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發(fā)明歷經(jīng)數(shù)千年,集合無數(shù)人的智慧,絕非一朝一夕,以一人之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說“倉頡造字”是不準確的,這只是一個傳說。
更大的可能是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很多人逐漸積累,慢慢形成的,或許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倉頡對已有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因為有過這樣特別重要的貢獻,后人就把造字的功勞給了倉頡。
上古傳說經(jīng)常有類似的,將一個在漫長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事情,功勞歸給某一個人,除了造字的倉頡之外,還有發(fā)明房屋的有巢氏,鉆木取火的燧人氏,嘗百草的神農(nóng)氏……
我以前學過一門叫做《<說文解字>與上古社會》的課程,中國的象形文字很有意思,我故事里提到“一個人早上用箭射了一只鹿”,用甲骨文表示就是下圖這樣子:
從右向左,四個字分別是甲骨文的“人”、“旦”、“射”、“鹿”,如果到了秦朝,用小篆來寫這幾個字,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文言文簡練,應該也和象形文字刻在龜骨上比較困難有關吧。
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很有趣的,以下是幾個常見字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的樣子。
下邊五個字分別是彘(豬)、雞、鳥、龜、兔(從上向下分別是甲骨文、大篆、小篆):
下邊五個字分別是馬、牛、羊、虎、象:
下邊五個字分別是日、月、山、川、木:
中國的文字大體來說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楷。
到了唐楷,基本上就已經(jīng)定型了,和我們今天所用的文字差不多就一樣了。
老秦講故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