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臘八就是年。這幾天,“陽康”后不能干什么大事,就到老屋這邊來打掃,將一些雜物打包清理后,堂屋里就剩下一張老八仙桌和一乘石磨了。這石磨一睡就是10年,今天我想把它激活,叫來老伴、兒媳、孫子和孫女演繹一番。首先將它往中間挪了挪,連結(jié)好磨擔(dān)、磨栓,把繩索掛在房梁的過擔(dān)上,然后弄些玉米出個新。掃興的是,只轉(zhuǎn)動了一下,磨擔(dān)就脫榫了,只得重新修理。忙活一陣后,終于能再現(xiàn)當(dāng)年風(fēng)采了。看著能磨,我就端來事先準(zhǔn)備好的秈米,已經(jīng)炒到半熟,打算做圓子粉。磨的上片在人力的作用下,逆時針有節(jié)奏地轉(zhuǎn)動,發(fā)出“吱呀”的響聲,有點老牛拉破車的感覺,磨心里也“哧哧”作響。粉塵像雪花從四周的磨口紛紛飄落,一會兒就在磨床下的箥筤里筑成一道圓形的粉墻。繼而空落落的堂屋里,就充滿了粉香。我的口水不自覺地流出來了,40年前的味道又爬上舌尖,那噴香的熯粑、黏黏的面糊、滾燙的湯圓......都撲面而來。這石磨是爺爺?shù)臓敔斄粝碌?,由?yōu)質(zhì)麻石制成,分上、下兩片,上片厚15公分、下片厚10公分,直徑40公分,兩層交界處鑿成一道道正反兩向的磨齒和凹槽。上片開有兩公分深磨堂,擺放待加工的糧食,面積有90平方厘米。下方在磨手的對面有一個圓洞,是往磨心里運送貨物的。下片的圓心有個鐵樁,鉆在上片的圓孔里,起定位作用。1965年,我家舉家東遷,爺爺把石磨從老家蝦溪用船運到了老排村。一開始是擺放在一間草棚里,供村莊里十幾家人使用。多年后建了土墼屋,搬進了后座,在鍋屋靠窗的隔間里。1983年發(fā)大水,沒顧得上搬走,它就靜靜地在水里泡了六個月,兩層磨片沒損壞,木制的框架都毀了。1984年重建家園,我家率先在村東頭建起了合六間瓦屋。當(dāng)年爺爺不在了,父親是老大,石磨就理所當(dāng)然進了我家,放在堂屋照壁的后面。父親請來了木匠,重新打造了磨床、磨擔(dān)和磨手。2000年后,我們這代人都相繼成家出門分居,老屋空了,就把石磨抬進堂屋,用起來也開敞。在之后的十多年里,石磨還是運作不停,時不時給我們提供美味。老排大隊,1958年就已經(jīng)建制,我們家算是后來者,但仍有大片圩田可以開發(fā),當(dāng)時人均可擁有十畝水田。雖然生產(chǎn)力很低,產(chǎn)量不高,可仍有余糧去養(yǎng)雞養(yǎng)豬,比呆在山里啃山芋強多了,大米有得吃。但日子也不寬裕,雞蛋要換咸鹽,豬要養(yǎng)到過年才能殺,平時要改善伙食,自然就想到新石器時代留下的祖物——石磨。從七月半開始,磨子就不歇了,七月十五傍晚要用新米粑“請過路鬼”。擺在路頭,燒紙錢,放鞭炮,然后就不要了,管它是人吃鬼吃還是狗吃,但是之前還得很認真地去做,頭天晚上就浸好米,第二天早上淘好,瀝干,下鍋炒到半熟,冷好后上磨。當(dāng)年爺爺健在時,是他掌磨,右腳前左腳后,站穩(wěn),兩手握在磨擔(dān)兩端,一推一拉,圓拐有序進行。奶奶找準(zhǔn)過拐的空隙添磨。即把磨堂里堆好的米,掏一點進到孔洞,不多不少,不緊不慢,反復(fù)循環(huán)。我們幾個站在一旁也想動手動腳,奶奶不準(zhǔn):“等你們長大了,有的搞”。屋子很小,只有靠窗的一點光亮,我們卻舍不得離開。七月半只是早稻“二九青”上市,稻米并不多,真正的收獲季節(jié)是金秋十月。中熟的有“大野稻”“珍珠矮”“九二0”,粳稻有“南粳1號”,糯稻有“小紅糯”“三粒寸”,品種齊全、糧米滿倉。秋去冬來,空氣干燥,是做面的好時機。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老一輩人都是計算著過日子,掛面是高價兌換來的(一斤麥換五兩五的面),只能用來招待客人,過年和平時自己吃的是淌面。就地取材,自己加工,可磨面漿是一項辛苦工程。提前兩天浸米,去雜,要浸到手捻即化的程度。淘洗干凈后,仍然用水保養(yǎng)。做面要選個大晴天,頭天晚上或第二天早起才能磨面漿,盡量現(xiàn)磨現(xiàn)用,以防淀板。水磨要用一個大澡盆放在磨床下接面漿,滿了就打擱水桶里。奶奶端來木椅和小凳,椅子上用臉盆盛滿水米,坐在小凳上用勺子舀著水米添磨,水和米的比例要拿準(zhǔn),先看出漿的結(jié)果:粉水直流,水多了,結(jié)疙瘩,下不來;水少了,滴滴噠噠;紗絲來來正合事。水磨手頭不重,但時間很長。常是爺爺和父親輪流推磨,奶奶和母親也要換班,一盞煤油燈照著一屋子人,有時要到雞叫頭遍才能完成。第二天一大早,爺爺就準(zhǔn)備好一大堆干柴,奶奶用大勺在澡盆里攪面糊,厚了還要兌點水。門前的曬場上,架上了十幾根竹篙。我們兄妹幾個也被這動靜攪醒了,起來東張西望。奶奶亮大嗓門說:“哪個叫你們起來的,吃面還早呢!”我們也不理會,在屋里屋外亂跑。終于,奶奶在鍋洞里點火了,先把大半鍋水燒開,濮不到淌盤為宜。這頭幾鍋由奶奶開張,先把兩個淌盤里刷上一層香油,便于剝面??吹剿畵鋼涮棠叹鸵艘淮笊酌鏉{,在淌盤里左晃右晃。待全面鋪平了,就放鍋里,確認放平后才能蓋鍋,幾分鐘就能出鍋。聽得一聲鍋響,我們都伸頭縮頸地看著。小屋里熱氣沖天、香味撲鼻,奶奶麻利地將淌盤勾起來,放在鍋臺上,用筷尖將四邊一劃,搟面杖往中間一放,兩手指從拐尖一揀,搭在面杖上。媽媽一手接過來,一手遞過另一盤面漿,奶奶再下鍋。媽媽走到小桌旁,將面鋪平,撒上紅糖,卷起來,用刀切幾段,一人抓一卷吃開了,軟中帶硬,甜中帶香,三兩口吃下之后,又把頭轉(zhuǎn)過來望著奶奶。這頭幾鍋都是吃的不用曬,暖暖的太陽升起丈把高,把村莊小屋和我們的臉都染紅了。大公雞和小花狗也跟在我們后面,在竹篙下追逐穿梭,等著頭頂上掉下一塊面皮。我們吃好后,大人們也吃了點,爺爺不用糖,而是用一匙辣椒糊淌在面皮上,卷起來,搓了兩下,送到嘴邊,慢慢品嘗。不像我們,頭幾口都不知道什么味道就吞下肚里。九點多鐘,面皮半干就要收起,在內(nèi)側(cè)抹上潑粉,卷起來一扎一扎地碼好,桌上鋪一大塊老布,爺爺把砧板放上,開始切面。爺爺?shù)豆?,像個廚子,用三個指頭將面卷壓下,手背向外微拱,刀口貼緊指甲,“刷刷刷”地切著。一卷切光才起刀,兩手將切下的面圈圈一捋一抖,就成了相互纏繞的面條條。我們就用篩子將面條送到箥筤和百簾上晾曬,兩個日頭下來就能曬干收藏。過年可以下雞湯面,平時可以下青菜面、雞蛋面,比現(xiàn)在機器做的米面味道純正新鮮,沒有重金屬和保鮮劑、塑化劑等。石磨從祖屋搬到我家已經(jīng)是上世紀(jì)80年代中期,那時改革開放初見成效,鄉(xiāng)下也有少數(shù)人富了起來,但大多數(shù)人還只能保持溫飽,我家仍然保留著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我也20多歲了,接過了上代人的擔(dān)子。爺爺不在了,奶奶老了,父親以前在村里工作養(yǎng)成了習(xí)慣,基本上不理家務(wù),農(nóng)閑在外跑一些牛生意。我在結(jié)婚前就早早地做起了家長,日常事務(wù)都由我安排。記得在1990年之前,我家過年都是自己做豆腐、磨豆子,也是水磨,推磨是我,不再是爺爺,技術(shù)是按奶奶的傳統(tǒng)做法稍加改良。專業(yè)豆腐店一個榨是16到20斤,而我們只能做半榨,8到10斤干豆,豆子要浸兩天,手能捻化為止。磨的方法跟淌面一樣,一大早起來現(xiàn)磨現(xiàn)煮,干豆與漿水的比例是1 : 10,用老布過濾掉豆渣約40%,剩下60%的純豆?jié){,像鮮牛奶一樣,倒進兩個鍋里煮開,撈去上面的油衣、雜質(zhì)。待溫度降到80℃,才放石膏。一般10斤豆子放三兩,然后打到木桶里,攪拌均勻,蓋好,30分鐘后看看有沒成形,用大勺壓一壓,能潷出清水,舀一勺像燉好的雞蛋,就行了。這時每人先來一碗豆腦,放點紅糖,加點酸菜,保證你能從舌頭美到心窩。然后舀到老布袋里上榨,沒有榨就放在一塊大木板上,用木鍋蓋加壓。一般每斤干豆能做出四斤豆腐,望著一盆盆、一桶桶白嫩嫩的豆腐,倍感欣慰。有了石磨,不僅能省錢,還能體現(xiàn)自己的能力。做完豆腐就磨湯圓粉,是水粉,沉淀后用布袋隔著鋪草木灰吸干浮水,然后曬干搓碎。平時村里人也來磨一些鲊肉粉、蕎麥粉、辣椒糊什么的。到了2012年,事情發(fā)生了斷崖式急轉(zhuǎn)。父親因車禍?zhǔn)軅?,在家要人護理。2014年,父親突發(fā)腦梗,母親又患肺源性心臟病晚期。2015年,小兒子買房裝修。2016年,小兒子結(jié)婚生子。這一系列家庭大事,弄得我壓力山大,不再有心情去品味慢生活。對于石磨的依戀與感激,也被時代的洪流沖垮。2019年至今,雨過天晴,是我人生中的小陽春。有幾次,我也想動動磨子,找回久違的酸甜苦辣。但終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xiàn),人生不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今天的演繹很快就結(jié)束了,兒媳帶著孫子孫女回去,老屋這里又恢復(fù)了平靜。夕陽照著老屋,老屋罩著石磨,這一切終將被歲月打包帶走。本來已將門鎖好,卻又轉(zhuǎn)身打開,想再看一眼。辛勤轉(zhuǎn)動了幾千年而今不再轉(zhuǎn)動的石磨,雖然近在咫尺,等下一次再進老屋,也不知是哪一月、哪一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