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偶然一個瞬間,一下子勾起了你沉在心底的某個回憶?
有好的,也有壞的,也有不好不壞的。
也許是一個深藏在心底的某個人,也許是至今后悔的一件事,也許是至今難以忘懷的一個片段……
想象一下,老了以后,人最后悔的事是什么?你會怎么回答?
有很多調查機構,對人到60歲以后感覺最后悔的事,做過專門調查。
驚奇地發(fā)現(xiàn),雖然多個機構多次調查。
但高居榜首的都是同一個:最最后悔的事,是年輕時努力不夠,導致事業(yè)無成。
如果再重來一次的話,誰都會說,我一定要去努力。
可惜的是,永遠不會有重來的機會。
小的時候,總是不好好學習。后來發(fā)現(xiàn),無論是找工作,還是做事,總會感覺本領恐慌。
關鍵時候,掉了鏈子。
認識一個美麗的姑娘,不敢去追。后來才知道,這位美麗的姑娘也暗戀過自己。
曾經在等你捅破窗戶紙。
工作上有個機遇,卻認為該是自己的,羞于啟齒,讓機會失之交臂。
等明白了機會已經過去了。
被譽為“華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維老師,在他的講座里曾經講過關于7個機會的話題。
他說,從25歲到74歲,每個人有7次機會,每隔7年一次,一共49年。
通常第1次和最后1次的機會,因為太年輕和太老,所以難以抓住。中間的5次可能還要錯過2次,所以人生中有效機會只有3次,抓住1次,就足以改變人生。
當然,沒必要計較次數年數是否準確。
我們需要記住的是,機會不多,該抓住就要抓住。
仔細想想,其實很多成功人士的起步,就是抓住了擦身而過的機會。
馬云、馬化騰、王健林、許家印……
都是抓住了機會,拿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才有了后來的一日千里。
機會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
有了想法,就要去做。等一切成熟,機會早沒影了。
成不成功,先做起來。失敗可以再來,機遇過了不會再給。
做了,才有機會成功;不做,就不可能成功。
有了想法,就要勇敢去做,老了才不會后悔。
沒有人做什么事能成功。
古人是非常敬畏天道的,認為“盡人事,聽天命”,
清代名臣曾國藩感慨:“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成就大事,一半在于人,一半在于天。也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到了現(xiàn)代,我們似乎過于強調人的力量了。
但凡成功,要感謝這個,感謝那個。
心里卻認為成功主要是自己足夠優(yōu)秀。
而失敗了,則歸咎于運氣太差了!
“運氣”憑什么背這個鍋?
明明是成功了,是趕上這個時代了,是運氣太好了。
失敗了,是自己的努力不夠。
運氣是什么?應該是遵循了客觀規(guī)律,再加上努力,又幸運地趕上發(fā)展大勢、正確的時間、碰到了正確的人。
順應發(fā)展趨勢,找準發(fā)展目標,付出超常努力,再加上好的運氣,我們就可能成功了。
我們應該學會敬畏天。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逢魔遇佛皆為度化”。
努力的過程,奮斗的艱辛,失敗的經歷,都可以看作一種享受。
至于結果,“盡人事,聽天命”。
對于成功,有人享受奮斗的過程,有人喜歡成功的結果。
這也許就是人生。
人生到底是什么?
恐怕沒幾個人能說得清楚。
從古至今,無數人了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拿東西方文明來說吧。
古希臘人生活地中海邊,位置絕佳,衣食無憂。
有些人吃飽喝足之余,躺在海邊看日月星辰,看著看著就開始思考人生,于是產生了古希臘哲學。
由此產生了燦爛的海洋文化,造就了西方文明,影響至今。
而中國呢,人總是吃不飽肚子,于是有吃飽的人開始思索怎樣吃飽的問題。
發(fā)現(xiàn)人多力量大,由此產生了集體主義,形成了以農耕文化為主流的東方文明。
東方文明興盛了幾千年,近幾百年來,又變成了西方的主宰世界。但現(xiàn)在的趨勢是東方文明逐漸回暖,似乎又要超過西方文明。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無所謂誰勝誰負,都是對人生的思考,根本無所謂高低。
既然來到世上走一遭,就別活成老了的后悔。
努力了,才是無悔的人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