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一篇去菜場買菜后自己做菜,從而治愈抑郁的文章。去菜場能不能治愈抑郁這不好說,但是我相信古龍說的:“當(dāng)一個人對生活失去希望,就放他去菜市場。”
我覺得用“活色生香”來形容菜場并不為過。
腦子里帶著今天想做什么菜的粗略草案,然后一路走過去逛過去,慢慢根據(jù)菜場里哪些食材更新鮮、更美好來修正自己的草案,特別是碰到稀有的食材,更像是生活贈予的小確幸。
像在初夏季節(jié)的海鮮攤位,會有模樣很丑、像奇形怪狀小礁石的“藤壺”,洗干凈泥沙,白灼,比蟶子好吃百倍;像在盛夏季節(jié),偶爾會有新鮮的整張荷葉賣,切成小塊,加干蓮子、白果一起煮粥,清香又降火;像剛剛?cè)肭飼r的南瓜莖,一般都是住在附近的農(nóng)民一大早采來,回家把外層小毛刺跟老葉洗洗批掉,或炒或煮,口感都很清爽……
菜場讓人覺得暖心的還有賣菜攤主的寒暄。
我喜歡逛熟悉的菜場,除了因為知道哪個攤位的菜比較新鮮,哪個攤位的豬肉是家養(yǎng)的,還因為大家似乎不光是買賣關(guān)系,還帶著一點熟人的親熱:“哎呀,女兒這么大了,我可是看著你懷孕大肚子的哦!”“前幾年你媽媽好像生過一場大病,現(xiàn)在老看到她穿著太極服來買菜,這身體是一天比一天好了呢!真為你高興!”
有時候因為熟悉了,攤主會推薦“隱藏式菜單”:“來來來,我知道你喜歡吃腌得咸一點的海貨,今天到了一批腌透的紅膏蟹,要不要弄兩只吃吃?”“喏,你買的黃魚一定要用寧波雪里蕻燒才好吃!我這個雪里蕻不賣的,準(zhǔn)備自己下面條吃,給你裝一點走,剛好回去燒黃魚!”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可以稱之為“小確幸”。
也許因為我是個愛下廚的人,所以菜場里混雜的各種氣味,人聲嘈雜,魚攤檔位前濕滑的地面,對我來說都不算什么。關(guān)鍵我老公也喜歡逛菜場,尤其喜歡跟我一起逛,一起商量著今天買什么菜,買好后該怎么做,感覺不比逛西湖差呢!兩個人一起大包小包拎著食材往家里走的時候,內(nèi)心也有一種踏踏實實的小確幸。
去外地出差或者旅游,我也喜歡逛逛當(dāng)?shù)氐牟藞?。每個地區(qū)的菜場都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個城市的風(fēng)貌,比如廣州的菜場,10多年前就跟水果店、花店結(jié)合在一起,邊上還有一溜的干貨店、調(diào)料店。
以我的看法,廣東人是最會吃的,他們可以把水果跟海鮮、肉類結(jié)合,像檸汁魚、榴蓮雞、芒果大蝦等,更有用鮮花、干果入菜的,或者煲湯或者煮粥,所以他們的菜場也需要“迷蹤”一些,才能讓人一次性購全所有食材。當(dāng)然,廣州菜場里賣的鮮花主要不是讓人吃的。廣州鄰近香港,頗有點港派,鮮花是很多主婦買完菜后順手會買一束帶回家的——有種口腹與精神同享的味道。
而北方城市的菜場,像北京的菜場,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件事,一是稱量單位,肉類論千克,蔬菜論扎賣,要是有人說來150克肉、幾根小蔥,攤主那是會翻白眼的;二是菜場周圍少見干貨店,多見食品店,各種面食,成品或者半成品,中式的或者西式的,蒸的、煮的、油炸的,大家都用極其相似的錐形堆著,上面蓋著一塊泛黃的白布……
每次走進不同城市菜場的時候,我都會覺得這樣才算真的到過這個城市,至少算窺探過這個城市的內(nèi)部了。這也算是菜場帶給我的另一種小確幸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