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詞中大家覺得哪方面的內(nèi)容最難理解呢?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過對于我來說,古詩詞中最難理解的內(nèi)容當(dāng)屬“典故”。
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在古詩詞中引用典故,本來很難一兩句話說明白的事情用典故可能幾個字就能讓人讀懂。就像李商隱在《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中寫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他巧妙化用東漢劉晨重尋仙侶不遇的典故,將自己對于愛情阻隔的感受描寫的躍然紙上,讓人讀之便能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悵惘,可以說化用得妙至絕顛。
不過典故的化用在詩詞中固然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品,但這是建立在讀者對于該典故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如果是對詩詞中的典故不了解,突然在詩詞中看到就會顯得很突兀,讓人難以理解。典故的一大特點就是,它表達的意思是什么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那真就是不知道,很難通過上下文去分析出這一典故的具體意思。所以喜歡古詩詞的朋友在平時也應(yīng)該多積累一些典故方面的知識,否則真遇到什么包含典故的詩詞,很容易就會“兩眼一抹黑”。
筆者近期在重溫詩詞大會這檔文化類節(jié)目的時候,就看到了這么一道題: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其中“蠶叢”和“魚鳧”指的是?
A.兩位帝王 B.兩種動物 C.兩座城市
相信對于這兩句詩,大家都很熟悉,畢竟這兩句詩是出自唐代大詩人的名作《蜀道難》,當(dāng)年大家在學(xué)校的時候這首詩屬于必須背誦的內(nèi)容。其實這首詩除了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外,更是他的“封仙之作”。當(dāng)年李白初到長安城,在旅館中落腳,當(dāng)時的李白其實已經(jīng)是詩名遠播,在朝廷當(dāng)大官的賀知章聽說后便前來拜訪他,賀知章一見李白便覺得他器宇不凡,于是便提出想看看他寫的詩。李白來京城本就有致仕之心,欣欣然便拿出了《蜀道難》讓賀知章過目,賀知章在讀的過程中多次擊節(jié)叫好,讀完后更是稱李白為“謫仙”。
所以李白這首詩的經(jīng)典程度自不必筆者多說。而詩詞大會舞臺上當(dāng)時回答這道題的選手是一位12歲的六年級學(xué)生,《蜀道難》這首詩一般是高中語文課本中才會學(xué)到,所以這位選手是因為喜愛詩詞平時自己看書了解的這首詩,一般自己看書都不會像老師上課那樣逐字逐句解讀,所以對于詩詞中特定的字眼或者典故,記憶并不深刻。當(dāng)他面對這道題的時候,也是沉吟良久才作答,選擇了答案A兩位帝王。
當(dāng)然,最后正確答案公布也確實是A,不過主持人董卿很好奇他為什么會想那么久才作答,這位選手便說出了其中原因,原來剛看到這道題的時候有些懵,不過后來仔細想了想,就記起來之前看過《蜀道難》的注釋,所以自然也就選擇了正確答案。幸好這位選手是看過《蜀道難》注釋的,否則面對這道題真有可能束手無策,就像百人團的不少詩詞高手便被這道題難倒了。那如果是沒有了解過《蜀道難》注釋的朋友,又該怎么去答對這道題呢?主持人董卿便一語道破了其中的關(guān)鍵。
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很容易便能找到這道題的正確答案?!伴_國何茫然”,所謂“開國”就是“開創(chuàng)建立國家”,那么能夠搭配這句的只能是人物,很容易便能排除掉后兩項錯誤答案。那么“蠶叢”和“魚鳧”到底指的是哪兩位帝王呢?其實這兩位都是傳說中古蜀國的帝王,不過年代久遠,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以考證。
其實從這道題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古詩詞中的典故確實讓人難以理解,但是有些詩句中,我們根據(jù)前后文還是能夠?qū)@些典故做出判斷,從而理解他們在全文中的大概指向。
對于詩詞大會這道題,倘若你不知道“蠶叢”和“魚鳧”兩個典故,你能答對這道題嗎?歡迎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
聯(lián)系客服