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民俗 流傳千年
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記載:“灶,造也,創(chuàng)食物也?!痹钌竦穆氊熓菆?zhí)掌廚灶、管理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灶神信仰是百姓“衣食有余”追求的具體反映。關于祭祀灶神,民間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即官府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神,普通百姓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祭祀灶神,水上人家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五祭祀灶神。如今,南方很多地方仍然傳承著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祭灶神的傳統(tǒng)風俗。
祭灶風俗,由來甚久。早在夏朝時期,灶神就已成為備受尊崇的大神。在《論語》中,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記載。
祭灶風俗,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舊時,家家戶戶的廚房都設有灶君神位。據(jù)傳說,灶君是玉皇大帝欽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廚灶。人們視灶君為一家人的保護神,尊稱灶君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
祭灶有什么講究,以什么為供品呢?據(jù)《土風錄》記載:“夏代作耳,素饈四簋。漢代為只雞斗酒?!碧茣r敬茶,羅有隱的《送灶詩》寫道:“一杯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彼未鷮⑥r(nóng)歷臘月二十四定為“交年節(jié)”,“至夜請僧道看經(jīng),備酒果送神”,祭灶供品為酒果、蔬食等。在《東京夢華錄》中有“粘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門上”的說法,意即以美酒將灶君灌醉,以灶糖黏住灶君的嘴,以免灶君上報自家過錯,使自家獲罪于天。
灶糖是祭灶不可缺少的供品,原料多為白糖、飴糖等,有膠牙餳、麻糖等品種。在祭灶供品中還要有幾顆雞蛋,這是給狐貍、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jù)說它們是灶君的部下,也需要打點一下。此外,祭灶時還要為灶君的坐騎準備一些草料,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
祭灶儀式結(jié)束后,要將灶君神像取下燒掉,等到除夕再設新神像。
易風易俗 傳承創(chuàng)新
除夕晚上,灶君會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福禍,與其他神仙一同來到人間,灶君負責為這些神仙引路。這些神仙在過完春節(jié)后回到天上,灶君則留在人間各家各戶的廚房里。迎接各路神仙的儀式稱為“接神”,對于灶君則稱為“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很簡單,只需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即可。
由于各地風俗不同,一些地方還有“跳灶王”“打灶王”等活動?!疤钔酢庇伞膀?qū)儺”發(fā)展而來,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進入臘月后,乞丐們扮成灶公灶婆,手執(zhí)竹枝鬧于門庭,以此乞錢,謂之“跳灶王”,有驅(qū)邪之意。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祭灶神,不僅是一項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民間風俗活動,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一項重要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反映了古人希望改善現(xiàn)實生活狀況、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樸素精神寄托。
傳統(tǒng)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積累的文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我們倡導易風易俗新觀念,對原有風俗習慣進行改進更新,賦予新的時代內(nèi)容,容納新的時代精神,承前啟后、與時俱進,不斷促進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推動傳統(tǒng)民俗文化健康發(fā)展。
南陽祭灶 要炕火燒
在南陽傳統(tǒng)民俗中,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神,一定要炕火燒,火燒就是為灶君準備的供品。
在南陽人的心目中,沒有火燒的小年不是完整的小年。一到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人們用面粉、紅糖等炕出紅糖火燒、芝麻醬糖火燒,取其諧音,寓意團團圓圓、紅紅火火。
在南陽,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是火燒賣得最紅火的日子,每個火燒攤前都排著長長的隊。
對于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神,南陽有首民歌——
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
兩邊擺下兩盤果,當中放上一碟糖。
黑豆干草一碗水,灶馬拴在灶板上。
香爐焚香燃蠟燭,照得灶爺明晃晃。
當家跪地來禱告,囑托灶爺降吉祥。
按照南陽人的說法,灶王爺自上一年除夕以來一直留在家里,保護一家人,并監(jiān)察一家人一年的善惡,到了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灶王爺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匯報。家家戶戶都非常重視灶王爺?shù)摹皡R報”,舉辦送灶王爺?shù)膬x式,稱為“送灶”或“辭灶”。
送灶,多在黃昏時分舉行。一家人來到廚房,擺好供桌,向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神像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火燒。有些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span>
有些地方則是晚上送灶,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稈和松樹枝,將供了一年的灶王爺神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草料一起點火焚燒。一家人圍著火堆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span>
來源 南都晨報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