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史是否就是教科書講的模樣?
西方音樂史是否只有一個版本?
讓我們給你不一樣的內(nèi)容,
古典音樂意外史?。?!
二十,莫扎特為什么找不到工作
離開薩爾斯堡的莫扎特第一個目標(biāo)是慕尼黑,這里是德國南部最大的宮廷,選帝侯馬吉西米利安三世也對莫扎特有很好的印象。莫扎特六歲時來到這里,不論是選帝侯還是王公大臣們對這個神童都盛贊有加,在此之前還委托他創(chuàng)作歌劇《戀愛花匠》。不過當(dāng)選帝侯得知莫扎特是被薩爾斯堡大主教辭退的,便皺起眉頭說,“唉!你還是太年輕了……”順便用沒有空缺為借口拒絕了莫扎特的謀職請求。
下一站是曼海姆,這里的選帝侯卡爾·特奧德爾有著按照德奧系統(tǒng)的樂師組建的最優(yōu)秀的管弦樂團(tuán),所以這里對于在維也納和薩爾斯堡都要受意大利人鳥氣的莫扎特來說應(yīng)該是最理想的去處。不過在這里的結(jié)果也是一樣,拖了很久之后得到的回應(yīng)還是,“沒有空缺”。
兩次的“沒有空缺”的確是因為宮廷樂師里沒有空位置,這樣看來宮廷樂師是不能有長時間的空窗期的,所以雇主們說出“沒有空缺”并不因為著莫扎特被判死刑,他只需要留在原地,等待有人退出,自己及時頂替補(bǔ)缺就好。在曼海姆,莫扎特是動過這樣的心思的,那是因為跟阿雷霞戀愛了,不過此時父親出來棒打鴛鴦逼著他早日去巴黎。
對于巴黎,父親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清楚記得自己兒子少年時在巴黎的種種榮光。從七歲到八歲的多半年時間里,他們被召進(jìn)凡爾賽宮等一流王室貴族的私宅,大家都以“這是神童啊”的感嘆為兒子側(cè)目。所以父親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南胫?,兒子頂著“天降神童再次來到巴黎”的模樣,一定會在那里大受歡迎。
事實卻與想象來了個180度大反轉(zhuǎn):曾經(jīng)為神童莫扎特造訪巴黎忙前忙后的格里姆,對于這次莫扎特故地重游顯得異常冷淡,更別說訪問凡爾賽宮了,就連一般的貴族對莫扎特也相當(dāng)冷淡。被吃閉門羹是經(jīng)常的事情,即便偶有傭人通報,他也會被安排在沒有爐火的門房里長時間等待。在狼狽久等,雙手凍僵之后,狼狽地被叫到大廳,開始演奏。這樣的狀態(tài)自然不能發(fā)揮盡興;不過哪怕客人們認(rèn)真聆聽也總會提高演奏興趣吧,可沙龍上的客人們似乎把他當(dāng)成了透明人,都在自顧自的聊得興起,沒人關(guān)心莫扎特彈了什么。
巴黎之行為何會變成這樣?如果你是莫扎特自然會覺得莫名其妙,可如果你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話就很好理解了。第一次來到巴黎,對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能把鋼琴彈奏到如此境地自然會被大家看做是“神童”;可這一次,莫扎特已經(jīng)二十二歲了,神童的光環(huán)早已褪去,在一種貴族眼中,他不過又是一個千方百計想要推銷自己的鋼琴家而已,即便他的技術(shù)比一般的鋼琴家要高一些,但作為一個成人的演奏總是很難讓人目瞪口呆吧。再加上巴黎從來就是文化的匯聚地,見多識廣的巴黎人早已對這種想著巴黎混出一片的音樂家們厭煩了,順手給了了莫扎特一個閉門羹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氖隆?/p>
巴黎之行最大的哀傷是隨行的母親客死異鄉(xiāng),比起對莫扎特,這件事對父親打擊更大,剛剛從被大主教解雇的恐懼中緩過一口氣,這樣的陰陽相隔,更是雪上加霜,從此父親身體每況愈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一方面,在巴黎的格魯姆開始對莫扎特不知所措了,從而有了把他趕回家鄉(xiāng)的念頭。貴族們的冷淡和閉門羹深深傷害這莫扎特的自尊,因此自己對格里姆頻頻造訪貴族公館的安排變得更加不上心,這在格里姆眼中成了莫扎特“懶惰”的表現(xiàn)。他開始給莫扎特的父親寫信,“貴公子如此懶惰,這樣的話在快節(jié)奏的巴黎休想生存?!痹诎屠?,成功的秘訣不是有過人的音樂才華,而是有那種被拒絕也不氣餒,被冷嘲熱諷也能頻頻獻(xiàn)殷勤的“堅強(qiáng)毅力”;可這恰恰是莫扎特做不到的。
一方面格里姆認(rèn)定莫扎特在巴黎難為生計,另一方面因喪妻而身體虛弱的父親也想讓兒子回到身邊,兩人就這樣在未告知當(dāng)事人的前提下定了莫扎特返回薩爾斯堡的時間。這讓莫扎特吃驚不已——薩爾斯堡,這個曾經(jīng)自己發(fā)下毒誓“即便在異鄉(xiāng)淪為乞丐也絕不會去”的故鄉(xiāng),這么快就要回去了。莫扎特竭力以不想看見大主教那張臉為由做著最后的反抗;無奈的是格里姆不容分說,安排好他歸鄉(xiāng)的馬車,不講情面地把莫扎特塞了進(jìn)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