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
寒
論
第
304、305
條
原文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shù)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5)
注釋
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這段主講:論少陰陽虛身痛證證治。
講解
本證成因:少陰陽虛,肌膚骨節(jié)失溫,寒濕凝滯。
主癥和病機:身體痛,骨節(jié)痛,為少陰陽虛,肌膚骨節(jié)失溫,寒濕凝滯所致。手足寒,背惡寒,是少陰陽虛,四末肌膚失溫的結(jié)果。脈沉為少陰陽虛,鼓動無力,真陽不能外達的特征。治當(dāng)灸、藥并用,方用附子湯??删年P(guān)元、氣海、丹田、大椎、膈俞等穴。
鑒別:口中和,即口中不干、不苦、不燥,這就除外了陽明胃熱彌漫津氣兩傷,氣不固表之背微惡風(fēng)寒。脈沉,既提示此證病在里而不在表,為里陽虛的表現(xiàn),同時也除外了太陽傷寒表實證之身痛惡寒。此外在《傷寒論》中出現(xiàn)身疼痛的還有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證,其證是因為汗后營氣被傷,肌膚失養(yǎng),不榮則痛所致,其脈當(dāng)見沉遲,這里的遲脈,主營血虛少。
治法
扶陽溫經(jīng),散寒除濕。
方劑
附子湯。
方義
炮附子扶真陽之虛,溫經(jīng)散寒而鎮(zhèn)痛;人參大補元氣,參附相伍,峻補元氣,回生氣之源;茯苓、白術(shù)健脾除濕,利于陽氣宣通。芍藥和營血而通痹止痛,制術(shù)、附之溫燥而護陰。諸藥合用,共奏扶陽溫經(jīng),散寒除濕之效。
本方臨床主要用于風(fēng)濕性、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屬虛寒性痹證者,亦用于治療腎陽虛遺尿證,心陽不振之心悸,脾腎陽虛之水腫,腎陽虛寒飲盛的妊娠腹部冷痛,腎陽虛陰寒盛的眩暈等。
真武湯和附子湯在藥物組成上只有一藥之差,兩方皆有附子、白術(shù)、茯苓、芍藥,主治之證均為腎陽虛衰,水邪或寒濕停滯為患。但真武湯證以少陰陽氣不足,在里之水邪泛濫為主,以頭眩,心下悸,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嘔,或咳,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長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治療重在溫陽化氣治在里之水飲,所以用生姜配附子溫陽宣散水邪。附子湯證以少陰陽氣不足,在外之寒濕凝滯于肌膚骨節(jié)為主,以身體痛,骨節(jié)痛,手足寒,背惡寒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治療重在補元陽,益元氣,祛在外之寒濕,止身痛,所以用人參配附子,且附子用量倍于真武湯,其溫補元陽元氣之旨,顯然可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