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的文人、書生,我們常常會用“手無縛雞之力、儒雅、內(nèi)斂、柔情、纖弱”這類的詞語來形容他們,其實這并不是很準(zhǔn)確。宋朝時期,由于國家“興文教,抑武事”,我們用上文的詞匯來形容一介書生,興許還有幾分恰當(dāng)。但唐朝時期,人們尚武,豪邁瀟灑,硬氣風(fēng)閥,不似宋人儒雅風(fēng)流,繼續(xù)用“手無縛雞之力”來形容就不是很恰當(dāng)了。
比如咱們的“詩仙”李白,腰間就常常佩戴一柄青蓮劍,因而又叫“青蓮居士”。相傳李白精通劍術(shù),時常在月下飲酒舞劍,好不瀟灑。要說刀光劍影的俠客詩人,想來非唐朝詩人劉叉莫屬了。
劉叉,又名劉義、劉乂,河朔(今河北地區(qū))人。劉叉雖然是一位唐朝詩人,但他的行為更像是一名游俠。劉叉曾經(jīng)仗劍走天下,后來因為醉酒失手殺人,四處逃亡,這倒是有點像梁山好漢魯智深了。但不同的是,后來朝廷大赦天下,劉叉從此洗心革命,從此發(fā)奮讀書,倒也能寫一手好詩了。
后來韓愈廣納天下賢士,劉叉聽聞后前往投奔,成為韓愈門客,并且作有《冰柱》、《雪車》二詩。但劉叉仍然改不掉身上的江湖氣。因為不滿韓愈替阿諛逢迎之輩寫墓志銘,取走韓愈寫墓志銘所得的酬金便離開了,此后不知所終。
大抵曾經(jīng)是仗劍走天涯的英雄好漢,劉叉雖然放下刀劍并握起紙筆,但他的詩風(fēng)卻與一般的文人不同,每每讀來都給人一種豪氣萬丈的感覺。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首詩,名叫《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從詩名我們就可以知道,本詩寫的是劉叉贈與了姚姓秀才一柄好劍。像劉叉這樣在江湖中行走的人,送對方劍應(yīng)該是雙方友誼的最高詮釋了。該詩全篇不帶一個劍字,卻給人刀光劍影、蕩氣回腸之感。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唐.劉叉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對于這首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將寶劍握在手中的感覺,好似從古流到今的流水從我手心劃過。
我們即將離別,我將它贈予你,希望你不要用它拿去去報私仇。
這是劉叉在將心愛的寶劍送給好友時所寫的詩,詩的通篇沒有一個劍字。它的不同之處在于,以水比劍,以波光粼粼的水來比喻刀光劍影。當(dāng)然,“以水比劍”并不是劉叉的首創(chuàng),比如李賀曾寫詩句:“太阿劍色,視之如秋水”。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詩的開篇前兩句“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詩人不直接說寶劍在手,而是說有一條從古流到今的水從我手心流過,使靜態(tài)的劍有了動態(tài)的美感,而這“古”字也說明這是把經(jīng)歷歲月磨難的古劍。
詩的后兩句“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這一個“泄”字再一次以水比劍,如水的寶劍從前人的手中幾經(jīng)流轉(zhuǎn)到了詩人手中,現(xiàn)又從詩人的手中流向好友的手中。而最后一句是即將離別的叮囑,希望好友不要用此寶劍去報私仇,實際上希望有人要不拘小節(jié),而是應(yīng)該拿劍去大展宏圖,干出一番大事,是美好的期許。
雖然全詩僅有二十個字,且沒有華麗的辭藻,但讀起卻令人蕩氣回腸,且畫面感十足。
《新唐書·韓愈傳》附《劉叉?zhèn)鳌?/p>
馬航飛《精彩唐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