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既有碌碌無為混日子的庸臣,也有亦正亦邪、功過參半的能臣干吏。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位高權重的大臣你方唱罷我方登場。
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劑治國良方,可惜卻都沒能挽救奄奄一息的大清朝。李鴻章作為三人中最具影響力的晚清名臣,可以說是一個功過參半的歷史人物。
他曾作為卻明朝的總理大臣,和西方列強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多達5個不平等條約。
100多年前,他曾告誡過后人,中國若想強大此國是隱患,數(shù)年后果然應驗,但卻背上了歷史罪人的罵名。
李鴻章可以稱得上清朝的三朝元老,他比道光皇帝小兩歲,并于1847年成為道光朝的進士,但此時的滿清王朝在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下,早已不復當年的繁榮。
可以說至此之后清朝江河日下,活了78歲的李鴻章,親眼目睹了從道光帝到光緒帝三朝的慘象,他想要做治世能臣,但現(xiàn)實卻很骨感。
早年間他曾隨曾國藩,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后來因戰(zhàn)功擢升至直隸總督,并受命組建淮軍、辦理洋務、創(chuàng)立北洋水師,此時的李鴻章可謂春風得意,但北洋水師卻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輸?shù)靡粩⊥康?,他的噩夢也就此開始。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日本獲勝而告終,列強們的算盤打得非常好,既然打敗了清朝水師,那么就要讓清朝賠款、割地。
李鴻章作為清朝特使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至此之后他成為了漢奸、賣國賊的代言人。在這里并非要為李鴻章正名,只是覺著他作為滿清的簽字特使,肯定有很多的無奈和心酸。
簽訂《馬關條約》之后,李鴻章深深地意識到了倭寇之患的嚴重性,故此曾告誡當時的清朝官員,中國如果想擺脫被侵略的地位,要想重新成為強國就必須要防患日本。
事實證明他的告誡不僅非常中肯,而且也一語中的。因為在他死后的44年中,日本從未停止對中國侵略。
現(xiàn)在回過頭來再想一想,李鴻章在100多年前提出的告誡,仿佛依然在耳畔縈繞。日本作為我國一衣帶水的鄰國,曾對我國造成過難以彌補的傷害。
早在明朝時期倭寇就屢次犯我邊境,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屢次打敗倭寇并平定了倭寇之亂。
但是到了清朝時倭寇又卷土重來,怪只怪清朝統(tǒng)治者和官員,錯誤地估計了倭寇的實力,認為龜縮于海島上的倭寇,根本掀不起大風大浪,所以便放松了對倭寇的防范意識。
直到日本吸納和學習了西方技術之后,迅速進入了工業(yè)革命時期,并制造出了飛機大炮之時,清朝人的天朝上國夢才被敲碎。
尤其是明治維新的巨大成功,讓日本成為了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對外擴展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距離日本最近的中國。
雖然當時并沒有占到太大的便宜,但日本人卻并未放棄侵略擴展的國策,于是將矛頭指向了朝鮮半島。
由于朝鮮實在是太弱小了,在日本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于是不得不派人前往明朝請求支持,慈禧太后聽聞這個消息后,專門派出一支隊伍支援朝鮮,但卻遭到了李鴻章的反對。
他奉勸光緒帝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日本早已經今非昔比了,可是政治經驗較少的光緒帝卻一意孤行,在慈禧的支持下發(fā)兵朝鮮,并和日本人在朝鮮半島打得昏天暗地。
只不過已經開始使用先進武器的日本軍隊,從戰(zhàn)爭剛一開始就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可見李鴻章的預判一點都沒錯。
雖然李鴻章屢次勸諫光緒帝,當年輕氣盛的光緒帝卻認為,李鴻章的建議未免太過于謹慎,所以并沒有聽他的告誡而是一意孤行。
雖然李鴻章早已看透了日本這個小國家的實力,并且也做到了為人臣子的本分,最后只能聽天命、盡人事了。
戰(zhàn)爭的結果清朝軍隊被日軍打敗,知道決策錯誤的光緒帝,由于無計可施只能問計于李鴻章。此時的李鴻章也沒有良策,但卻告訴了光緒帝一條重要的底線,那就是無論如何不能割地。
但事情的結局,卻是光緒帝并未采納李鴻章的建議,最終同意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在評判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最好能夠將他放在當時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李鴻章作為晚清“中興四將”之一,縱然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阻止歷史車輪滾滾前行。
雖然最后幾乎所有喪權辱國的“條約”,幾乎都能看到李鴻章的名字,但他也只能無奈地一聲長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