。剛才的那一幕正是鄭屹州同學在介紹鯨的進化方面的知識。
只聽他講到“早在七千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靠近淺海的陸地上,后來因為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我們就把家遷到了淺海里,在這里一住就是幾千萬年。為了適應海洋生活,我們的身體慢慢地發(fā)生了變化,前肢和尾巴逐漸變成了鰭,后肢漸漸地退化了。經過了漫長的年代,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他介紹的正是臧老師在備課時冥思苦想如何突破的教學難點。課堂上既不能把課文內容講深了,上成自然課,又必須讓學生弄明白鯨的進化與環(huán)境和時間的關系。在把握這一知識的深度上,臧老師可真是費了一番頭腦。而鄭屹州同學那看似輕描淡寫的介紹卻比課文中寫的還清楚。教學的難點就這樣被輕易而舉地攻克了。
正是由于大量的課內外閱讀,讓學生的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語言也發(fā)展了。在熱烈的學習情緒中,學生自己去感受,去探究,與體驗,去發(fā)現,去表達,個個都學得主動,學得有趣,學得深入。
我們經常抱怨學生的作文“內容枯燥,語言貧乏,思維僵化”。殊不知要有信息的輸出,必須先有信息的輸入。猶如春蠶不吃足夠的桑葉,怎能讓它要吐絲結繭?至于老師面對著沒吃多少桑葉的蠶寶寶們一個勁兒地傳授所謂的“吐絲結繭”之法,實為緣木求魚。學生的“吃桑葉”,主要是閱讀。對于學生來說,閱讀是語文學習中基礎的基礎,關鍵中關鍵。他們生活閱歷尚淺,可以通過閱讀來彌補;他們知識面狹窄,可以通過閱讀來拓寬;他們思維不夠活躍,可以通過閱讀來促進,他們的語感不強,可以通過閱讀來進行培養(yǎng)。
加強課內外閱讀,不僅是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呼喚,更是世界范圍教育成功的經驗。在我們的寬基語文教學中,把課外閱讀納入語文教學的軌道,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
【陶繼新】要想學好語文,需要大量文本的支撐,除了生活文本之外,則是固化文本了,即古今中外紙制的、網絡的、影視的等文本。沒有生活就沒有語文,所以,學生必須走進生活,感悟生活。同時,學生還不能局限于當下的生活,他們還應當有一個更加闊大的視野,更加豐富的“生活”。這些生活,未必經歷,可是,卻是可知的,而且應當多知的。比如上面您談到的鄭屹州同學繪聲繪色的介紹,就是通過固化文本學來的。語文學習,不但要懂語法,懂修辭,更有建立屬于自己的優(yōu)質的語感。怎樣才能建立這種語感呢?一個重要的方略就是多讀書,尤其是多讀好書。這樣,才能漸漸地豐富自己的語言,才能“不出戶,知天下”,才能穿越時空,卻了知那個未知但卻極其豐富的世界。
如果只是學習語文教材上的那些篇章,絕對形不成優(yōu)質的語感,因為優(yōu)質語感是需要大量的語言積累才能形成的;而沒有優(yōu)質語感,就不可能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來,更不要說下筆成文了。
我有一個熟人,他的女兒在濟南一所很好的小學上了六年,但是,兩個小時還寫不出四五百字,而且寫得一點兒也不怎么樣。他憂心忡忡地找到我,請我給點出路。我說很簡單,叫她讀書啊!他說:“這個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光知道看電視?!蔽艺f,可以先把她的讀書情趣激發(fā)出來。他說,我們什么法了都想了,就是激不起來啊。我說,你花600多元錢,給她買一套《金庸全集》。他不解地說,《金庸全集》不是武打小說嗎?我說:金庸非常人也,他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是北京大學的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的名譽校長,他寫的武打小說盡管并未精雕細刻,可是,其間的文化含量要比小學課本中的文章高上很多?,F在,金庸的作品已經進入高中語文教材,其層次可見一斑。我的這位朋友盡管半信半疑,還是嘗試著給孩子買了一套《金庸全集》。開始的時候,他的女兒并沒有讀的興趣,但一聽說是武打小說,就懷著好奇心讀起來。越讀越有興趣,電視也不看了,有時還情不自禁地說:“讀書,乃人生一大樂趣也!”看了一個多月,就有很大的提高。一天,她在五樓上往下一看,幾個小孩正快樂地玩耍,靈感突來,信手寫了一篇作文。他爸爸下班一看,吃驚地問是誰寫的?孩子說是自己寫的。爸爸根本就不相信,說:“不是你從別的地方抄的吧?”她竟然對爸爸說:“你不知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嗎?”爸爸很驚奇地看了女兒好長時間。后來,又見女兒寫了幾篇作文,有的時候甚至是命題作文,竟然寫得又快又好。
后來,他千謝萬謝地找到我,說要請客。但他也特別不理解:“為什么上了六年小學語文課,還不如她自己在家里看上一個假期的武打小說呢?”這的確令人不解,同時,也是對當今語文教學的一個巨大諷刺。其實,想寫好文章,只要多讀好書,就有了寫好的資本了。大家沒想到吧,從那個假期之后,這個孩子就愛上了讀書與寫作。后來又讀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巴爾扎克、歌德、泰戈爾、卡夫卡、陀斯托也夫斯基等的作品。她的寫作水平也飛快地提高,到高中的時候,已經是公認的“女秀才”了。后來,她參加了一個全國性的作文大賽,榮獲了特等獎?,F在,這個女孩已經成為英國政治經濟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了。
我在想,假如說這個孩子僅僅是在小學課本上、中學課本上學習那一點東西,她到高中畢業(yè)時也寫不出多少好的文章,更不可能在全國大賽中獲獎,也不可能進入英國政治經濟學院讀碩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非常欣賞您的觀點,也很贊賞你們學校的做法。因為小學階段為孩子積淀一筆閱讀的資本,則會讓他們受益終生的。
二、閱讀個性化
【王念強】閱讀本身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由于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知識儲備不同,他們在理解、閱讀文本之前,就已經具有了自己的價值觀、經驗、知識、思維方式等,這些理解文本前就具有的價值觀、經驗、知識和思維方式,我們稱之為“前儲備”。在閱讀時,學生都會不自覺地加入自己的“前儲備”去理解文本。面對同一文本,不同的學生因為“前儲備”的不同,對文本的認識和詮釋也就不同。所以,學生從文本中理解到的意義既包括文本自身的意義,又包括“前儲備”,這就形成了每一個學生與他人所不同的個性化理解。如何能使學生的這種極具個性化的“前儲備”更豐富、更深刻,更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呢?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伊始,通過各種途徑充分地建立閱讀內容與學生生活體驗之間的聯系,豐富學生閱讀的“前儲備”。出發(fā)點主要有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儲備、情感體驗儲備、能力儲備這四方面。從而使閱讀內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達到真正理解,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這是優(yōu)化學習過程的有效途徑。
【陶繼新】文學評論上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边@說明,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那么,學生自然可以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對課文產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疑、批判。個性化解讀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感悟。感悟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學習行為。由于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和閱讀習慣不同,每一位學生有著各自注重的焦點,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即使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教師的指導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環(huán)境里,對同一文本的感悟也會有差異。也就是說,不同的學生,其“前儲備”是不一樣的。優(yōu)秀的教師,就應當想方設法地豐富學生的“前儲備”,為其未來的騰飛奠定基礎。
三、知識儲備
【王念強】課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并不都具生活特質,有貼近學生生活的教材,有再現學生生活的教材,還有遠離學生生活的教材。那么,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之前,就需要進行各種情況下的預設。比如,如果課文中有大量的學生未涉及、接觸過的知識,以及與學生現有的知識面相差甚遠,那么在教學之前就要進行必要的知識儲備,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進行閱讀教學打好基礎。
在教學《花鐘》之前,學生們需要深入到生活中觀察各種花開的時間,了解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除此之外,還要觀察了解不同的花的生長習性。知道哪些花是在白天開花,分別是在那個時間段開花;哪些花在晚上才悄然綻放,綻放的時間有多長;哪些花需要昆蟲來傳播花粉等。學生們通過深入到生活中這一系列的觀察,具備了一定的有關花的知識,了解了花開的習性,知道了花開的時間等,有了這些知識儲備后,對閱讀課文的理解自然是駕輕就熟了。有的學生甚至能當堂補充更多的有關花的知識???,有了這樣豐富的知識儲備,我們的語文課堂是多么的富有活力啊,我們的閱讀教學真正的深入到了學生的心里,真正讓他們學有所成。
【陶繼新】知識與生活有著內在的聯系,如果學生所學的教材能與生活鏈接起來,就盡可能地讓他們去觀察生活,體悟生活。有了生活感受之后,再學課文的時候,就會因為切身體驗而對課文產生感情,以至會有深一層的理解。您上面所說的在教學《花鐘》之前的一些生活準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過,有不少知識是距離學生很遠的,這個時候,即使不能讓學生親歷生活場景之中,也要盡力通過其他載體讓他們感受那種生活。比如學習《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學生大都沒有去過廬山,老師卻可以通過視頻短片或攝影圖片再現廬山的美麗。這樣,再學課文的時候,就會另有一種感覺。有的課文,則是無法再現這種場景的,這也不太要緊,因為更多的文本,是學生沒有經歷也不可能經歷的。比如遠古時代的故事,以及某些遠古智慧,也是要學習的。通過學習,他們會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種形象與感知,從而豐富自己的語系與思想。這些積累越豐富,您所說的知識儲備也就越多,語文水平也就會越強。
四、生活經驗儲備
【王念強】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還原生活場景,能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這有助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調動借此獲得的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去解讀文本,在生活中再次體驗文本的情感,在生活中實踐文本給自己的啟發(fā),溝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聯系。
課本中有不少描寫“秋天”的文章,教學時我們讓學生課前自主選擇一個地點(田野、菜地、荒野、山坡、學校植物園等),開動五官(眼看、鼻聞、耳聽、手摸等)仔細感悟秋天的景色。上課時請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自己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樣的,與課文描寫的內容有何異同。這樣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花、草、樹、木等秋天的景物,了解了秋天的特征,積累了秋天的知識,親身實地體驗了秋天豐收的喜悅,激發(fā)了學生對秋天的熱愛之情。
【陶繼新】生活不但是寫作的源泉,也是閱讀的基礎。小學教材中有的課文,則關注了這個問題。比如您上面說的描寫秋天的文章,這為學生閱讀課文提供了生活。沒有不經歷秋天的,但是,很多學生對秋天卻是熟視無睹,而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有意觀察秋天,感受秋天,特別是結合課文內容走進秋天,再學習課文的時候,就會是另一番風景。而且,這也是引導學生更好地觀察生活與感悟生活。這種觀察與感悟,從長遠觀點看,意義也許更大。因為學會了觀察與感悟,就不只是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而是為一生的成長積蓄了生命的能量。您想想,有不少人讀了很多書,有著很深的理論功底,可是,為什么出不了好的作品呢?關鍵是沒有生活,或者說有了生活沒有認真地觀察生活與體驗生活。從小讓他們養(yǎng)成觀察生活與感悟生命的習慣,不就是為他們終生的發(fā)展奠基嗎?
五、情感體驗儲備
【王念強】情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點,要想把準課文的基調,一個“情”字必不可少。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有許多這樣的課文,在教學時只有學生能發(fā)出情感的共鳴,才會有主題的升華。因此,根據課文內容進行適當的情感方面的體驗是閱讀教學感情基調的出發(fā)點。
以拓展閱讀朱自清的《背影》為例,在教學之前,讓學生會默默地的觀察父母對自己的愛與付出,用心感受父母在平凡的小事中給自己的關愛,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方面的儲備后,整篇課文的教學都融在濃濃的“情”字中。如文中當“我”看見父親“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時,“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作者的這一“感動”,很多同學都體驗過。教師就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過學生的體驗進行教學。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生活,很快發(fā)現作者由于“感動”,而流下了淚,并且后來再看到、想到這一“背影”,仍是禁不住流下眼淚。此時,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展開想象,把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讓自己感動的情感生活感受出來。結果,讀課文時學生個個投入并朗讀得聲情并茂,并觸動了親情的心弦,決心感恩回報父母。同樣的情感體驗,應用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情感渲染的效果。
【陶繼新】劉勰說,讀書要“披文以入情”。因為“綴文者”是“情動而辭發(fā)”的。特別是諸如《背影》這樣的文學作品,就更是具備以情動人的特點。因為作品中飽含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愛,讀來讓人不由得潸然淚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父親,但是,對于朱自清的這種深厚感情,卻是很難體會到的。所以,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任務,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愛自己的父母,體會父母那份深藏心中的愛。有了這種感覺之后,再學課文的時候,就會進入角色,就會為之深深感動。同時,有沒有豐富的感情,是一個學生思想境界高下的試金石。而語文教學,則承擔這樣一個義務。
六、能力儲備
【王念強】學生 “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建基于閱讀教學。反過來說,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也輔助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學習某些課文之前,需要學生進行相應的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儲備。
學習《老人與海鷗》一課時,需要學生有快速閱讀的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或者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就要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提高這種能力。尤其在課前,更應該通過幾篇文章的練習使這一能力在學生那里進一步得到鞏固。
二年級的首次提到了要求學生默讀,這實際上就是對學生“讀”的能力的一種訓練,那么,“默讀”的訓練就可以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作為一種能力滲透給學生,讓他們掌握,為今后的默讀以及快速閱讀打好基礎。
再如學生“說”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引入到生活中,每單元的口語交際,就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學生們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說出來與大家共享,既是一種興趣的表達,又是一種能力的提升。
在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涉及到了作文結構的訓練,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中,文章是“總分總”的段落結構,在《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中,分別出現了中心句的訓練。實際上,這些找中心句、課文結構的訓練是為高年級的閱讀教學進行能力方面的“前儲備”。有了這樣的儲備,我們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才能水到渠成。
【陶繼新】語文教學說來說去,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抓住這個核心,而能力的養(yǎng)成自然要靠行為。不管有多少“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方法,而聽、說、讀、寫永遠是語文教育繞不過去的坎。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F在,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之舉越來越多,可是,如果將聽、說、讀、寫這個“根”斬斷,就不可能培植出語文學習上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看來,語文教育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很簡單。如果得其精髓,就很簡易。即您所說的緊緊盯住聽說讀寫,就能培養(yǎng)出高水平的語文能力來。
(詳見《寬基教育縱橫談》,陶繼新、王念強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taojixin6789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