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國演義》地影響,當我們看三國的歷史時,都對蜀漢地英雄抱有無限地同情。我們對關羽的忠義,對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精神,都十分敬佩。同時,我們也都希望蜀漢能夠統(tǒng)一天下,劉備和他的兄弟們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曾經有一位文人,寫看本《反三國演義》,在書中替我們虛構了那段歷史,讓我們在小說里出了口惡氣。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劉備和諸葛亮終究沒有實現《隆中對》的設想,蜀漢也是在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那么,劉備就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了嗎?
《隆中對》作為一個指導性的戰(zhàn)略方案,它得到了劉備的認可。在此后的實踐中,劉備的行動一直是按照這個方案進行的。他按照《隆中對》里的“跨有荊益”的意見,先奪取了荊州南部,又從孫權那里借來了南郡,然后出兵西川,奪取了益州。這就基本上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一步戰(zhàn)略目標,從這個階段來看,《隆中對》的策劃是成功的。
但是,隨后因為關羽的敗亡,荊州的丟失,《隆中對》遭到了破產。作為一個指導性的戰(zhàn)略方案,既然失敗了,就說明這個方案里有不合理的地方。這種不合理的因素,使得方案和現實脫節(jié),遭到了挫折。那么,這個方案主要是哪里不合理呢?
如果從《隆中對》失敗的情況來看,是因為關羽在北伐襄樊的時候,遭到了東吳的背叛,偷襲了荊州。那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對東吳的認識不足。諸葛亮在《隆中對》里,對東吳做了分析,認為東吳是不能攻打的,應該引為外援。這個認識在當時是正確的,在赤壁之戰(zhàn)時,正是孫劉聯(lián)盟的締結,才保證了打敗人多勢眾的曹操。
但是,諸葛亮對孫權集團的野心卻沒有足夠的認識。孫權也是一個擁有統(tǒng)一天下理想的君主。他在和魯肅的榻上問策時,就決定采取全據長江,建號帝王,北向爭奪中原的策略。這樣,孫權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也為了自身的戰(zhàn)略安全,就必須拿到上游的荊州。
這樣,由于對荊州的爭奪,孫權和劉備的聯(lián)盟是存在隱患的。孫權隨時可能從劉備的盟友變成敵人。而且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隱藏的敵人更為危險。關羽失去荊州,就是遭到了孫權的偷襲。如果正大光明的交鋒,關羽的荊州也不會那么輕易的丟失。對東吳可能成為自己的敵人認識不足,是《隆中對》里最大的缺陷,正是它造成了《隆中對》的失敗。
同時,因為這個缺陷,《隆中對》犯下了在軍事上的錯誤。那就是分散兵力,四處出擊的錯誤。我們現在都知道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軍事原則??墒?,在諸葛亮那個時代,能夠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并不多。于是,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兩路北伐的策略,這個策略被后人認為,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兩者相距千里,根本沒有戰(zhàn)役上的連續(xù),這樣作戰(zhàn)等于是給了敵人各個擊破的機會。
而且更不利的是,由于對東吳的戰(zhàn)略動向判斷失誤,將東吳定義為固定的盟友,這樣,荊州的兵力只夠北伐宛洛之用,并不能保證既北伐,又守衛(wèi)荊州后方的要求。這樣一來,關羽的荊州軍只要出動北伐,就會被東吳偷襲,在前后曹軍和東吳的前后夾擊下必敗無疑。而遠在千里之外的秦川的蜀軍,則是鞭長莫及。所以說,由于對東吳的誤判,《隆中對》兩路北伐的戰(zhàn)略是不可能實現的。
那么,如何彌補《隆中對》的缺陷,來使得劉備集團能夠有統(tǒng)一天下的可能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正視東吳的威脅,在戰(zhàn)略上進行調整,同時也要在軍事上進行重新布置。
我們首先看看,劉備在實現跨有荊益的情況下,應該把根本的根據地設在哪里。我們知道,劉備在奪取漢中后,就自立為漢中王。他隨后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守衛(wèi)蜀漢的北大門。然后他和手下的群臣駐在成都,并在蜀中進行大規(guī)模的建設。劉備大量征發(fā)民夫,修筑道路、橋梁、驛站、館舍,同時動工的地方有四百多處。當時曹操就評價說,劉備把蜀中的民力用盡了。從這些跡象來看,劉備是將根本的根據地放在了益州。
那么,劉備為什么要將根據地放在益州而不是荊州呢?按理說,荊州也有劉備經營多年的軍事重鎮(zhèn)公安和江陵,其中公安的得名就來自劉備,而江陵則是當年周瑜圍攻一年才拿下的重鎮(zhèn)。劉備完全可以選擇它們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其實,在劉備奪取益州后,諸葛亮說的一句話,就能夠讓大家知道劉備在荊州的處境了。諸葛亮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蔽覀兛梢钥吹剑瑒涞那G州,實際上是處于北方的曹操,東方的孫權夾逼之下的。在那個環(huán)境中,缺乏必須的戰(zhàn)略縱深,根本就沒有安全。
實際上,關羽守荊州,是日夜處于曹軍和東吳的窺伺之中的。北方的曹軍,多次向關羽發(fā)動攻擊。由于江陵孤懸長江以北,離曹軍控制的襄樊僅僅相距五百里陸路,江陵始終是處在曹軍的威脅之中。
而荊州在江南的重鎮(zhèn)公安,由于湘水之爭后,劉備被迫將湘水以東的地區(qū)劃給了東吳。這使得劉備控制的荊州南部地區(qū)也失去了屏蔽,公安也直接面臨著東吳的威脅。事實也是如此,在后來的荊州之戰(zhàn)中,東吳在極短的時間里就拿下了公安和江陵,關羽的部下竟然連報警的時間都沒有。試問荊州的環(huán)境如此惡劣,劉備怎么可能將根本的根據地放在這個地區(qū)呢?
相對于荊州,益州的環(huán)境就要好得多了。由于劉備奪取了漢中,整個益州的四周就有了安全的保障。在群山環(huán)抱的中心,是號稱天府之國的富饒的成都平原。這里物產豐富,百姓自給自足。劉備把自己的根據地放在這里,就不必害怕曹操和東吳的威脅了。出于戰(zhàn)略安全的考慮,劉備也要把根據地放在蜀中,不可能定都在處于敵人的直接威脅之下,連安全都不能保證的荊州。
那么,既然劉備把根據地安置在益州,那對荊州又該做何安排呢?我們看《隆中對》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分散兵力,兩路北伐。如果要修改這個方案,集中兵力于一個戰(zhàn)場,那么兩個戰(zhàn)役方向,選擇哪一個會更好一些呢?
如果單純的從軍事行動的難度來看,北伐秦川的方案要容易實施一些。因為這個方向上只有劉備和曹軍的對決,而不必去考慮東吳的影響。劉備和曹操在漢中進行了對決,他的部下對于山地作戰(zhàn)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果要北出秦川,勝利的把握還是很大的。
但是,北出秦川也有很大的困難。首先,是關羽的主力無法調到秦川戰(zhàn)場。在當時,關羽已經儼然成為了荊州的主人,他踏踏實實地守衛(wèi)著荊州,就是為了將來實施《隆中對》里的北伐時,率領手下攻打宛洛,去建立功勛。而讓他將荊州的主力千里迢迢地帶到秦川,這不管是從關羽的心理來說,還是從他的部下的心理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
其次,如果將關羽的主力調走,荊州勢必無法守住。它不是被曹軍攻占,就是落入東吳之手。這是關羽和他的部下,以及劉備政權中那些荊州派的人士不能容忍的。
第三,當時漢中和關中遭到戰(zhàn)爭的破壞,已經成為一片無人的荒野。再加上秦川天險阻隔,后勤運輸困難,作戰(zhàn)行動困難很大。就算是奪取了關中,可是與荊州的丟失相比,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將主力集中起來北伐關中,是不可取的。
那么,劉備就只剩下從荊州北伐一條路可走了。如果劉備將蜀中作為根據地,將荊州建設為北伐中原的基地,形勢會好得多。
這樣,劉備就能夠依托蜀中的形勢,作為荊州的大后方,同時為自己在荊州的軍隊做好后勤的保證。蜀中和荊州有長江作為運輸通道,順流而下,運輸兵員物資方便快捷。而且如果以蜀中為大后方,荊州的戰(zhàn)略方向也就從以江南為后方,正面向北的態(tài)勢,轉為以長江為后方,正面向東北的態(tài)勢。這樣東吳就算是襲擊荊州,也不可能一舉切斷荊州的退路。
劉備將主力放置在荊州,就可以讓關羽有足夠的兵力對付北部的曹軍,而留在后方的兵力也能夠威懾東吳,使得它不敢輕易敗盟。即便是東吳膽敢敗盟,劉備也不可能會遭到關羽敗亡那樣的慘敗。這樣,如果天下平靜,劉備就可以派手下攻打襄樊,擴大荊州的勢力,增強自己的實力。如果天下有變,劉備就可以派一部分兵力防備東吳敗盟,而自己率領主力北伐中原。如果劉備的舉措得當,統(tǒng)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惜的是,劉備機械地執(zhí)行《隆中對》的戰(zhàn)略,對其中的缺陷視而不見,盲目相信孫劉聯(lián)盟的穩(wěn)固性。這樣,劉備喪失了對東吳的警惕性,采取了兩路北伐的戰(zhàn)略。這使得北出秦川的兵力面對一片荒原無用武之地,而荊州的關羽在曹軍和東吳的逼迫下,處境威脅。只是依靠關羽的過人的軍事能力,才勉強保住荊州不失。
但是,一旦關羽的軍隊轉入進攻,他馬上就會遭到失敗的命運。在關羽與曹軍交手的時候,他的薄弱的后方就成為了東吳囊中之物。僅憑關羽的兵力,是不可能頂住曹軍和東吳的兩面夾擊的。一旦關羽敗亡,荊州丟失,《隆中對》也就失敗了,后來的歷史也驗證了這一點。所以說,如果按照《隆中對》的戰(zhàn)略部署,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劉備如果想統(tǒng)一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以益州為根據地,作為戰(zhàn)爭的大后方。以荊州為前沿陣地,將兵力集中在此。這樣,就能夠以足夠的兵力威懾孫權,逼迫他不敢違背盟約。一旦天下有變,劉備憑借著益州的雄厚兵力、財力,加上關羽等人的軍事能力,聯(lián)合東吳一起北伐。這樣,劉備就有可能實現統(tǒng)一天下的目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