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像碧玉一般珍貴!
提供高品質(zhì)必讀好書資訊,歡迎關(guān)注
文 | 江曉白
近年來,嚴厲教育催生了一批“虎媽”、“狼爸”。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崇尚“懲戒”和“棍棒”的力量。
當孩子分數(shù)下降,他們怨聲連連:“你怎么這么笨?”
當孩子調(diào)皮搗蛋,他們怒氣沖沖:“你怎么回事,再這樣我就要揍人了!”
總之,“打是親,罵是愛”是這些人的教育理念,一旦孩子不符合期望,他們輕則又吼又罵,重則拳腳相加。
然而,這種暴力教育,真的有效嗎?
01、打罵孩子,會造成生理創(chuàng)傷
成年人的氣力本就遠勝于孩子,如果盛怒之下抄起掃把、尺子、樹枝等“武器”,那傷害性就更大了,孩子嬌嫩的身體顯然是承受不住的。
范冰冰在回憶童年往事時說,媽媽經(jīng)常5、6個衣架綁在一起抽她,每次身上都會留下一道道疤痕;
陳喬恩在一期節(jié)目中說過,自己是在媽媽的打罵中長大的,隨時會有扇耳光的危險,還曾被媽媽用一捆枯枝打到渾身是血,很長一段時間活在恐懼當中。
湯唯也自曝小時候經(jīng)常挨揍,屁股上有五個手指印是常事。
網(wǎng)上曾有一個8歲女童被媽媽一巴掌打死的新聞。起因是女童做作業(yè)不專心,出現(xiàn)了很多錯誤,媽媽一著急就隨手打了孩子的后腦勺。
但沒想到,原本健康的孩子,在之后的某天夜里,開始頭暈和嘔吐,送醫(yī)后,醫(yī)生的結(jié)論是:“孩子的后腦勺有呼吸中樞在那里,而且孩子的大腦血管本身就有腦血管畸形,媽媽這一巴掌導致孩子畸形的腦血管破裂,這一巴掌不是直接死因,卻是誘因。”
一份家庭作業(yè)、一位母親的隨手一巴掌,一個孩子的生命就結(jié)束了。暴力教育的代價,大到我們無法想象。
難怪作家鄭淵潔說:“打罵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漢,是懦夫?!?/span>
這句話中的“爸爸”,毫無疑問是代指所有施加暴力的父母。
02、打罵孩子,會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
演員陶虹在一起綜藝節(jié)目中,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jīng)歷。因為女兒在出門前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劈頭蓋臉就沖女兒吼,然而女兒當即嚇得哆嗦,不敢說話,滿眼恐懼,連哭都忘了,陶虹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這就是典型的“暴力教育”后果。
有研究表明,兒童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非常脆弱,如果長期處在被打罵、吼叫、恐嚇的環(huán)境中,那么他的精神就會高度緊張,嚴重的,還會引發(fā)心理障礙,最終,也將影響人格健全發(fā)展。
一般來說,經(jīng)歷過打罵教育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叛逆心強烈,喜歡與外界對抗;
安全感缺失,過度關(guān)注他人臉色;
邊界感模糊,無法建立規(guī)則意識;
自我認同低,性格謹小慎微;
信任感缺失,無法好外界建立長久的情感鏈接。
哈佛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的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對“父母言語攻擊對孩子的傷害”研究了十余年,結(jié)果表明:
經(jīng)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腦結(jié)構(gòu)會受到損傷,既包括與言語智商有關(guān)的顳上回區(qū)域,也包括記憶形成的關(guān)鍵腦區(qū)海馬體。
可見吼叫造成的許多危害是不可逆的,而且吼叫往往只短期內(nèi)有效果,并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03、打罵孩子,會引起“踢貓效應(yīng)”
曾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上了一天班回到家的男人,帶著白天在辦公室里受的氣指責妻子,生氣的妻子為排解情緒,對著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呢,被媽媽弄得莫名其妙,就把委屈發(fā)泄到貓身上。
貓被嚇壞了,逃到了街上。恰好這時,一輛車開過來,司機為了躲避橫沖直撞的貓,把車開到了人行道上,撞到了一個走路的孩子。
這就是心理學里的“踢貓效應(yīng)”。一個被惡劣情緒襲擊的人,很容易、很自然地,會把那些負面情緒繼續(xù)“傳遞”下去。
有心理學家曾對273個孩子做過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6個月的時間里,沒被父母打罵過的孩子,每小時平均有2次左右的攻擊行為;被父母輕微接觸肢體的,4次以上;被父母重度毆打過的,8次以上。
由此可見,孩子經(jīng)歷過的暴力程度越高,攻擊他人的頻次越高。
這也就不難理解,那些在童年時期被體罰過的孩子,為什么也在成年后打老婆(老公)、虐待自己孩子。
04、與其打罵,不如“籠絡(luò)”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fā)看世界。
這就要求父母們必須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讀孩子的各種行為,而不是用拳頭鎮(zhèn)壓。
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在她的著作《正面管教》中,把常人眼中孩子的“不良行為”,稱為“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
她指出,孩子所有的行為,可以歸納為四種目的:尋求過度關(guān)注、尋求權(quán)力、報復、自暴自棄。
我們可以對此進行延伸擴展,來解讀孩子每個行為背后的語言和訴求:
第一, 當孩子沒有感受到關(guān)注、制造干擾行為時,TA的語言是:我要你愛我;
第二, 當孩子對抗父母時,TA的語言是:我是老大,你得聽我的;
第三, 當孩子以牙還牙時,TA的語言是:你怎樣對我,我就怎樣對你;
第四, 當孩子自暴自棄時,TA的語言是:算了,反正不管怎樣做你們都不滿意,那我就什么都不做。
洞察了孩子的這4種語言,我們自然就能做出恰當?shù)膽?yīng)對:
第一,盡可能多的關(guān)注孩子,不要冷落TA;
第二,授權(quán),讓孩子擁有選擇權(quán);
第三,鼓勵、尊重孩子,把TA當個體看待,而不是附屬;
第四,發(fā)自內(nèi)心認可孩子,即便不完美,依然能接納。
綜合以上,對于孩子,父母們只要做到:關(guān)注、授權(quán)、鼓勵、尊重、信任,就能收獲一個“合作”的孩子,而不是槽點滿滿,需要以吼叫和打罵來管束的孩子。
05、除了打罵,還有其他技巧
如果父母們做了能力范圍內(nèi)的努力,孩子還是不肯“合作”,那該怎么辦呢?
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 利用“談判”來達成雙贏。
比如孩子打傷了同學,父母要做的,不是把TA的玩具送給同學,以示道歉或補償,也不是鼓勵同學打回來,更不是威脅孩子說:“你再打人,我就打你?!?/span>
有效的做法應(yīng)該是,正式通知TA:你再打架,昨天說好的周末旅游就不帶你去了。或者:因為你打架,扣除一周的零花錢。
大凡是人,都對“已得到”的事物,少了一份緊迫的、鄭重其事的“珍愛”,對“未得到”的事物,反而更緊張、更期待。
所以,為了阻止孩子的失當行為,父母們不妨釋放終止進行中的、即將實施的事物的信號,以此“裹挾”他們回歸到正常秩序中。
第二, 實施“合理的懲罰”來達成管教目的。
如果孩子的確犯了某些很嚴重而愚蠢的錯誤,比如:玩火、玩水等。這種情況,一定要實時實地進行懲罰。
但“度”要把握好。
不能借助外物,只能以自己的手,以適當?shù)牧Χ扰脑诤⒆拥钠ü缮希笳叽蛟谑职逍纳?。并且,要明確告知:我是因為你做了危險的事情才打你。
06、真正厲害的父母,很少打罵孩子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
“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
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暫時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兒童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
通過打罵來促成孩子學業(yè)進步,結(jié)果只能讓孩子對學業(yè)產(chǎn)生厭惡;用打罵來讓孩子聽話,孩子只會變得更加逆反固執(zhí);用打罵讓孩子做個好人,孩子只會在責難下心理扭曲變態(tài)?!?/span>
深以為然。
有道是:今天所種,明天所收。
想讓孩子霸道,你就捧著TA;想讓孩子任性,你就慣著TA;想讓孩子脆弱,你就驕縱TA。
想讓孩子逆反、糊涂、卑怯、心智低下,你使勁打、大聲罵就行了。
尹建莉說: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沒有一位圣賢說過孩子應(yīng)該打。恰恰相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的是‘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即家人之間提意見,應(yīng)該和顏悅色地說,而不要聲色俱厲地指責?!?/span>
真正厲害的父母,會懂得運用智慧、耐心、包容,給孩子創(chuàng)造出無條件的愛和支持,而不是操控,更不是非打即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