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散文選刊》原創(chuàng)版線上平臺:初語閱讀
初語閱讀——西散原創(chuàng)高端平臺
初語閱讀——中國原創(chuàng)精品散文基地
初語排行榜——中國原創(chuàng)精品散文風向標
一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豆,指大豆。
具體點說,清明前后可以開始一年的豆事了。
大豆種植期長,清明節(jié)種豆,端午節(jié)種豆,中秋節(jié)還可種豆。記憶中,很多莊稼種植期都短,像動物的發(fā)情期,三五天,轉(zhuǎn)眼就錯過了,哪能像大豆,綿綿大半年啊。
過去,我的老家徐家崗種大豆,都聽梁大爺?shù)?。梁大爺早年讀過私塾,沒去升官發(fā)財,卻將“萬字平戎策,換作種糧書”。照我奶奶說,老梁讀的書都“就飯”啦。他當農(nóng)人,買了一箱子農(nóng)書,一輩子精力都花在了如何種莊稼上。梁大爺神,比如種莊稼,他能用樹開花作預(yù)報。他有“五樹兆五谷”的理論,當年種啥豐收,要看哪種樹開花的情形定。槐樹“兆”大豆?;被ㄈ缪?,當年大豆收成好。梁大爺不光要在莊子上來回喊,還要家家戶戶叮囑:“要多點大豆啊,今年大豆收成好!”槐樹花開得稀稀拉拉的,他就叮囑要少種為佳。
種大豆是件辛苦活兒,光等雨就夠辛苦的。雨早了不行,要等到榆樹開花結(jié)莢時的雨。雨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最好是夜雨潤無聲的那種。一夜之間,田間垡子分解,坷垃粉碎,墑情正好,抓把土在手上,濕漉漉的如面粉。早上太陽升起,田園朗潤,滿目都是種大豆的好時光。但是,切記,照梁大爺?shù)恼f法,種大豆講究時間禁忌,一天里,卯時——日出前后,五時到七時不適合播種。
大豆不可深耕深種,薄薄的土層能掩住豆種就好。豆皮薄,沾到潮氣就發(fā)芽。大豆頂著大大的“芽苞甲”,出土很造勢,但缺少鉆勁兒,一旦穿不破厚實的土層就會折頸而死。
種大豆要預(yù)防暴雨。一場暴雨砸下,土層結(jié)殼,很多“芽苞甲”便悶死在硬殼里。大雨過后,田間都有人巡邏,專為“芽苞甲”揭掉撐破的硬繭,放它絕處逢生。
“芽苞甲”見天日的前幾天遇劫,生死攸關(guān)的大敵是野兔。
終野兔一生,最喜歡不過的一道美食是大豆芽苞。野兔見了剛剛出土的大豆芽苞,飛毛腿就折了一般,挪不開步。野兔吃大豆芽苞,真用得上風卷殘云這個詞。兩只野兔一頓飯功夫就輕輕松松吃光一畝地的芽苞。野兔衣灰,近似泥色,如同穿了隱身衣,很不易被發(fā)現(xiàn)。它們吃飽了,撐著了,躲在一個隱蔽的地方閃動三瓣豁嘴消化去了,農(nóng)人才發(fā)現(xiàn)地里的豆芽都被收拾走了,只能懊惱得跺腳拍屁股。
小時候,我曾跟著梁大爺在出豆時節(jié)四下里趕兔子。大豆破土后,一行人沿田邊敲鑼,搖旗吶喊,虛張聲勢,驚擾四面八方聚攏豆田的兔子。豆田廣闊,幾百畝,這樣的隊伍需要多支。梁大爺扛一面大紅旗子,威威武武,像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天明到天黑,八面布防,叫兔子無機可乘。田間熱熱鬧鬧五八天,大豆苗就生了四片真葉,田野青蔥,兔子望而興嘆,我們就鳴金收兵了。
凡事兒有煩心的一面,就有省心的一面。大豆就是如此。大豆自帶肥料,不用操肥料心;省力的是,大豆鋤上兩遍就歇鋤了。
大豆長到四片真葉時,先鋤一遍,生六片真葉,再鋤一遍,就可坐等收成。大豆為啥恁省事兒,不需像麥子那樣一遍一遍鋤上五六遍呢?
大豆葉子漸豐后,開始長根瘤。根瘤既是大豆自帶的肥料包,也是給下茬莊稼的福利。自帶肥料的莊稼,怕只有豆類。如果大豆葉子蓬勃以后還動鋤,就會傷及根瘤,造成肥脂流失,大豆減產(chǎn)。如果豆田里雜草多,就用手薅,或者用小鐮割最好;不理睬,豆苗也就壓過雜草了。
老輩莊稼人說,種莊稼,鋤一遍,等于上一遍肥。人勤地不懶,特別重視鋤地,但對種豆,能懶則懶。
梁大爺不同,他引經(jīng)據(jù)典。他說,氾勝之告誡:“大豆小豆不可盡治也?!蹦蔷褪遣灰槐橐槐榈劁z。賈思勰對鋤地極端重視,說,粟、黍、麥、麻及各種蔬菜等往往“鋤不厭數(shù)”,唯獨種大豆例外:“鋒耩各一,鋤不過再”?!霸佟保瑑杀?。
我們都很神往,半信半疑。梁大爺就搬出他的“經(jīng)書”,用粗糙的手指指點著某一行給我們看,一字一頓地念。我們不認識上面大大小小的繁體字,但是,毫無疑問地相信了。梁大爺能說出十幾種農(nóng)書的名字,并說出每一種書上怎么說的,有同有異,條條是道。
大豆收割也是門學問。若等著豆秧上的豆莢全黃了去收,會“炸豆”。大豆最好的收割時間把握在“多黃稍青”時,那時將豆子砍掉運到場上去,可做到顆粒歸倉。梢上的青莢癟豆,多做了牲口飼料。
熟語說“豆熟于場”,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人們機智面對大豆個性的一種手段。
我有近十年的種豆歷程。豆秸很硬,收大豆叫“砍豆子”,不叫“割豆子”。砍,用力猛,熟透的豆莢容易“爆豆”,撒落地上,有的眨眼跳進了地縫,土遁去了。雖說大豆顏色鮮艷,落在地面上的易被發(fā)現(xiàn)撿起,但是如果賊雨夜落,第二天就會有好多豆頂著牙黃的“豆冠”偷偷地窺視大地啦。顆粒歸倉永遠是一種理想。
物種的馴化有個過程,甚至漫長。大豆至今保留它與生俱來的炸莢落種自由繁殖的任性。這個問題直到近年將大豆矮化后才稍稍解決。
它不屈服,人便屈尊。
二
我一直認為,給先人墓穴里陪葬糧食的人,是大孝子。
八年前,我反復打量兩個陶倉后,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這兩個陶倉是1952年在洛陽邙山金谷園燒溝村漢墓發(fā)掘的。它們在黑暗中,懷抱著糧食顆粒,廝守主人2000多年。
這對陶倉像孿生兄弟:一個高43厘米,一個高44厘米,有蓋,筒腹,圓肩,平底,三獸足。圓鼓鼓的腹外壁上,飾有四組凸起的弦紋,豎式書寫飽滿的隸書題記:“大豆萬石”“大麥萬石”。字陰文,粉底,顯得暖和。一個陶倉大約裝一把糧食,“萬石”是個愿望數(shù)字。
陶倉是世間糧倉的微縮版,像極了今天兒童玩具中的壇壇罐罐,房屋樓宇。世間有什么造型的糧倉,墓穴就有什么樣的陶倉。陪葬陶倉在大孝的漢代是時尚,是給去了另一個世界的親人最好的禮物。
相伴陶倉出土的還有一只壺,陶壺,上書隸體“國豆一鐘”。“鐘”,量詞。一鐘等于十釜。發(fā)掘時,墓葬出土了碳化的大豆。大豆在漢代獲得了崇高的地位——國豆。以國命名糧食,足見其當時的地位。黍,沒有。麻,沒有。稻,沒有。稷,沒有。它們在當時和叫大豆一起,并稱“五谷”。
糧食好像不如金玉值錢,可關(guān)鍵年景就不同了。亂離之年,一斗玉換不了一升糧。珠寶玉器是財貨,糧食是生命。沒了生命,財貨不如泥。
古墓中屢屢發(fā)掘出糧食,它絕不是為了后人研究埋個伏筆。陪葬五谷,是防備“那邊”的饑饉。
大豆從漢代就被稱作“國豆”,就像中華民族定格于“漢”。漢,使中華文明由“雛形”變“成形”。一個“漢”字,庶幾概括了中國文化的一切。
大豆的原種在中國,在沮水畔,相傳是炎帝發(fā)現(xiàn)、馴化、栽培而成。它沒有“胡”味,沒有“洋”氣,最“漢”化。
所以,大豆最配冠以“國”字。
歷史為防健忘,字數(shù)寥寥的甲骨卜辭,也給了大豆地位。卜辭有“受菽年”句——當年適合種植“菽”。占卜種“菽”,說明殷商大豆種植已是事關(guān)國計民生的大事兒。那時大豆叫“菽”。
經(jīng)孔子一再刪節(jié)的《詩經(jīng)》,仍存十數(shù)處“種植”“菽”。值得一說的是“采菽”篇?!安奢摹?,就是摘豆葉。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東漢末年的大學者、農(nóng)學家鄭玄解釋:“豆葉生在原野上,誰都可以摘。缺少德政,‘彼可取而代之也’?!编嵭f這話,是在嚴正警告當朝。
這話很有煽動性。讓人想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樣能點火的句子。
史思明攻下洛陽,李隆基要親征。大臣蘇源明忙勸道:陛下萬萬不可,那史思明明明就是個摘豆葉的人??!
我小時候和伙伴一起每年秋后都到田野里筢豆葉,喂牲口,燒鍋,自由快樂,并不知道歷史上摘豆葉曾是危險的游戲。
“黃豆”是“晚生”,在《唐書》里第一次登臺亮相,有了這個叫法。
我種的大豆,是從祖先手里傳下來的,有他們的漿液。
三
大豆,我喜歡稱它是“百變豆”。
幾乎沒有一種糧食可以像大豆,吃出那么多花樣。
小時候,炒大豆,是常見的吃法。把豆子洗凈,放鍋里,加鹽,文火加熱,炒干,變脆,冷涼了,是荒涼年代孩子妙不可言的零食。
生產(chǎn)隊時期,大牲口冬季集中飼養(yǎng)。飼草中,大豆秸是上品。豆秸雖經(jīng)過多遍敲打、碾壓,仍會在懷里秘藏豆粒。過一遍鍘刀,大小飽癟都吐出來了。伺候牲口的梁大爺把遺豆盛在瓦片里,放在豆秸火上煨。豆不語,默默地散發(fā)香氣。豆受熱不爆花,皮焦糊了,就熟透了,一咬,脆香。
梁大爺分過少量的糊豆,便給講關(guān)于大豆的故事,作為吃豆不足的佐料。
梁大爺說,古時行軍打仗,炒大豆是重要軍糧,便于攜帶,便于儲藏。每人每天三兩就可解決問題。加鹽炒過的大豆可以隨身攜帶二十天不變質(zhì)。豆子營養(yǎng)豐富,耐饑餓。衛(wèi)青、霍去病打匈奴,戰(zhàn)士長驅(qū)千里作戰(zhàn),所帶的干糧里就少不了炒豆。
大豆總是和歷史大事密不可分。
十五世紀,大航海風起云涌,全球搶地盤,搶黃金??墒?,他們驅(qū)之不散的噩夢是大批船員在航海途中被敗血癥奪去了性命。遠洋航船起錨,眾人如赴黃泉。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帶領(lǐng)船員近三萬人,掀起了當時航海史上滔天巨浪,卻次次得勝還朝,沒有一個船員患上敗血癥而葬身大海,成為奇跡。
人問秘籍,答曰:感謝大豆。
鄭和隨船攜帶大量的大豆,生豆芽吃。航海缺少蔬菜,久之,人就易得敗血癥。鄭和用大豆,豆芽,智慧,戰(zhàn)勝了航海途中看不見的海魔王。
大豆貢獻了中國智慧。
世界航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除了鄭和龐大的無與倫比的和平艦隊,還有小小的圓溜溜的大豆兄弟。
我們講述故事常常忽略細節(jié),缺了細節(jié)就缺了真實。豆芽,是歷史上最大的小細節(jié)。
梁大爺說,豆腐是“中國第四寶”。另三寶是茶葉、瓷器、絲綢。
大豆變豆腐的魔法,和神仙皇帝都有關(guān)。
說是公元前164年的某天早上,金風送爽,丹鳳朝陽?;茨贤鮿餐蝗痪桶l(fā)明了一種世上奇物——豆腐。那天,劉安像往常一樣在淮南八公山上燒藥煉丹,錯把石膏點進了豆汁,豆汁迅速凝結(jié)成塊,嘗嘗,味美異常。塊狀不夠堅硬,就稱它“豆腐”。
那個早上,是豆腐的生日。
若干年后,豆腐生日那個早上,我佇立在劉安煉丹處,最大的心事就是跑到山下的豆腐博物館喝一碗有仙氣的咸豆腐腦。最好加香菜,加醋泡炒豆。
豆腐自誕生起,成了豆家迅速繁衍的支脈。
豆豉,四川麻婆豆腐,溜豆腐,臭豆腐,燉豆腐,千張豆腐,煎豆腐,豆腐乳,豆腐湯,魚香豆腐 ,脆皮豆腐,干鍋千葉豆腐,菜心黑豆腐,皮蛋拌豆腐,鐵板豆腐,白菜豆腐鍋,鍋塌豆腐,肉末燒豆腐,白菜燉豆腐……
這回真用得上不勝枚舉、舉不勝舉之類的陳詞濫調(diào)了。
八公山是世界豆腐文化圣地,劉安毫無疑問是世界豆腐始祖。
大豆,差點有機會像瓷器一樣,被代稱“中國”——tofu。
四
每天早起,我都為是否喝杯豆?jié){再三躊躇。
說真的,我?guī)啄隂]喝豆?jié){沒喝豆腐腦了。
多年前,梁大爺在世的時候,我們吃的談的大豆,都是自己操心種植收獲的大豆;是我們祖先從沮水邊發(fā)現(xiàn)馴化的大豆,吃起來,從沒有過擔心憂慮。大豆自從被國外的旅行家、水手、海盜用棉衣和船舶的夾層偷偷帶出中國之后,在各大洲生根開花,都有了自己的天下,成了數(shù)目龐大的“豆僑”。
梁大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孫輩們還沒到被稱作“大爺”的年紀,喝一杯豆?jié){、吃一把炒豆,所用的大豆,都是從美國漂洋過海進口的。
梁大爺?shù)剿酪矝]想到,美國早成了世界大豆的第一大種植國。中國和巴西、阿根廷是三個種植大豆的小伙伴。
我想每天早上喝一杯純正國豆制作的豆?jié){呢!
我想用一捧炒大豆祭梁大爺時,告訴他,這豆是中國產(chǎn)的!
作者簡介:熊西平,河南省固始縣教體局干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獲得首屆孫犁文學獎散文集,首屆奔流文學獎散文集。散文選入多個全國年選和《共和國散文典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