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壞到骨子里的孩子其實很少,他們之所以欺負其他孩子,關(guān)鍵在于炫耀自己的能力,展示一種虛妄的滿足感。
如果其他孩子都選擇逆來順受,不去反抗,這些孩子就會得到對于欺凌行為的正向鼓勵。
他們會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得到好處的"小事",進而產(chǎn)生二次、三次行為,到了后期,會變成一種習(xí)慣……
8月4日,有這樣一個視頻在網(wǎng)絡(luò)上瘋傳,內(nèi)容是稷山的幾名中學(xué)生(有男有女)毆打一名15歲女生。
該事件發(fā)生在2020年7月28日,幾名涉事女孩均為稷山縣某初級中學(xué)今年畢業(yè)的學(xué)生,施暴者因瑣事對受害人心生不滿,于是在稷山縣石佛溝對受害人實施掌摑等暴力行為。
視頻中,幾個施暴者一邊抽煙,一邊對受害人實施毆打,將香煙往受害人嘴里塞,周圍有人在淡定圍觀,負責(zé)拍視頻的還對鏡頭比出勝利的手勢……
近年來,由于短視頻的獲取越來越容易,各類青少年欺凌事件頻繁進入到公眾視野。
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校園暴力案件都能浮出水面,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能及時受到社會關(guān)注。
校園暴力欺凌案多發(fā)于13歲到16歲這個階段,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正處于劇烈變化的關(guān)鍵期。
一般來說,校園暴力的受害者,經(jīng)常處于不合群、人際關(guān)系差、特立獨行的狀態(tài)。他們性格柔弱,沒有活力,害怕并缺乏自信,感到不快樂,較為不安,有逃避行為。
受到同學(xué)欺凌時,他們通常會有兩類反應(yīng):消極受害者會焦慮不安,不能自我防御,選擇隱忍,甚至直到身心崩潰;易怒的受害者則煩躁不安,受到攻擊后伺機加倍報復(fù),極端個案會殺害欺凌者或者自殺。
而那些施暴者則截然相反,他們通常有著盲目的優(yōu)越感,缺乏理智,脾氣暴躁易怒,嚴重的會存在著心理扭曲、變態(tài)等傾向,成年后依舊心態(tài)不良,有的還會誘發(fā)犯罪。
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后,最為讓人垢病的是各方的處理方式。
大多數(shù)的受害者性格懦弱,他們的應(yīng)對方式就是隱忍,甚至可以說是妥協(xié)。
學(xué)校老師和家長知道后,處理的結(jié)果也無非就是批評教育一頓,然后賠禮道歉,事情就翻篇了。
因為有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的保護,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施害者都還未成年,知道自己不會有太大的“后果”,加上有家長“平事兒”,這才越來有恃無恐。
有心理學(xué)家分析,人的本性是"欺善怕惡",越是看上去良善的人,別人越是喜歡欺負。反之,對于那些渾身帶刺的人,壞孩子不敢輕易招惹。
事實也一再證明,受欺負時越是不反抗的,別人就越會變本加厲,并且以此為樂。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受欺負時,一定要打回去",這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只有讓施暴者感覺到了疼,知道了害怕,他們才會中止這樣的行為。
讓孩子及時"還手",并不是要教孩子也跟著打人,這是一種讓他們保護自己的過渡手段。
還擊不是目的,只是想孩子不再受更多的傷害。
從文明社會的角度出發(fā),暴力行為是遲早要被消滅的。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文明意識,這無可厚非。
但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別說叛逆期的孩子了,就是成年人的思想境界也遠遠沒有達到這個高度。
總之,要想孩子不被別人欺負,方法也很簡單:
1、要讓自身強大起來。家長別只盯著孩子的學(xué)習(xí)成績,讓孩子的體魄“野蠻”起來,長得人高馬大的,就沒人敢欺負了。
2、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社交能力越強的孩子,往往越不容易被欺負。
3、家長要有擔(dān)當(dāng)。不要一昧去和稀泥,只要自己的孩子沒錯,就要敢于替孩子討回公道?,F(xiàn)在的孩子都早熟,他們分得清楚誰家家長很窩囊,誰家家長不能惹……
對于孩子們來說,當(dāng)別人打你一拳時,你要敢于打回一拳。
這一拳,并不能減輕你自己挨那一拳的疼痛,你也得不到任何快感。
但是,打不還手只會讓對手更加猖狂,選擇回擊才是遏制對方進一步侵犯的有效方式。
與多數(shù)老師各打五十大板的處理方式不同,也有老師的做法如下:
在警告兩次之后,第三次就會讓受欺凌的學(xué)生當(dāng)著全班同學(xué)的面,照原樣打回去。讓施害者受到相同的打擊,懂得侵害他人就要付出代價的道理。
家長同樣如此,如果實力懸殊,要敢于親自出面警告那些慣于欺凌他人的熊孩子,包括縱容熊孩子作惡的熊家長。
有這樣一位父親,在自己的女兒被人欺負了之后,拒絕了校方的賠償方案。他很霸氣地告訴對方家長:你孩子打我姑娘一巴掌,我也要讓你孩子挨一巴掌。給你兩個選擇,要么你打,要么我打……你可以報警,也可以找人打我,除非把我打死或打殘,否則我一定會還回去……今后我什么都不干了,就專門在校門口等,我就不信,你能一年到頭護著你孩子……
對方家長真的怕了,只好悄悄地給孩子轉(zhuǎn)了學(xué)。
當(dāng)然了,我們也承認,“打回去”并是最佳的選擇,但在一定的時期內(nèi),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少些傷害。
既然成人的社會遵循的都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就別再指望孩子們的世界還是伊甸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